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历史试题(纲要上后3单元+纲要下前5单元)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404

一、单选题

1.

1954年,中国对亚非新兴国家不再采用 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帝国主义附庸国 资本主义国家 等称呼,而是改用如表1所示的称呼。

表1 中国对亚非新兴国家的新称呼

项目

新称呼

新称呼的标准

第一类

东方国家亚非国家

地理位置

第二类

独立自主国半独立自主国

国家主权独立程度

第三类

中间国家中立国家第三世界集团

同冷战中两大阵营的关系

上述调整(  )

A.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B.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C.构建了利于和平发展的外交话语D.提升了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2.

下图为1956年我国的一幅宣传画《颗颗金,粒粒黄,合作化的道路真正强》。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我国(  )

图1

A.工业化发展反哺农业生产B.经济结构失衡得到了改善C.集体化经营促进了生产发展D.农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3.

下表是新中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这反映出(  )

表2

20世纪50年代

1978

机耕面积

1958年,35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3.3%

406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41%

机电灌溉面积

1952年,占耕地面积1.6%

占耕地面积55.4%

农村小型水电站

1958年,98个水电站,农村用电0.5亿度

82387个水电站,农村用电量253.1亿度

A.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突出B.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C.农业经济结构实现了协调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生产力进步

4.

20世纪80年代,浙江海宁市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主要由乡村集体企业的经营者、乡村干部和普通农民组成,其中参与乡镇政府换届选举最积极、最活跃的当属乡村集体企业的经营者。这反映了(  )

A.现代企业制度得到快速发展B.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呈现新风貌C.农业经营方式改革初见成效D.乡镇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提高

5.

1982年的春节刚过,吉林市的《江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上登了一张 招贤榜 :船营区服装厂急需贤能,凡能在一年内实现产值120万元和利润1万元者,工资晋升一级,发奖金500元。这张 招贤榜 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B.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6.

拜占庭帝国早期,官方语言是拉丁语,后来在宗教和世俗文化领域,希腊语逐渐占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罗马法律也在发生变化,《法律选编》在序言中指出 我们意识到前朝皇帝颁布的法律难以理解;它们之于民众,就像天书一般完全无法理解。 此现象源于(  )

A.希腊文化的复兴B.帝国稳定统治的诉求C.日耳曼人的人侵D.罗马法地位逐步下降

7.

下图为某历史研究者绘制的示意图,该研究者试图解释(  )

图2

A.人文主义精神为何出现B.近代民族国家如何产生C.资本主义萌芽如何发生D.西欧封建社会为何形成

8.

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自营地浪潮席卷西欧大部分地区,其主要形式是先把位置偏僻和土壤贫瘠的领主自营地划成小块租给农民,而后逐渐将整个自营地都分成小块出租,甚至将葡萄园也租出去。但有些封建主仍保留部分好地自己经营。出租领主自营地(  )

A.表明西欧开始出现了土地租佃关系B.固化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自耕农阶层C.反映出领主对农民剥削方式的变化D.导致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逐渐瓦解

9.

对表2所示思潮作用的解读,正确的是(  )

表2

89世纪

在基督教思想权威的统协下,加洛林王朝大力兴办教育,倡导学术研究,鼓励收集古代文化典籍,支持改革旧有的拉丁文字。

1112世纪

欧洲出现特有的高等教育形式——大学;市民自由的高涨,民族语言诗歌的流行,早期哥特式的艺术,成为创造性的时代标记;还出现了科学的和神学的拉丁语文献的繁荣。

1415世纪

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宗教观,宗教信仰成为纯粹个人的行为,把宗教事务和世俗事务区分开。

A.颠覆了民众的宗教信仰B.促进了大学职能的转变C.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D.弱化了国王的世俗权力

10.

在古代通过 丝绸之路 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 丝绸之路 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B.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11.

对下图中1540年以后英国麦价变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

图3

A.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引发了物价上涨B.资本主义农场经营增加了粮食产量C.近代工厂的兴起导致原料需求增加D.高产作物促进英国的入口大量增长

12.

18世纪中期后,德意志地区掀起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热潮。思想家赫尔德赞美德语是激情且有感染力的语言,强调德意志历史的独特性。文学家格林兄弟出版了《德国英雄传说》《论德国古代民歌》和《德语语法》等书。这些现象折射出(  )

A.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德意志地区B.德意志地区的民族意识开始形成C.启蒙运动促进德意志统一的进展D.德意志的统一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13.

康德强调: 因此,公众只能透过缓慢的进程才能获得启蒙。一场革命可能带来个人专制以及肆无忌惮或暴虐的压迫之覆灭,但从来都不会导致人们思考方式的真正变革;恰恰相反,新的偏见和旧的偏见会一起控制着不思考的大众。 这反映康德(  )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倡导公共理性的运用C.主张人的个性觉醒D.总结了社会发展规律

14.

月亮社是18世纪时英国的一家俱乐部,会员中有些是著名的发明家和实业家。在会员研讨中, 制陶师韦奇伍德谈到他制作陶器时遇到的困难,而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就会提出他的解决办法。……瓦特谈的是蒸汽机如何制作、如何销售 。据此可知,这一社会组织(  )

A.有助于英国的工业化进程B.体现了重商主义的理念C.促成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D.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15.

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爆发了两次工人武装起义,提出的口号是 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 不共和,毋宁死 。马克思如是评价: 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已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事实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的战士。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B.第一国际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无产阶级进行政权建设的伟大尝试D.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得以最终确立

二、材料阅读

16.

三线建设 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 一分为二 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以甘肃省为例,仅1965年,就陆续从辽、吉、沪等省市搬迁工厂20个、大专院校2个、科研单位11个,分别迁入兰州、天水、酒泉等地。整个三线建设期间,累计投资多达2000亿元。到20世纪70年代末,共形成固定资产约1400亿元,占全国的1/3;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万个,形成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或工业区,如昆明、攀枝花、六盘水等工业城市和成渝、攀西、关中、兰州等工业区。

——摘编自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20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的理解。(14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共和国长子挑起制造业大梁

长春被誉为 车轮子上的城市 ,建设了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1953年6月,毛主席亲自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年轻的共和国通过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培育出一汽这个 共和国长子
第一汽车制造厂于1953年奠基,1956年建成投产,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卡车,命名为解放牌CA—10,结束了中国不能自行生产汽车的历史。1958年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用第一夯实着 第一汽车 的基业。从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到80年代初,解放牌汽车一直没有改头换面,销量持续下滑,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1986年2月14日,第一汽车厂召开转型换产万人誓师动员大会。1987年解放CA141正式投产,一汽 不停产、不减产、垂直转型 成功,创造了中国汽车发展史的奇迹。1991年2月6日,一汽大众公司成立。2002年,与天津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联合重组;与丰田正式签署合资合作协议。2006年一汽进行自主创新,努力打造自主品牌,当年5月18日推出奔腾轿车。而今,一汽进一步打造民族汽车品牌,走出新时代汽车强国之路。

——摘编自《半月谈》

一汽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工业发展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14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 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1)中世纪城市的兴起,预示着欧洲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欧洲进步的基石。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此观点加以论述。(11分)
(2)请写出影响欧洲近代发展方向的一个外部因素,并说明理由。(4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 家庭天使观 影响,英国中产阶级妇女囿于家庭小圈子。19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打字员、书记员等专业办事人员来自中产阶级妇女,新兴行业的涌现,为她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提供了新的职业选择。据纺织工委员会报导:兰开夏地区,因为工厂劳动,女孩子在16—25岁期间能够为自己积聚100磅左右的嫁妆,单身女子或寡妇也能够靠自己独立的经济收入而生活。
1815—1835年期间,英国出现了独立的妇女运动:1835年,1500名梳棉女工在西兰定举行罢工,这些妇女正是通过自己的组织,第一次为自己,为整个阶级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声。1866年,有1500名中产阶级妇女签名请愿,要求妇女的选举权,促使议会第一次讨论妇女选举问题。

——摘编自潘迎华、管佩韦《略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妇女》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英国女性角色和地位变化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