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4 浏览数:1006

一、单选题

1.

隆礼 性伪 劝学 天人之分 ,构成了以改造主观世界为根本精神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更具物质实践性格和以人类为主体的博大气概。 此论述提及的是(  )

A.老子的思想B.孟子的思想C.庄子的思想D.荀子的思想

2.

对于西晋以来的 五胡内迁 ,有学者指出: 五胡主动汉化,并非忘记祖先和自我矮化,而是拥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设超大规模政治体的雄心。 该学者认为, 五胡内迁 (  )

A.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B.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C.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D.引发了亚欧大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3.

古有名臣评论道: 据令村坊,加之保伍,随其土断,不问侨居,应是浮浪之徒,悉归版籍。然后按其人数,授以土田。四家为邻,伍邻为保,递相检察,责以农桑。 此评论所及的基层治理机制实施于(  )

A.秦汉B.唐朝C.明朝D.清朝

4.

有学者指出,辽宋夏金元时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进行局部的二元制统治模式的探索,从而加强和扩大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A.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B.自中书令、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命蕃汉人分为之
C.于时大别人类……为四等。日蒙兀人,日色目人,日汉人,日南人 D.女真民迁内地 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以给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实

5.

下面为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变化 示意图(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改编)。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  )
①总的背景是经济繁荣、国土开发 ②与赋税制度的调整存在一定的关系
③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是重要原因 ④直接导致华工出国,形成苦力贸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

有史籍载: 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下列与这一 医术 ’相关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玛雅人会使用麻醉剂,进行人体解剖B.东汉晚期中国有名医创制了麻醉药C.波斯王宫中有掌握麻醉术的埃及医生D.近代麻醉术成就由中国引到了西方

7.

观察下面结构图,中间 圆圈 空白处填写最为合适的是(  )

A.晚清政府洋务新政的推行B.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中C.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

8.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时局,有学者评述说: 尽管局势发展中还有跌宕起伏,但国内政治问题中心的一环——停止内战一一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历史的潮流已不可逆转地向着实行团结抗战的阶段过渡了。 该学者评述的是(  )

A.国联的国际共管方案B.北平学生的一二·九运动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的发表

9.

刚刚建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新时代标志性文化传世工程,将永久保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各类版本资源,建设目标是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进文明对话。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是中国历代的一贯做法。下列相关说法,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B.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藏图书的代表C.清朝时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D.现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北京图书馆

10.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曾经被认为是一个 死了 的文明。她的语言文字已经失传,在近现代考古发掘这一文明之前,人们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所知甚少,直到1857年亚述学诞生之后人们才对这一伟人文明有所了解。下列项中,属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1.

有史书描述说,他们在果阿、红海口和东非设立了永久性的堡垒,到达马六甲并从那里北上进入中国本士,东行到香料群岛中心一一安汶,从而创建了一个帝国,一个依靠火器和海上霸权威力,以及交替使用战争与掠夺贸易维持的第一个商业殖民帝国。该描述中的 他们 指的是(  )

A.阿拉伯人B.葡萄牙人C.西班牙人D.英国人

12.

温和式的调整和改革是近代英国国家治理的一大特色。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时间

表现

1832

经过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

1835

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

19世纪40年代

颁布《矿井法》《工厂法》《十小时工作法案》

1848

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

1870

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①调整和改革措施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自治市成为英国历史上最早的地方自治制度
③这些调整和改革彻底化解了日益尖锐的矛盾
④随着相关法令的颁布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3.

1916年,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参战国都建立了一套政府部门、署局机关、专门委员会等,他们分配政府订单,控制资源配额,协调劳资纠纷,垄断对外贸易,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参战国(  )

A.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加剧C.纷纷实施计划经济体制D.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14.

互联网金融(ITFIN)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如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帐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这反映了互联网金融(  )

A.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B.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C.为人们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D.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15.

下列重要国际会议,曾与下图相关事件举行于同一地点的是(  )

A.亚洲文明对话大会B.世界可持续发展会议C.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D.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16.

清代学者顾炎武认为中国古代监察体系中的监察官员往往 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 同代学者赵翼对此也评论说: 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 两位学者的评述表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体系完整,垂直管理B.以卑察尊,以轻制重C.动态监察,独立弹劾D.重上轻下,强干弱枝

17.

下面为印欧人早期(公元前3000—前1000年)迁徙路线图。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的迁徙,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下列项中,其中与图中 处族群相关的是(  )
①广泛使用了马以及马拉战车 ②制定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③率先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 ④首次将西亚与北非文明统一起来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8.

近代中国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在确定中西文化关系时,最初使用 的两分法,将西方技艺归入 ,而中学归入 ;稍后采用了更为有力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 ,即 中体西用 之说;同样的态度还表现为在中国传统中寻找支持现代化的依据,这就是所谓的 托古改制 。材料旨在表明,这些 有志革新的绅士 (  )

A.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B.学习西方的态度呈现越来越灵活的态势C.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时存在着矛盾心理D.为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19.

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和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诸多新的社会现象也随之产生,如不平等的加剧、劳动者依附性的加强、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对立、资本投机性的盛行、社会问题的增多等。由于对此理解的视角不同,当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下列相关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这些现象是资本原始积累时的衍生物B.批判者希望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社会C.辩护人认为自由竞争能增进社会财富D.他们的思想成为后人思考的宝贵遗产

20.

从狭义上说,运河是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从广义上讲,运河是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通常与自然水道或其他运河相连。下列对于这些世界知名运河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米迪运河——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的新通道B.苏伊士运河——成为西欧与南亚、东亚之间最近的水上通道
C.伊利运河——将华盛顿与五大湖区联系起来D.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后来由巴拿马人民从英国手中收回

21.

关于历史方法论的问题,梁启超受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被视为近代史学 西方的修昔底德 ——兰克的影响较深。他曾以兰克的口吻说,历史学家应 搜辑以求备,鉴别以求真。既备且真,而或去或取与夫叙述之详略轻重,又当注意焉。否则,淆然杂陈,不能成一组织体也。 材料表明,对于历史研究梁启超认为要注重(  )
①历史的博学性 ②历史的批判性 ③历史的想象性 ④历史的重构性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二、材料阅读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不是因为它集聚了多少财富和人口,而是因为它的文明和文化创造。但即使在雅典城,仍存在着美中不足乃至重要缺陷——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在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的宋代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宋代江南城市引领中国古代城市按照更符合城市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演化,展示了经济与文化 两全其美 的盛况。

——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史视野下的宋代江南城市与文化》

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后,若是将其置于 都市化 的范畴下进行考察,其时代的特殊性就更容易显现出来。此时,社会出现了一个转变过程,举凡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社会流动的加速,无不显示出它与明初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到明朝后期,在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下,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历史的陈旧的传统受到了来自各方文化力量的猛烈冲击,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

——摘编自陈宝良《代的社会与城市生活》

材料三
新文化何以能够演变成为现代中国最具深远意义的文化事件?首先是上海这个中心口岸。借助上海这个贸易、经济、文化的码头,新的思潮、新的文化最初在上海落户,然后由上海逐步传播出去。《新青年》迁到北京后,并没有割断和上海的联系,它的印刷和发行仍在上海,因为当时的北京尚不具备这种能力。但《青年杂志》在上海时没什么影响,到北京以后影响就放大了。《新青年》到北京这个政治中心,是由北大的一些教授撰稿编辑的,《新青年》的编辑还是原来那些人,但发言的位置跟在上海时完全不同。

——摘编自周武《新文化运动是京沪共谋的结果》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雅典作为 理想城市的范本 所体现的城市功能及雅典卫城中的建筑艺术代表,并分析宋代江南城市能够解决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 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 都市化 的角度概括明代中期以后经济 货币化和多样化 的突出表现,并扼要说明其与明朝后期 新的思想迅速萌芽 之间的关系。(6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结合所学,列举1919—1922年间在上海 新的思潮、新的文化 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实践的主要史实。(8分)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战役进行中,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发扬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和主动精神,英勇机智地同国民党军队战斗;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空前规模的支援;当时,解放军的装备虽已改善,但运输条件还极差。供应前方庞大部队的需要,全靠肩挑背负,小车推送。

——引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必然性。领导中华民族完成现代建国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起来的政党。……回顾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土地兼并和贫富悬殊是每个王朝晚期面临的共同问题。土地兼并将会导致大量无地流民出现,贫富悬殊将会造成大量的城市贫民,最终导致国家的崩溃。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一个事关大一统的制度考虑。中国的大一统社会一直存在着基层社会自发的封建化倾向,当这种倾向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瓦解大一统的国家政治。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顽疾,就必须要废除其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
最后,中国在1949年建国时国家一穷二白,积贫积弱。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的常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要求中国必须快速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尽快建立起国防工业,因此社会主义是唯一的选择。

——改编自寒竹《民族复兴百年进程的历史逻辑》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超高速增长的核心是制度变革,这一制度变革使中国经济从改革前经济濒于崩渍的边缘发展到目前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经济改革选择了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84年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城市体制增量改革全面推开,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 体制外市场化 阶段。1992年至今,中国进入了一个整体协调改革时期。……渐进式改革道路可以说是理论和实践互动的产物,其中增量改革、试点推广、改革和开放互相推进都具有开拓性。

——摘编自张平、楠玉《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大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保障对 前线空前规模的支援 而采取的重大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历史必然性 。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伟大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 制度变革 的角度,概述中国 渐进式改革 的基本进程,并概括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理论创新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其实质不仅限于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列宁指出: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引自薛晴《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材料二

思想基础

法律文件

法律特征

英国

反对君主专制

《权利法案》

在国家权力结构、法律内容、司法实践上都包含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法国

民主、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人权宣言》

三权分立

1791年宪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拿破仑法典》

美国

人民主权

《独立宣言》

三权分立

1787年宪法》

阅读材料,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17—19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