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深圳市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5+3)【选择性必修一1—12课】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8 浏览数:212

一、单选题

1.

《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日叔舅。王国维认为:异姓之国……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B.构建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C.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减弱D.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

2.

下表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大致轨迹。这一历史演变体现了(  )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初期

唐宋

元朝

明清

层级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省、府、县

三级制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善B.地方割据势力被逐渐削弱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地方行政效率的不断提高

3.

《清会典》称军机处为 办理军机处 ,无公署,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 值房 。军机大臣由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兼任不再加品级和俸禄。《枢垣记略》记载: 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 这说明清朝军机处(  )

A.弥补了中枢决策机制的不足B.革除了明朝政治的弊病C.服务于专制皇权强化的需要D.政治职能存在着单一性

4.

屋大维统治时期,对元老院进行清洗,获得 元首 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 奧古斯都 (意为至圣至尊)尊称,并取得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据统计,在屋大维执政的后20年,仅有4项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而皇帝发布的敕谕、敕裁、敕示和敕答都被视为法律,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这反映出该时期罗马(  )

A.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B.统治者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独裁统治C.重视发挥元首在法律中的作用D.社会之间的等级差异得到不断强化

5.

下表所示为1689~1884年英国政治的发展情况(部分)。这反映出该时期英国(  )

时间

内容

1689

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法律由议会制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

1701

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和罗马教廷教会和好或保持交往者不能继承王位

1721

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1832

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

1867

第二次议会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部分工人取得了选举权

1884

第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

A.法律是保障国家权力的重要武器B.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滞后C.君主立宪制度具有明显贵族色彩D.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渐进性

6.

民国初期,资产阶级政治精英效仿西方先进的民主制模式,对其政党政治进行了全面的移植。他们认为和西方国家一样,只要在国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组成政党内阁,就可 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 我们的主义和政纲就可以求其贯彻了 。由此可见(  )

A.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具有一定必然性B.政党间为谋求议席而展开激烈竞争C.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斗争实现了民主政治D.辛亥革命催生新的资产阶级价值观

7.

1940年,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 三三制 政权的原则。凡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些规定(  )

A.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有利条件B.削弱了国民政府在抗战区的力量C.反映出中共开始重视民众在抗战中的作用D.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8.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的大会上说: 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 这一讲话体现了我国政府始终坚持(  )

A.工农民主专政B.国家权力至上C.人民直接选举D.人民当家作主

9.

1988年,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开始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1993年,国务院部委和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由70个减为59个,机关人数由3.67万人减为2.92万人。199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0个减少为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1/4,移交给企业、社会中介和地方的职能200多项。这些举措(  )

A.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影响B.基本实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C.适应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D.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0.

下表是唐代宰相及科举入仕宰相数据表(单位:人)。据此可推知(  )

时期

初唐

武则天

玄宗

肃宗至德宗

顺宗至武宗

宣宗至信宗

宰相数目

63

151

50

63

96

98

科举入仕

5

31

22

21

60

86

科举入仕(%)

7.01

20.53

37.20

33

71.88

87.76

A.唐代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B.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逐渐增强C.世官制在唐朝还有很大影响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加强

11.

《明会典》载: 凡在京堂上、正佐官考满三年六年,俱不停俸,在任给由,不考核,不拘员数,引至御前,奏请复职。 至于六部五品以下官员 历任三年,听于本衙门正官察其行能,验其勤惰,从公考核明白,开写称职、平常、不称职词语,送监察御史考核 ,再由吏部覆考。明朝的这些做法(  )

A.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B.体现了决策机制的变化C.助推官僚机构的相互制衡D.保障了官员素质的提升

12.

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相继通过法律确立了文官制度。这些法律规定职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或工会;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公开发表政见,对政府任意批评;政府不能轻易地解除文官的职务,文官一直服务到退休为止。这些规定(  )

A.保证了政治和管理的结合B.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C.表明西方政党间斗争激烈D.规范了国家政务官的选用与管理

13.

在西方各行政部门中,作为外部调任的行政首长(政务官)往往没有多大实权,各部门的实际权力大多掌握在常务次长(事务官)手中,而常务次长往往有自己的一套人马,形成拥有实权的小官僚集团,易造成文官的实际地位高于政务官的局面,加大了政策执行的难度。这一状况的出现(  )

A.严重削弱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B.说明文官制度降低了国家治理水平C.表明政务官需要承担更多的政治责任D.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1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官吏 称谓逐渐被 公务员 代替。1929年制定了《公务员任用条例》,1930年中华民国考试院成立,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最高人事机构。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规定: 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这些举措(  )

A.有效避免了任用亲信现象的出现B.反映出公务员制度得到全方位推进C.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D.为国民党专制统治提供了政策基础

15.

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指出: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退役军人应予照顾……对偏远地区的报考者,经省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的,可适当放宽年龄和学历要求。 这些规定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  )

A.取代了党管干部的人事制度B.侧重于扩大人才选拔实施范围C.招录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D.重视结合本国实际和实质公平

16.

汉代奉行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 春秋决狱 ,又称 经义决狱 ,其基本原则是 论心定罪 ,依据犯罪者的主观动机定罪量刑, 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据此可知,汉代的 春秋决狱 (  )

A.强化了法律刑罚的威严B.体现出法律与儒家伦理的冲突C.呈现出司法儒家化特征D.促进了道德与法律地位的平衡

17.

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部分乡约的相关情况。这反映出中国古代乡约(  )

朝代

制定者

名称

主要内容

北宋

蓝田四吕

《吕氏乡约》

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旨,规定了乡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明朝

王阳明

《南赣乡约》

强调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丧死相助

清朝

陈秉直

《上谕合律乡约全书》

举书乡约的程序是:讲解完圣谕敦孝悌以重人伦等后,再接着读律讲解律法

A.强化了基层社会等级制度B.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C.旨在弘扬传统的儒家思想D.保障了社会秩序稳定

18.

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规定, 有关警察与公共治安的法律,对于住在法国领土上的一切人均有强制力 。任何人 不得违反有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之法律 未经政府允许,接受外国政府所授予公职者 ,将丧失法国人资格。这说明《法国民法典》(  )

A.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B.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势力C.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D.注重利用法律维护国家统治

19.

在中世纪,基督教教士们的主要任务是宣讲教义,声称人生而有罪,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但修道士为指导信徒,不得不教授他们读和写,以及那些为教会事务和仪式所必须的艺术与科学,如书法、绘画、音乐和历法知识。这体现出中世纪基督教(  )

A.传承并发展了传统文化B.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断强化C.对社会具有双重性影响D.推动神权和世俗文化的和解

20.

下表为不同时期《人民日报》报道关于雷锋精神的宣传重心的变化情况。这些变化(  )

时期

宣传重心

19631966

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忠实

文化大革命时期

爱憎分明、阶级立场坚定、革命性、斗争性

从改革开放到1990年前

螺丝钉精神、助人为乐精神

1990年到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

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立足本职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学习雷锋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至2012

学雷锋常态化,以更平民化的视角宣传学雷锋

A.契合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B.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果D.折射出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

21.

下图所示为2011~2019年我国法律服务业务结构变化情况。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我国(  )

A.已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C.民主和法治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D.法治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22.

下表所示为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当时(  )

时间

措施

贞观四年(630

打败东突厥,俘其首领颉利可汗,后追封为归义王

贞观十四年(640

在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贞观十五年(641

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A.对外交往的主导性B.社会治理的广泛性C.专制集权的制度性D.民族政策的灵活性

23.

《明会典》卷三十七《茶课》中载: 盖西边之藩篱,莫切于诸番,诸番之饮食,莫切于吾茶 ,所以要 严法以禁之,易马以酬之 ,就可以 制番人之死命,壮中国之藩篱,断匈奴之右臂 。在明朝统治者看来,茶马贸易(  )

A.利于维护大一统政治统治B.扩大了明朝的统治疆域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D.巩固了传统的宗藩秩序

24.

1534年,英国国王享利八世授意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并将英格兰教立为国教,拒绝接受这一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英国的这一规定(  )

A.有利于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B.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C.冲击了欧洲封建王权的统治D.掀起了欧洲宗教改革的浪潮

25.

联合国 大国一致 原则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就美国而言,建立起由其控制的、有限度的否决权正是它所希望的;对苏联来说,西方国家占绝大多数,一项广泛的否决权是对抗英、美等国的有效武器;而在中小国家看来,各大国是不会接受没有否决权的联合国的。由此可见,联合国的 大国一致 原则(  )

A.带有较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B.表明世界各国的战略目标一致C.是国际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D.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形成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制。当时由皇帝向全国颁布诏令,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查访其所辖的基层官吏及百姓,按不同的科目标准选出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东汉末年,曹操提出了 唯才是举 的思想,后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立九品官人之法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下,获得举荐机会的大多是官僚地主和豪门子弟,且察举制的选举对象完全是被动的。隋朝时,科举制出台。科举考试都是以皇帝的名义举行,主考官由皇帝指定,取舍决定权在中央和皇帝。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自愿报考。与察举制把道德、品行和才能作为授予官职高低的依据不同,科举制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或谓 以文取人 ,人的主观因素越来越淡化。

——摘编自张会霞《我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的演进评析》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实行政党分肥制,任命官员取决于个人好恶、拉关系讲门第、卖官鬻爵、贪污腐败,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来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这期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发展,边沁提出了功利主义,论述了政府应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创造平等机会。而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古次纳夫在《开发的中国》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叙,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1870年,格莱斯顿颁布第二个关于录用文官的枢密院命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所具有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当今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启示。(8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制建设。中央人民政府相继制定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禁毒禁烟、战犯罪犯改造等重要法规。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此次会议,同时还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重要法律。以上法律法规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刘文光《新中国法制建设:新世纪之初的历史回睁和反思》

材料二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指出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 依法治国 的基本方略和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基本目标,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和目标。在制定新宪法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法律128件,关于法律的决定75件,共计203件,这些法律涉及国家机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对外开放、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从1985年开始,我国已实施了两个全国性的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计划,现在正在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从1994年12月到1998年5月,中共中央举办了七次法制讲座。出现了从重人治、轻法治向重法治转变,从权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转变,从重义务轻权利向权利义务并重转变和从重实体法轻程序法向两者并重转变的现象。

——摘编自李玉荣《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法制建设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所谓宪政体制,即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与国家生活融为一体,支配着政治权力形成和行使的过程,规范社会各个领域全过程的政治体制。构成宪法的各个部分以其不同的形式规范社会共同体的价值、人权的基本要求、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权力机关构成方式及其运行机制。宪法在社会政治现实中配置政治权力,影响和决定着政党政治的运行方式和机制。在宪法规定的各项内容中,同样的国体,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不同,其政权组织方式不同,由政党组织政府、执掌政权的方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

——摘编自周淑真《宪政体制与政党政治的关系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