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北省金太阳联考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第一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461

一、单选题

1.

据考古发现,在我国北至黑龙江流域,南抵珠江流域,东起东海之滨,西达青海高原的地域内,均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此外,在迄今发现的多达七千余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经正式发掘的也有四百处以上。这可以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  )

A.呈现一体化趋势B.具有多元性特征C.依赖生产力发展D.体现兼容的特色

2.

盘庚之政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诸侯归附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此后,随着商王祖甲改制的进行,以后的几代商王均竭力扩大王权,这极大地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现象表明,盘庚迁殷后的商代(  )

A.出现专制集权体制B.内外服制达到鼎盛C.商王权威得到加强D.社会改革蔚然成风

3.

在受周王封赐之后,各地诸侯和贵族将自己所拥有的 层层地分赐下去,使得 王臣 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地延伸,直到贵族社会的最底层。这说明西周(  )

A.中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B.分封制强化了等级秩序C.王室专制统治得到强化D.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

4.

春秋战国时期, 夷夏之防 已不再被强调,这一时期有关夷夏关系的记述也逐渐侧重言语、饮食、风俗等民族差异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华夏认同观念日渐增强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C.中华文化呈现多元特色D.华夷间政治联系日益密切

5.

表1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史实。这些史实能够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表1

出处

史实

《国语.齐语》

齐桓公令夫商,群聚而州处,察其四时,而监舞乡之资,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

《管子·小匡》

服牛轺马,以周四方。

《谏逐客书》

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馀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

A.行商坐贾成为商贸主体B.地域性商人群体已出现C.诸侯国君重视商业贸易D.商业贸易网络逐步形成

6.

《墨子》中说, 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 凡天下群百工,轮车、 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 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 。这些言论(  )

A.旨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否定了发展经济的必要性C.源于先秦小农经济的发达D.利于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

7.

法家认为人人都有 好利恶害 自为心 ,历来强调 立公去私 令尊于君 的法治观,强调贾善罚恶,主张用法来惩奸除恶,如韩非子就曾主张 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 等。法家的这些主张(  )

A.构建了完整的法治理论B.否定了人性的正常需求C.顺应了政治变革的趋势D.推动了争霸时代的到来

8.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如图1所示),沿用了商鞅以来推行了100余年的法规制度和标准。这一措施的推行主要是为了(  )

A.规范经济秩序B.统一货币形态C.结束分裂局面D.维护生活秩序

9.

在汉代思想家刘安等人看来,秦的灭亡是由于秦王朝统治者们 积怨在于民 ,奉行了一条 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 的畸形的政治路线,最终使其彻底陷入 与民为仇 绝境 。据此可知,刘安认为秦的灭亡是由于(  )

A.暴虐无道,矛盾激化B.以吏为师,严刑酷法C.大兴土木,国库亏空D.灾害频仍,百姓穷困

10.

《史记·东越列传》载: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 这说明秦朝(  )

A.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B.保留了诸侯王的设置C.开始在民族地区推广郡县制D.对地方势力固俗而治

11.

表2所示是部分学者关于项羽分封的相关论述。据此可知,项羽实行分封制的主要原因是(  )

表2

学者

著作

论述

韦毅

《论项羽分封》

项羽有40万大军,却是一个成分极为驳杂的混合体,项羽把诸侯军队集中起来的主要因素,即所谓的

李殿元

《秦汉之际的两次分封——应当重新评价项羽分封十八王

当时群雄对峙,项羽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群雄;当时的形势是分裂割据的局面已经客观形成,分封只是对事实加以承认

杜晓宇

《楚汉分封政策初探》

项羽分封是对当时各割据军事势力范围的划分,是对当时割据局面的重新组合,非如此,不能重建社会秩序

A.彻底推翻郡县制度B.先秦分封制影响深远C.自立为王强化统治D.缓和矛盾稳定秩序

12.

汉景帝即位第一年就废除了不合理的连坐法,还认为残害肢体的刑罚会让人终身痛苦,因而废除了残害犯人肢体的肉刑。此后,他又允许不服判决的人上诉,以至于在某些年份中,终其一年的审理案件竟然不到400件。这些举措(  )

A.防止了社会矛盾的激化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C.延续了儒表法里的传统D.得益于先秦礼制的恢复

13.

《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国家控制的人口不过1000余万,然而到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国家所控制的人口已达2100余万。下列有助于解释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东汉初期(  )

A.社会经济空前繁荣B.释放奴婢取得成效C.政府威信大大提高D.官民关系显著改善

14.

表3为东汉中后期诸帝在位时间及临朝太后统计表。据此可知,东汉中后期(  )

表3

专权太后

窦太后

邓太后

阎太后

梁太后

窦太后

何太后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懿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恒帝

灵帝

辩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00

13

不详

11

2

8

15

12

17

9

驾崩年龄

27

2

32

不详

30

3

9

36

34

18

40

A.外戚势力急剧膨胀B.宦官群体威势不在C.皇权政治基础动摇D.官僚贵族掌控朝政

15.

汉赋中对国家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的创作(  )

A.促进了国家认同B.巩固了汉朝疆域C.体现了文化繁荣D.强化了中央集权

16.

有学者指出,在东汉农书《四民月令》的记载中,完全看不到官方在商业交易上的存在与作用,无论是商品交易的种类还是时间、地点,皆由商品所有者自行确定,商品交易往往以民间立场为出发点。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农学著作的丰富B.官方贸易的消亡C.抑商政策的废除D.交易活动较灵活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是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陶寺遗址(属龙山文化)中发掘的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都被权力阶层所独有。在陶寺遗址的墓葬中,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又有简陋普通的半地穴式或窑洞式小房子,陶寺遗址早期和中期的墓葬都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且存在着多个层次等级。此外,陶寺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乱葬墓,死者或被弃于灰坑,或被作为人牲用来祭祀,或被夯筑于城墙中,有的甚至是多人从葬。围绕陶寺遗址分布的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

——摘编自高江涛《试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与动力》

材料二
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中,甘肃大地湾群落以一个长方形主室为中心,两侧各有一侧室,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无论是面积、质量还是结构都首屈一指。在这一时期的姜寨等遗址中,除作为群落中心的准都邑有墙垣或其他防御性设施外,其他聚落已没有了这些设施,在这些聚落中,还发现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将领和巫觋人员。此外,在良渚文化区的大型墓中,有精致的玉铖等高级殉葬品,中型墓中玉钺的制作工艺与形制与之相比略逊一筹。在此时的大汶口墓地中,石钺、玉钺与作为贯通天地神人法器的骨牙雕筒同时出土,说明这一神权与政权结合的传统至夏、商、周三代依然如故。

——摘编自马新(群落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龙山文化考古遗存中蕴含的早期国家和文明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为依据,概述这一时期早期国家和文明的特征。(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周的商业市场分为大市、朝市、夕市三种,市场不仅设置在城中,在城外乃至一些乡村中也设有供乡野村民交易的临时市场。西周商业市场都是官办的,大都由司市总负责,其下设质人、肆人、胥等官职分掌具体事务。西周在商业管理中设置了一定的规则及程序,开市前,要检查货物是否以假冒真,货物价格制订是否合规;开市后,贾师、胥师等人还要随时受理各种交易纠纷。西周时期,所有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包括官府出售的部分剩余物资都必须通过贾师制订其价格,否则物品不能够成为商品上市出售。西周时期的商业管理措施具体而明确,并以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而存在,有效规范了市场和商业行为。

——摘编自李佩等《探源西周时期的商业管理》

材料二
春秋末期,社会环境相对自由宽松,周时期的 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 的礼制局面被打破,个人逐渐摆脱对宗族的依赖而自由经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营手工业生产不断出现,官府对工商业的垄断性经营不断放松,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还出台了一些诸如 通商惠工 的鼓励性政策,允许和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完全瓦解,土地买卖逐渐出现,加速了私人财富的积累和劳动产品市场化发展。

——摘编自王晓博《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1)根据材料一 ,概括西周时期政府对商业市场管理的举措。(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市场繁荣发展的原因及其积极影响。(8 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秦因制度创新而崛起,亦因制度僵化而灭亡。制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制度变迁与外部环境的适应程度,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均存在历史局限性。创新程度如何,变迁方式如何,均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秦亡的教训被汉朝所借鉴,虽然汉代制度设计没有突破秦代模式,但统治者却以渐进的方式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民众的关系,直到汉武帝时期方才实现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绝对控制,完成了秦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

——摘编自周辰《创新与僵化:制度变迁视角下的秦之兴亡》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秦汉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儒家学说在汉武帝尊崇儒术之后得到极大发展,武帝始置 五经 博士,宣帝末增至十三经博士,由此开启了儒学的极盛时代,儒学也成为此后历代王朝所认可的正统思想。汉代前中期,武、昭、宣三帝在皇族中大倡儒学,甚至将其作为储君必备的素质,如楚元王一脉对西汉儒学的发展贡献颇多,是汉代历史上少有的皇族儒学世家。诸侯王国的傅、相、中尉内史等主要职官均由大批儒生担任,他们辅王为政、谏王过失、助王教化,使宗室诸王在无形中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西汉统治者出于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大力推崇儒学,在宗室子弟中进行普遍的儒学教育,推动儒学在汉代宗室的普及与发展。

——摘编自龚阔英《论西汉宗室对儒学的接受与践行》

材料二
自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过鲁以太牢祀孔子以后,两汉时期的皇帝常亲自到孔子故居祭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儒学上升为汉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汉代以察举制度选官,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的太学和郡国学培养学生。汉元帝即位后,儒生地位进一步提高,朝廷主要机构里充斥着儒生官员。西汉末年,实际掌控西汉政权的王莽也重用儒生,托古改制,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到两汉时期,随着汉光武帝对儒学的重视,儒学在社会各阶层普及开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摘编自杨爱国《论东汉儒学在社会上的普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促进儒学在汉宗室中普及的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时期儒学在社会各阶层中普及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