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诊断历史试题(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8 浏览数:317

一、单选题

1.

考古学家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由三重不同高度的同心圆组成的祭坛(下图)后来几千年里,中国祭天祭坛的标准形制基本都是由三重同心圆构成的 圜丘 。这可用于研究(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古人朴素的宇宙观C.祭天礼制传承有序D.牛河梁先民文化发达

2.

《国语·周语》记召公谏周厉王: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商周时期(  )

A.朝堂民主集议的程序B.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C.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D.王对官僚体系的控制

3.

秦朝在 道里遥远,山川阻深 的西南,第一次修筑了从 焚道 (今四川宜宾)到达郎州(今云南曲靖一带)的 五尺道 。汉武帝时将这条长达二千余里的干道加宽到一丈,还增修了四条新路。以上举措(  )

A.维持了边疆的长治久安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D.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

4.

东汉明帝分封皇子时,将各封国领地都减少了一半。马皇后认为,这样俭省不符合祖制。明帝说,我的儿子怎么能与先帝之子等同呢,一年供给二千万就足够了。这种做法客观上(  )

A.提升了先帝权威B.消除了割据隐患C.解决了王国问题D.有利于中央集权

5.

《晋书·职官志》记载,晋受魏禅后,不设丞相,由司马孚等八人分任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共议国事,称为 八公 。这反映了(  )

A.宰相制度已经被废除B.西晋巩固统治的需要C.八公开始取代三公制D.朝廷行政效率的提升

6.

唐律规定: 子孙告(检举揭发)父母、祖父母者,绞 ;但如果 的原由是谋反、大逆的,无罪。这说明唐朝(  )

A.伦常服从统治需要B.延续以礼入法传统C.强化宗法制的规范D.法律道德化的倾向

7.

据《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统计,唐代有水利工程253项,宋代为1048项;但唐代北方地区有103项,宋代北方地区只有78项。唐宋时期水利工程数量的变化表明(  )

A.宋朝经济远超唐朝B.南方经济超过北方C.南方经济加速发展D.宋朝重视兴修水利

8.

与以前王朝不一样的是,宋都开封所有的城市定居者,包括官员、商人、贸易者、工匠、手艺人,都能在城里自由定居,在他们买得起的地方建造房屋。这说明北宋(  )

A.城市管理水平较低B.传统社会结构颠覆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9.

金朝1137年采纳了传统历法,1138年确立了科举考试制度,1139年采用了朝廷礼仪制度,1140年祭孔并建立太庙。这些举措(  )

A.适应金朝国家治理的需要B.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C.凸显传统政治文化的先进D.消除了地区民族文化差别

10.

成书于1273年的《农桑辑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由元司农司编撰。其时正值黄河流域多年战乱、生产凋敝,书成后颁发各地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这说明(  )

A.元初重视农业经济发展B.政府注重传承传统文化C.黄河流域民族交融加强D.元初农桑经济迅速恢复

11.

据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调查,(全国)户16052860,口60455820,田8507623顷。到弘治四年(1491年)调查的时候,中间经过九十八年的休养生息,只有户9113446,口53281158,田6228058顷。这说明(  )

A.统治危机逐渐萌发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C.经济发展出现倒退D.工商业从业者的增长

12.

《红楼梦》五十二回中,宝玉给生病的晴雯找出西洋传来的鼻烟闻嗅,又派人找王熙凤要贴头疼的西洋药——依弗哪。据此可知当时(  )

A.文学创作天马行空纯属虚构B.社会上层普遍信服西人医药C.东西方社会存在一定的联系D.新航路开辟使西洋货物涌进

13.

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所依赖的外交决策机构是军机处,外交决策方式以 奏折朱批 为主;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所依赖的决策机构是带有临时性的钦差大臣兼地方封疆大吏,地方督抚参与外交决策。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中央政府决策权呈下移趋势B.清政府开始接受近代外交理念C.清朝传统华夷秩序观的崩溃D.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严峻挑战

14.

英国驻沪领事在1892年度的上海贸易报告中表示: 甚至直到1870年,这两种商品(丝、茶)的出口值仍占出口总值的88%,而在1872年,它们的比例曾高达90%。 据此可知(  )

A.上海对外贸易繁荣B.英国关注丝茶贸易C.中国外贸隐忧明显D.中国贸易中心转移

15.

下表所示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辽东民众的抗日运动。这反映出当时(  )

代表

事迹

丸连城、凤城、安东等地民众

九连城、凤城、安东义民,颇觇倭人动静,赴告我军。使清军能事先得到敌军的动向。

金州、辽阳等地民众

金州人民组织红枪帮多次伏击日军。辽阳各乡勇昼张旗帜,夜燃火把,同仇敌忾地打击来犯之敌。

铁岭李葆真

铁岭武进士李葆真,自出飨糈,练效义营500人,以助战守

A.民众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力B.国人反抗侵略的爱国精神C.抗日活动沉重打击了侵略者D.东北人民对清政府的拥护

16.

1914年《滇声报》刊载消息称: 近来有维持风化之贵者,服则西缎,食则洋食,吸则纸烟,饮则洋酒,上行下效,一日千里。 这表明(  )

A.国人开始走向文明开化B.国人生活方式受西方影响C.近代民族工业快速发展D.民国政府致力于移风易俗

17.

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就曾访问设在比利时的第二国际执行局,请求接纳他的党,并表示: 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 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 。为此,孙中山主张实行(  )

A.社会主义B.政治革命C.民族主义D.社会革命

18.

北洋政府教育部积极推动 国语运动 。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 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 这一政策(  )

A.表明白话文书刊成为主流B.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推动了近代新式教育兴起

19.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日战争宣言》,号召 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领导民众组织抗日义勇军,自动的武装起来,实行游击运动,直接对日作战,吸引白军士兵,自动对日作战,共同组织指挥这一行动的革命军事委员会,以脱离和推翻国民党军阀的统治 。这一宣言的提出(  )

A.反映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交织B.适应了当时中国全面抗战的需要C.表明中共改变了工农武装割据政策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0.

满洲映画协会 在1937年8月成立后,推出了一系列国策电影,如1939年拍摄的爱情片《白兰之歌》:片中男主人公是日本人,女主人公是中国人,男人是主导者,女人是奉献者,全片以日语对白为主,国语对白很少。这类国策电影(  )

A.体现了日本以华制华的政策B.消弭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C.对国统区人民进行奴化教育D.直接为日本的殖民统治服务

21.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毛泽东下列诗句描述一致的是 (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B.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22.

上海刚解放时,投机商进行银元投机活动,导致物价全面上涨。1949年6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查封了上海金融投机中心——证券交易所,拘捕了250名投机者,沉重打击了破坏金融的非法活动,史称 银元之战 银元之战 反映了人民政府(  )

A.努力构建计划经济体制B.利用市场恢复国民经济C.运用行政手段平抑物价D.致力于社会主义的建设

23.

1979年5月,国务院有关部门选择首都钢铁公司等八个大企业进行试点,在利润分配、生产计划、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予试点企业部分权力。7月,国务院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下达了以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为核心的五个文件。这些改革措施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国营企业的监管B.推动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24.

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曾两次起草民法典,均因政治运动而中断。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刚开始,社会生活尚处在变动之中,中央采取了 宜粗不宜精 改批发为零售 的立法方针。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进程加快。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民法典的编纂过程反映了我国(  )

A.立法工作深受国际环境影响B.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步完善C.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立法进程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管仲相齐,致力于富国强兵。齐国鱼盐钢铁资源丰富,管仲因地制宜,向齐桓公提出了 官山海 之策,即由国家对盐、铁等重要资源实施垄断经营。具体而言,政府将盐铁的生产权放给私人,但他们生产的盐铁,全部由政府收购,再由政府向外销售,政府控制流通环节并制定销售价格。管仲通过 寓税于价 民不知而谋其利 的隐秘策略,让民众只见到国家给予他们的好处,见不到其夺取的行为。正是这种 官山海 的政策,为齐国迅速带来了财富,使其成为春秋时期最富庶的国家,并开启了中国盐铁官营制度的历史先河,管仲也因此被后世尊称为 盐宗

——摘编自张雯、彭新武《盐铁官营——流变与反思》

材料二
为了保障碘盐的质量和供应,加强食盐的生产和流通管理,1994年2月20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依法加强盐业管理问题的批复》,决定对食盐实行专营。国务院还先后颁布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和《食盐专营办法》等食盐专营的基本法律法规文件。食盐专营是国家为完成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赋予国有盐业企业的政治任务,同时经营者要严格执行国家定价,无论盈亏都必须保证老、少、边、穷地区食盐供应。从1996到2012年,中国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从39.9%上升到95.3%,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从1995年的20.4%下降到1999年的8.8%,我国基本实现了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和全民普及碘盐供应目标。

——摘编自程龙刚《新中国食盐加碘和食盐专营回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 官山海 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管仲 官山海 政策,新中国食盐专卖政策的进步之处。(4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分土地的方案: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关于产品分配,实行圣库制度,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试图通过这样的方案,建立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理想社会。但不久,鉴于粮食供应紧张,在安徽、江西等地重新 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平均地权 是孙中山土地思想的核心。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 关于民生主义,其原则……是平均地权,即由国家制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以防止 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 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具体方法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分给佃农。1930年,国民政府出台了《土地法》,该法三章七十六条,无一条议及 平均地权 ,无一条议及 耕者有其田

——摘编自沈昊、姜秀玉《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探索与启示》

材料三
1947年,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共中央于1947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第一条,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第六条,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第十一条,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通过土改,广大的贫雇农翻身成为自耕农,翻身的农村青年积极参军参战。土地法大纲的贯彻实施成为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三次探索的异同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三次探索的认识。(6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构成表(人均消费性支出=100)

项目

1990

1995

2000

2008

2009

食品

54.25

50.09

39.44

37.89

36.52

衣着

13.36

13.55

10.01

10.37

10.47

居住

6.98

8.02

11.31

10.19

10.02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14

7.44

7.49

6.15

6.42

医疗保健

2.01

3.11

6.36

6.99

6.98

交通通信

1.20

5.18

8.54

12.60

13.72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11.12

9.36

13.40

12.08

12.01

杂项商品与服务

0.94

3.25

3.44

3.72

3.87

——《中国统计年鉴2010》

(1)根据材料,提取至少两条城镇居民消费变化趋势的信息。(4分)
(2)任选一条城镇居民消费变化趋势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英国产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工业化。从1895—1937年,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出现了三次浪潮。三次浪潮的时间起迄为1895年—1914年—1927年—1937年,分别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日本侵华战争。……这三次浪潮,既是西方国家的军事、经济对中国的刺激与示范带动的,又是中国自身的觉醒、中国政府制度方面的革新推进的。另外,新的生产方式及新技术、新产品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王春雷等《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三次浪潮及启示(1895—1937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中国近代工业化的一次浪潮,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