2024届河北省廊坊市高三上学期一轮中期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纲要下前5单元)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149

一、单选题

1.

楚国虞丘子曾向楚庄王荐举孙叔敖任令尹;郑国子期曾向郑昭公荐子产为相;管仲在齐国创立 三选 荐举之法,即通过乡选、官选、君选三个环节选拔官吏。这可用来说明,春秋时期(  )

A.官僚政治雏形出现B.人才选拔机制成熟C.君主权力得到加强D.阶级关系发生剧变

2.

东汉末年,水旱灾异连年,郡国多饥困。中央政府调拨扬州五郡的租米(古代向官府交纳的赋)赈给北方的兖州、豫州、徐州诸郡。后来江南的丹阳、豫章又再次大规模向北方调输租米。这表明当时(  )

A.北方地区经济走向衰退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南北经济差距日益缩小D.政府救灾职能完善

3.

《旧唐书·宪宗本纪》和《新唐书·刘昌传》分别记载了宪宗时期门下省给事中韦弘景和崔植 封还制书 但都因宪宗坚持而不得不奉诏执行的案例。这反映出唐宪宗时期(  )

A.三省体制走向崩溃B.分权制衡机制失灵C.君主权力得到加强D.门下省的地位下降

4.

宋代第一次把城镇坊郭户从乡村主客户中分离出来,另行编制户籍。坊郭户成了户籍制度中与 乡村户 相对应的、府州县治以及镇区等城居人口的专用名称。由此可知,宋代(  )

A.户籍管理制度松弛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城乡二元对立缓和D.坊市制度走向崩溃

5.

明末徐光启修订的《崇祯历书》既采用了计算精确的西方天文物理学知识,又保留了中国古代历法《大统历》的优点,因而被称为 熔西人精算,入大统之型模;正朔国月,从中不从西,完气整度,从西不从中 。由此可知,徐光启(  )

A.推崇中体西用思想B.践行了经世致用的思想C.主张利用西学救国D.推动国人 开眼看世界

6.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封锁珠江海面后,依据之前在东南海域测绘的图纸一路北上,占领既定的目标舟山、定海,然后继续北上,直达天津,剑指北京。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清廷官兵缺乏作战的勇气B.闭关锁国政策难以维系C.中英两国国力相差较悬殊D.英国挑起战争蓄谋已久

7.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在批孔批儒反传统过程中,一方面反对把原始儒学(孔孟)与后世儒学(宋明理学)截然划开,认为两者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指出儒学中的民本主义与近代西方民主主义是两回事。陈独秀这些做法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

A.否定专制统治B.确立民主共和制C.传播启蒙思想D.理性认识传统文化

8.

表1所示为1887—1931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数据统计。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的中国表1(单位:%)(  )

年份

1887

1914

1931

实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6.44

10.52

12.05

A.对外贸易总额逐年增加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C.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D.官僚资本膨胀影响经济运行

9.

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要求共产党员在 民族自卫战争和建立三民主义共和国 尊重国民党和各民主党派的独立性 政治工作 行政工作 民众运动 对待一切非共产党员的态度 等六大方面成为 模范 。上述决议旨在(  )

A.同国民党争夺三民主义解释权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增强共产党员的政治理论修养D.适应民族解放战争需求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先后组织了大批民主人士下乡参观土地改革。民主人士下乡以后,由于亲眼看到了农民因受地主压迫而贫困,所以他们 把农民的问题看成自己的问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随同农民与地主进行斗争 。据此可知,这一做法(  )

A.保证了土地改革的完成B.增强了民主人士的政治认同感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探索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11.

从1979年开始,对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得出的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 ,以及按照这 规律 而形成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一些学者陆续提出了公开的质疑,并掀起了关于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 的学术大讨论。这一讨论利于(  )

A.突破苏联模式对中国改革的束缚B.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D.明确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

12.

公元前434一前433年,雅典首席将军伯利克里在向阵亡的将士致祭时声称, 我们虽然看不见神,但是从他们所受的崇敬,从他们赐给人类的福祉中,我们可以断定,他们的确是永生不朽的。 伯里克利的话表明,普通人通过他们的奉献可以获得神性,享受神一样的祭祀。据此可知,古雅典(  )

A.民主政治深受宗教势力干预B.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祭祀活动C.民众对待神明崇拜非常虔诚D.战争激发了公民的城邦意识

13.

公元9世纪,日本嵯峨天皇即位后,组织编纂了《新撰姓氏录》,收录了第1代天皇至第52代天皇时期的姓氏,总计1182个。《新撰姓氏录》将氏姓分为3个等级,即 皇别 神别 诸蕃 。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确立封建统治制度B.完善社会等级秩序C.强化天皇专制统治D.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14.

16世纪的西欧国家采用行政手段禁止金银输出。如当时西班牙开始对非法出口金银者处以极刑,后来这种规定有了变通,即对第二次非法出口金银者处以极刑。1552年西班牙还规定,对于揭发同胞进行非法出口金银活动之人给予奖励。据此可知,当时的西欧(  )

A.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B.逐渐抛弃自由放任经济政策C.资本原始积累需求旺盛D.商业革命导致金银价格上涨

15.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形成了罕见的艺术与科技活动相联系的境况。艺术家为了求真写实,以科学的方法来探讨自然界的空间关系、光影特征以及再现的秘密。这反映出(  )

A.艺术革新与科学发展的关系B.理性主义影响了艺术风格C.艺术创作摆脱了宗教束缚D.西方近代科技革命的兴起

16.

1844年,28名贫穷的英国纺织工人创立了工人合作社。他们每人购买1英镑股份以筹措足够的资金购买商品,从而避免从当地店主那里买到价高质劣的食品。合作社建立后不仅要出售食品和生活必需品,还要办工业,来扩大合作社的各项事业。由此可见,工人合作社的建立(  )

A.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B.确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C.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D.有利于改善工人的生活境遇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 三省 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 今册书用简,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用黄麻纸,敕旨、论事敕及敕牒用黄藤纸,其敕书颁下诸州用绢 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既下,则署而行之 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 。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二
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 朕安 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在京官员赴该管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

——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奏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从北宋到明清,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强大的文化主体性;然而到了清朝末年,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主体性的强势地位却遭遇严重冲击,中国文化主体性逐渐迷失。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文明发展跌到历史低点。中国农业文明尽显拙态,明显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随着西方文化进化论的广泛传入,中国文化被贴上落后的字眼,整个中国文化被一种迷茫凝重的气氛所笼罩。

——摘编自刘文、郑大俊《近代中国文化主体性迷失因由与重塑策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楚。)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7世纪,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弗·培根所开创的经验主义哲学思想流派极大地影响了欧洲大陆的思想发展,加速了苏格兰民族的苏醒,成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活水源头。早在1561年,苏格兰新教派改革家诺克斯通过长老会向苏格兰国会提交的《规章一书》中,就建议拨出全苏格兰教产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兴办国民教育。当时苏格兰的大学教育甚至比英格兰的牛津、剑桥更有活力。18世纪初,拥有活跃港口经营贸易的苏格兰在合并到相对稳定的 大不列颠联合王国 之时,便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苏格兰这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中涌现出了休谟等诸多思想家,波及法、德、美等国,其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摘编自李雪丽《苏格兰启蒙运动概论》

材料二
宗教是启蒙运动最复杂、最棘手的主题。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对 腐败的宗教 的批判与反思,对 真正的宗教 的启蒙与建构,成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贡献。在休谟看来,与狂热相比,迷信更可恶,带狂热色彩的宗教在发轫之初都比较暴烈,在不知不觉中潜入人的灵魂深处,进而让教士树立起牢固的权威。休谟认为 一切超自然的神奇的传闻特别在无知的野蛮民族为多 ,无知与愚昧是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亦是宗教不断变质与败坏的认识根源。斯密在休谟的基础上指出, 科学是对于狂妄及迷信之毒的大消毒剂 。当时苏格兰的牧师们 经常被发现乐于培育和鼓励这些败坏的观念 ,罗伯逊的看法也如出一辙,他认为 宗教的牧师们就成为迷信和崇拜的对象

——摘编自项松林《苏格兰启蒙运动与宗教启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爆发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批判 腐败的宗教 的表现,并指出其构建 真正的宗教 的方式。(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之间关系的认识。(2分)

五、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史料一 蔗糖在汉代称 石蜜 ,中国古代的 西极石蜜 西国石蜜 以至世界各国 蔗糖 (sugar、sucrose)一词中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梵文sakara又有 的含义。汉代文献中的 石蜜 西极石蜜 西国石蜜 ,指由西域入口的 糖;其中 西国 西极 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 石蜜 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摘编自季羡林《糖史》

史料二 甘蔗,远近皆有。交趾(今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饬,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 石蜜 者也。

——摘编自【东汉】杨孚《异物志》

史料三 甘蔗有甜味,助消化,稠浓、清凉,具有止痛、增加体力的功能。所以要减轻痛苦,可使用砂糖、gudA.糖蜜和其他蔗糖产品,以治疗各种疾病。

——摘编自古印度外科医书《妙闻集》

材料二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徒在他们占领区域内引种甘蔗、提炼蔗糖。
公元10世纪,埃及人最先发展出传至后世的蔗糖精炼工艺。
13世纪,欧洲人在东征的过程中,学会了甘蔗种植和蔗糖提炼技术。
在13世纪以后的500年里,糖在欧洲作为药物的用量几乎和其他用途的用量一样多,
除了药用之外,还被用作装饰品、香料和防腐剂。
16世纪后,以当时的 海上马车夫 荷兰为中介,甘蔗被移植至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大大小小的岛屿上,都密密麻麻地种植了甘蔗。
17世纪的英国,来自亚洲的茶叶和加勒比海的蔗糖完美邂逅,红茶和糖在英国人的杯子里相遇,引领了此后几百年的社会风尚。
21世纪以来,中国、巴西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蔗糖的主要国家。

——摘编自【日】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分别探究蔗糖生产的历史并阐述其史料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结合蔗糖生产与传播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