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濮阳市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5 浏览数:131

一、选择题

1.

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由此可见,我国古人类遗址(  )

A.研究内容基本相同B.元谋人是最早的人类C.地域分布非常广泛D.具有相同的血缘传统

2.

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知道人类是从古猿演化而来的,可今天仍然有很多猿类,它们为什么不能演化成人呢?人和猿的最大区别是(  )

A.直立行走B.学会用火C.集体生活D.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3.

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下列与良渚古城遗址经济支撑最相似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4.

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现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的居民们(  )

A.过着定居生活B.使用磨制石器C.学会制作陶器D.饲养家禽家畜

5.

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材料意在说明华夏族(  )

A.诸夏并存邦国林立B.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C.炎黄部落分布广泛D.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

6.

《周易·系辞下》记载, 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 舟楫 的是(  )

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B.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C.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D.河南省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

7.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那么,公元前2070年是(  )

A.公元前21世纪前期B.公元前20世纪前期C.公元前21世纪后期D.公元前20世纪后期

8.

学者余秋雨说: 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 站在 殷朝废墟 上,我们可以读到的 历史 是(  )

A.大禹建夏B.盘庚迁殷C.国人暴动D.平王东迁

9.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下图所示文物铸造于(  )


四羊方尊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10.

殷商甲骨卜辞中已有代表个、十、百、千、万的数字,还记录了多种疾病,涵盖后世的内、外、妇产、小儿等科,见于卜辞的治疗方法有艾灸、按摩等,卜辞记载当时还有 小疾臣 的官职,专门管理医药疾病事务。这些考古研究成果表明商代(  )

A.甲骨文是医学专著B.社会秩序和谐稳定C.科技已有较大进步D.数学成就领先世界

11.

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王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也随之仿效。这说明(  )

A.周王室地位衰落B.诸侯取代天子C.周天子威信很高D.诸侯互相学习

12.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我国境内有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诸侯国,经过二百多年激烈兼并,到春秋末战国初的时候,只剩下一二十个大国。由此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B.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C.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D.封建制度正在逐步确立

13.

中国几千年历史凝结有许多成语故事,其中不少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 纸上谈兵 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汉

14.

《灌县乡土志》记载: 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 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 李王 的理由是他(  )

A.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B.加强管理并提倡依法治国C.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强大D.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

15.

某生在月考时成绩不理想,班主任安慰他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现在发现问题所在,只要好好努力,下次就会取得好成绩。 材料中班主任引用了中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来开导学生(  )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16.

《论语》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 马厩(jiù;马圈)失火! 。以下做法中最符合孔子主张的是(  )

A.严厉处罚看护人B.细心调查原因C.关心是否伤到人D.不管不闻不问

17.

秦朝确立了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的规制。这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朝议裁决B.集权独裁C.世袭传承D.言即法律

18.

台湾史家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 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 。按照该标准,下列属于研究秦朝的 原始史料 是(  )

A.阿房宫遗址B.《史记·秦始皇本纪》C.孟姜女的传说D.王国维的《秦郡考》

19.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说明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

A.增加人口数量B.实现国家统一和稳定C.进行土地分配D.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20.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B.增加财政收入C.稳固政权统治D.减轻农民负担

二、材料题

21.

阅读图片,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如图: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

材料二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 用作檀公宝尊彝。 这段铭文记载的内容是周武王伐纣的史实。


下图文物腹内底部铸有铭文

(1)通过材料一中文物,我们能了解到河姆渡人的哪些信息?(3分)
(2)材料二的甲子朝指的是哪一年?结合铭文和所学知识说说,武王伐纣是哪一场战役?其结果是什么?(3分)

22.

阅读图片,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春秋时期的牛尊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 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请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 商君治秦 成功的原因。(2分,不得照抄原文)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流韵不再的 绝唱 。因为它的出现有其特殊背景:一是政治上的分裂,因而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 ,各国君主为了竞争,对各学派 兼而礼之 ,从而造就各家共存的空间;二是 王官之学 崩溃后,士人及其私学成为 道统 (文化秩序)的代表者,保持着一种 从道不从势 的自尊自主意识;君主们除让士人们提供富国强兵的知识和谋略外,还需要有一种来自 的精神感召力,为政权提供合法性。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

材料二  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概念,它是指学术上不同的流派开展自由讨论的局面……这些彼此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学派 蜂出并作,各引一端 其言虽殊,辟犹水火 ,竟能相安共处,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术,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宪东《战国百家争鸣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出现的原因有哪些?(4分,写出四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归纳百家争鸣的影响。(2分)

24.

国家统一有利于政权稳固、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7分)
材料一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因为有诸侯存在)。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半两钱


铜权


铜量

材料三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和儒生淳于越关于该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宫廷辩论,延伸成 师古 还是 师今 两种不同历史观的争论,被李斯抓住掀起一场政治风暴。于是以官学取代私学,传授学问的书籍被销毁,国家只保留少数掌握传统文化的人。这场 政治风暴 的出发点是钳制和镇压反对派,强行统一思想文化。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材料二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见证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两项措施?(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在历史上有怎样影响?(3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及至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涉(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刘邦入咸阳)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惟恐沛公不为秦王。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史记·高祖本纪》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1分)
(2)材料二两段史料的 有何不同?结合材料二,分析楚汉之争刘邦获胜的原因。(3分)
(3)综合以上材料,王朝兴替对你有何启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