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244

一、单选题

1.

商朝前期的许多军事征战,往往要征集本王国内和诸多方国部族的族众参与。自商王康丁以后,常备军的数量大增,临时征集族众以应付战事的记载日趋减少。以上变化反映出当时(  )

A.方国离心倾向加强B.商朝政治势力逐渐扩展C.国家机器走向完备D.原始民主传统受到破坏

2.

下图为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交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由此推知唐朝(  )

唐朝怀集庸调银饼

A.建立以道为中心的监察体系B.白银成为流通中主要货币C.租庸调制助增政府财政收入D.私营手工业铸币技术高超

3.

宋太祖倡导武将读书,迫使以前与太祖皇帝 比肩同气 的武将接受 君臣大义 与尊卑之别,而其他所谓 宰相须用读书人 的说法,在当时更多只是一种导向。宋太祖重用文士的根本出发点在于(  )

A.崇文抑武重建政治秩序B.构建以文治国的国策C.推动科举取士制度发展D.促进传统儒学的复兴

4.

下表是部分学者关于明代海外白银流入量的估算,由此可推知当时(  )

估算学者

美洲

日本

流入中国的数量总计

全汉界

5500万两

5800万两

1.13亿两

李隆生

1.25亿两

1.7亿两

2.95亿两

王裕巽

1.3亿两

2亿两

3.3亿两

万明

12620

7500

5.4亿两

A.闭关政策未能发挥作用B.推动了政府赋税征收白银C.海外贸易税额逐年增加D.日本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5.

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卜舫济指出: 即使没有非法的鸦片贸易,我们可以肯定这两个国家之间迟早要爆发战争。……东方人拒绝给予西方国家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这些正是西方所需要的。我们为中国的无知感到遗憾,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确这种无知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 这一言论旨在(  )

A.谴责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行径B.推卸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责任C.谴责清廷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D.揭示清朝封建专制体制的衰败

6.

下图是1900年前后义和团团民所散发的揭帖漫画。画面上,身着官服的监斩官一声令下,弓箭手向被缚的猪身上射满了箭,刀斧手也砍掉了一堆羊头。作品利用谐音艺术, 者, 也, 者, 也。漫画所述现象主要反映当时(  )

A.朝廷剿杀团民B.团民想象丰富C.民族矛盾尖锐D.清朝实施新政

7.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 平和主义 外交政策,明确宣布清政府 与各国缔结之条约 所借之外债 所让与各国国家、各国之个人种种权利 继续有效。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

A.继承清政府的外交政策B.急于建立中华民国C.获得国际社会一致认可D.对现实的必要妥协

8.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文指出: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弘扬民主与科学(  )

A.切合了解决时弊的要求B.适应了文学革命的需要C.推动社会变革持久发展D.缓和了中西文化的矛盾

9.

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间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外交官芳泽谦吉到中国来要先拜访学生代表;代表英美法三国到中国来组织新银行团的拉门德,花费了大量时间征求中国各民众团体的意见。这从侧面表明(  )

A.列强已经转变为平等对待中国的态度B.五四运动推动了国民公民意识的觉醒C.列强对华外交的重心由官方转向民间D.民众的态度可以左右政府的对外政策

10.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的理解准确的是(  )

党员总数万人

工人党员比例(%)

农民党员比例(%)

1927年五大前

5.8

50.8

18.7

19286

13.0

10.9

76.6

A.反映了革命形势空前高涨B.说明革命性质发生了改变C.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发展D.表明革命道路有重大调整

11.

下图为陕甘宁边区1942年到1944年实施的部分商品贸易税率的调整情况。边区税收政策的调整有助于 (  )

A.促进内迁工业的发展B.破坏日军的资源掠夺C.打击官僚资本的压榨D.缓解边区的财政困难

12.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在不知名的小村庄,靠几部电台指挥全国数百万大军;蒋介石在最后的大决战中,忽而乘飞机到沈阳,忽而在葫芦岛登上军舰,到处召开军事会议,但卫立煌、傅作义等将领还是各行其是。这反映了(  )

A.地利条件在战争中无关紧要B.军队纪律决定了战争的成败C.将领素质是战争取胜的关键D.军事指挥体系影响战争进程

13.

对下列三幅图片所示的内容,解读准确的是(  )

A.新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B.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在多个行业取得巨大进步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实现突破发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14.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南粮北调的格局。但到了80年代却发生了逆转,形成了北粮南调的粮食流动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

A.农民土地所有制确立B.高产农作物品种的引进C.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D.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

15.

有学者指出:被毛泽东赞誉为 钢铁公司 的邓小平,其政治原则的坚守与灵活的外交手段妥协在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表现得酣畅淋漓,也为世界提供了一种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争端的成功范例。该评价意在说明(  )

A.解决争端必须以和平谈判代替武力B.中英两国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C.一国两制 蕴含丰富的政治智慧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6.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 牛鼻子 ,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这说明新时代的东北(  )

A.已经成为引领全国科技创新的地区B.率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C.坚决攻克脱贫攻坚战中的重重困难D.要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要目标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644年,清朝贵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帝国。其统治者不仅继承了传统 华夷一体 的理念,还提出了 中外一体 的思想,即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并以积极的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 屏藩 拱卫 作用。在中央,清朝设立理藩院,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法规.通令实施。在地方则在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世政不易其宜 的方针下实施了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土司等制度,对于少数民族上层则施以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安抚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1929年6月17日,《关于蒙藏之决议案》在国民党三届二次中央全会讨论通过。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在推进边疆教育方面做出的第一个决议案.该决议案对于设置蒙藏学校、设立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划拨教育经费和优待蒙藏学生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规定。1929年7月23日,教育部公布了《待遇蒙藏学生章程》12条,其后又公布《蒙藏学生就学国立中央、北平两大学蒙藏班办法》,命令国立中央、北平大学开设蒙藏班。
1935年,随着教育部普及国民教育计划的展开以及发展西北文教的需要,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加大了对边疆省份的经费补助力度。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从军事和边防的实际需要出发,草拟《边民教育计划大纲》,规划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将其提供给教育部作为参考。中央组织部也先后设立中央直辖松潘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和中央直辖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等学校。

——摘编自《教育制度与国家转型——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边疆教育政策及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重视边疆教育的背景。(7分)

18.

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国家治理的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下图分别是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
                                                                                                   1951年                                 1961年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 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我国粮食总产量自2015年以来,连续7年超过6.5亿吨,2021年粮食总产量更是创历史新高,达6.8285亿吨。其中,谷物总产量6.3亿吨,超过美国谷物产量约1.5亿吨,约是印度谷物总产量的2倍,标志着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

——摘编《光明日报》2022年5月10日第5版。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61年中国贸易伙伴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 三农 问题的两项措施名称,分析 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 的成功经验。(7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代的商业贸易在丝绸之路以后有了飞跃的发展,长安城中外客商云集,许多来自国内、国外的商人以及西域的一些女子都在商市上做生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西汉经济文化的开放性。伴随着商人的增多,商市也由原来的东西两市扩大到有九市可供交易,不仅仅是中国的丝绸等传播到国外,国外古罗马等地的珍珠也借助着丝绸之路的东风传播到西汉。在这以后,我国的丝织工艺品开始出现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并享誉盛名,同时,丝绸之路也开辟了一条先进技术传播的通道。当时我国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领先世界的技术以及四大发明随着这条通道开始传播到西方,而在丝纲之路的辐射带动下,西域的一些特色农作物如核桃、石榴等被带到中原,并逐渐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

——摘编自郭博涵《丝绸之路对西汉文化经济及后期的影响》

材料二
以共建 一带一路 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共建 一带一路 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对汉代经济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和实施 一带一路 设想的国内可行性条件。(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 官话 并行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融合。

时代

语言发展概况

西周和东周

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时各地方言差异更加复杂。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

汉代

形成南北两派方言,分别以秦晋方言和楚方言为核心。北方方言发生混化,逐渐糅合。关中话、洛语先后成为官话,并向周边扩展

魏晋南北朝

继承洛语为官话。西晋末年北方方言逐渐向南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逐渐形成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的现象。洛阳雅音吸收吴越方言而成的金陵音成为正统官话之一

隋唐

隋朝以金陵音和洛阳正音为基础融合形成长安音,唐承隋制。金陵音与长安音分庭抗礼,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

——根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择的历史时期,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