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东省菏泽市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5+4)【纲要上1—4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617

一、单选题

1.

表1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遗址发掘墓葬随葬品数量统计表。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此时(  )

表1

随葬物品及数量

墓葬编号或数量

半只猪架

60号墓

猪头1

21

猪头2

10

猪头3

6

猪头4

2

猪头5

3

猪头14

1

A.畜牧业发达B.早期国家形成C.私有制产生D.神权色彩浓厚

2.

图1为陕西临潼郑庄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秦国铁犁铧,整体呈弧形桶状,头部为三角形,较尖锐。这可以佐证秦国(  )

图1铁犁铧

A.农业生产水平较高B.冶铁技术已经普及C.率先完成社会转型D.商鞅变法措施彻底

3.

图2为岳麓秦简记载的文书传递法令。该法令旨在(  )

令曰:制书下及受制有问议者,皆为薄簿,署初到初受所及上年日月、官别留日数、传留状,与对皆上。不从令,资一甲。

卒令乙五

图2

A.削弱地方势力B.完善中央官僚体系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基层自我管理

4.

西汉《盐铁论·散不足》记载墓地修建情况: 富者绣墙题凑,中者梓棺楩椁……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阁,垣阙罘罳 。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B.社会风气奢靡C.豪强势力发展迅速D.贫富分化严重

5.

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朝廷发布诏令, 同部(注:北魏原先设八部的后代)之内,贫富相通。家有兼牛,通借无者,若不从诏,一门之内终身不仕 。其主要目的是(  )

A.削弱贵族特权B.强化社会伦理C.推动农业发展D.改革选官制度

6.

贞观年间,吐蕃、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遣子弟来长安学习,出现了 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 的状况。这一现象利于(  )

A.扩大科举取士人数B.解决唐蕃之间的政治纠纷C.密切中外文化交流D.强化周边民族的文化认同

7.

贞观五年(631)二月,官吏要调动府兵充当皇太子举行冠礼(成年礼)的仪仗队,当时正值春耕季节,唐太宗说: 农时最急,不可失也 ,便下令改在十月举行。这体现了唐太宗(  )

A.开明务实的政治作风B.戒奢从简的生活理念C.轻徭薄赋的民本思想D.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

8.

有学者指出, 唐王朝根据自身的社会层序结构,各民族也根据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文化水平,分别对外来文化做出遴选和抉择 。据此可知,唐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  )

A.突出中外文明差异B.全盘否定加以排斥C.兼容并蓄摄取改造D.不加选择一概采用

9.

据学者统计,1070年到1076年间,除垦荒和疏浚河道外,单是水利田就有10793处,灌溉民田共360万亩,官田19万亩。出现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王安石变法的推动C.农民人身束缚减弱D.庆历新政 的实施

10.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下令 设国子监,立国学监官;祭酒一员,司业二员,监丞一员,学官博士二员,助教四员,生员百二十人,蒙古、汉人各半,官给纸札、饮食,仍隶集贤院。设江南各道儒学提举司 。这些举措的出发点是(  )

A.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B.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C.弥合民族之间的分歧D.顺应大一统国家建设

11.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绍兴六年(1136年)诏: 蕃舶纲首蔡景芳特与补承信郎,以福建路提举市舶司言,景芳招诱贩到物货,自建炎元年至绍兴四年收净利钱九十八万余贯,乞推恩故也 。这从侧面发映出当时(  )

A.官员晋升迅速B.海外贸易的繁荣C.经济重心南移D.榷场贸易的兴盛

12.

北宋理学家程颐说, 发下民之蒙,当明刑禁以示之,使之知畏。然后从而教导之 。这表明程颐主张(  )

A.德主刑辅B.尊法敬天C.贵贱有序D.礼法结合

13.

图3为明代刊印的《海内奇观》里的杭州北关夜市插图。据图分析,明代(  )

图3

A.社会娱乐活动丰富B.市民生活方式追求浮华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D.中国印刷技术领先世界

14.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指出, 夫天子无以博察乎人之贤奸而悉乎民之隐志,唯此一二辅弼之臣寄以子孙黎民者,为其所谨司。然而弗能审焉,则天子无以为天下君 。其意在强调(  )

A.选贤任能是国家治理的关键B.集权制度会阻碍社会的发展C.君主执政理念应是以民为本D.士大夫要发扬忧国忧民传统

15.

顺治十七年(1660年),贵州巡抚卞三元上疏请求在府州县学中招收苗民子弟。同年,清政府规定 贵州省属苗生分大、中、小学,定入学补廪额数,俱附各学肄业,另立一册,勿与府、州、县、卫学额数相混 。该规定(  )

A.意在改变当地的习俗和信仰B.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C.瓦解了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D.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及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当春秋时,间在中国,与诸夏盟会。

——《后汉书·西羌传》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战争,使远在中原外缘的西部、南方边陲,在传统上被华夏人视为戎、蛮的秦、楚等国,也通过政治统一战争,进入了华夏民族与政治国家的行列。这种以统一天下为使命的争霸战,导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并且直接推动了华夏民族一体化的融合进程。齐、秦、楚、燕东西南北民族与文化的融合互渗的历史潮流,在政治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中,成为其时的主流。它的结果,除了建立了华夏政治大一统国家外,也空前加快了华夏民族一体化的融合进程,华夷民族的界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民族的界限向四周大大推移。

——摘编自李禹阶《重庆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秦汉时期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将华夏(汉族)、西域各族、诸羌、百越、西南夷等族统一于多民族国家之内,中华民族的主要活动区域由黄河—长江流域扩展到了河西、西南、岭南和漠北边疆区域,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广泛活动的地理空间,也形成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地域。

——摘编自安梅梅《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民族管理体制研究》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结合秦汉时期的历史,展开论述。(15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表2为海内外学者关于隋唐历史的著述统计表(部分)

表2

作者

书名

孙英刚

《辉煌灿烂的开放世界:隋唐五代》

罗昊、赵永

《千秋盛世:图说隋唐五代》

龚书铎

《隋唐五代:梦回千年的盛世华幸》

气贺泽保规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结合所学知识,就隋唐历史,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4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史料1明清时期的《竹枝词》描绘道: 济宁人号小苏州,城面青山州枕流。宣阜门前争眺望,云帆无数傍人舟。城中 阛阓杂嚣尘,城外人家接水滨。红日一竿晨起候,通衢多是卖鱼人。
史料2乾隆时编修的《济宁直隶州志》记载: 济州城南天井闸之东有祠曰报功,祀宋康惠(明朝工部尚书,治河名臣)而下治河诸名臣于其中。 道光时编修的《济宁直隶州志》记载: 总督河院在州治东,或曰元总管府旧治,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建。弘治间尚书陈某、隆庆间都御史翁大立重修。
材料二
明朝时,皇帝下令疏浚大运河,罢黜海运漕粮,全由运河运输,不断减少漕运船只顺载货物的限制,济宁地区的经济迅速恢复。明太祖下令 开垦成熟者,听为己业 敢有荒芜田地流移者,全家还发北外充军 。此外,明政府还蠲除了山东一些特殊年份的秋粮,这使得济宁的山东经济中心地位不断恢复。明永乐年间会通河畅通后, 南控徐沛,北接汶泗 ,成为南北漕粮与商品运输的重要码头,济宁迎来了它的兴盛与繁荣。

——摘编自于腾《试探明清时期华北沿运城市夜市经济的繁盛——以济宁为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则史料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济宁社会有哪些价值。(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济宁城市繁荣的原因。(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