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10月大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纲要下前2单元+选择性必修相关)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432

一、单选题

1.

《韩非子》中记载 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铡……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墨子》中记载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 ;《庄子》中记载 禹亲自操橐耜……腓无胈,胫无毛 。这些记载可以用来论证(  )

A.原始社会私有财产的产生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进步C.万邦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D.诸子思想兼容并包的特征

2.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已经出现一定的人物形象。如图所示,西周中期以前,人物周身添加了大量的神秘纹样,表现为一种夸张且神秘威严的形式。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上的人物形象没有了之前的狞厉,逐渐表现出写实主义风格。这一转变反映了商周时期(  )

A.民本观念逐渐地成为主流B.人与自然关系愈发消极C.理性的思想因素有所增长D.社会矛盾逐渐走向尖锐

3.

《国语·鲁语》记载: 天子及诸侯合民事于外朝,合神事于内朝。 至汉武帝时,为打压丞相,任用内侍亲近之人组成内朝,使其总理朝政,参决政事。内外朝制度的推行(  )

A.延续了先秦制度的传统B.强化了君权神授的观念C.给予了外戚干政的机会D.解决了朝臣擅权的问题

4.

北魏实施均田制时规定:受田农民于 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且不得以田产为投献之礼;耕牛可以受田,但上限为4头牛。这些规定旨在(  )

A.抑制豪强势力的膨胀B.推动北方荒地的开发C.加速北魏政权的汉化D.打击北民南迁的现象

5.

隋唐时期,天文历法教育被国家完全垄断,民间被禁止传授天文历法知识,违反者会被处以严厉的惩罚。对此,《旧唐书》解释道: 天文著象,职在于畴人;谶纬(预示吉凶的隐语)不经,蠹深于疑众。 政府禁止民间传习天象反映了唐代(  )

A.忽视科技人才培养B.儒学政治地位受到冲击C.注重维护政治稳定D.天文研究的实用性较弱

6.

唐太宗时的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时的姚崇、宋璟都是出色的政治家,却少有著述流传于世;才华横溢的李白、杜甫,则鲜少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宋朝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人则是既文采飞扬,又都在政界施展身手。唐宋两代的这一转变反映了(  )

A.唐宋经济基础上的差异B.科举制度的演变和完善C.儒家学说的世俗化转型D.重文教风气的日益流行

7.

广彩瓷器是清代瓷器兴盛的代表。清中期,广州瓷商从景德镇购买烧好了白釉的瓷坯,在广州根据国外客商的需求加以彩绘和二次焙烧。广彩瓷的兴盛反映了清代(  )

A.西方技术逊色于中国工艺B.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C.海外贸易占据着主导地位D.外贸政策调整改变产业布局

8.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总理朝政。他在呈奏的《资政新篇》开头说道: 小弟仁玕跪在我真圣主万岁万岁万万岁陛下,奏为条陈款列,善辅国政,以新民德,并跪请圣安事。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救亡图存探索的局限性B.洪仁玕以正确的策略推进改革C.基督教思想的根深蒂固D.中国现实与西方文化深入融合

9.

1896年,驻华时间长达33年的德国公使巴兰德被长期负责非洲事务的专家申克和海靖接替;英国驻开罗总领事窦纳乐则首次赴远东工作,任驻华公使;1898年,美国以军队出身的康格接替驻华13年的登比。由此推知,这一系列的外交调整(  )

A.激化了清政府同列强的矛盾B.便利了中国汲取外交经验C.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D.预示了清廷沦为洋人朝廷

10.

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兴起,现实主义和古典写实主义在欧洲都被认为是过时的艺术;但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学者并没有宣扬现代主义,而是积极倡导现实主义与古典写实主义。这一不同主要源于当时(  )

A.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认可B.宣扬科学思想与方法的需要C.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追求D.对欧美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

11.

20世纪30年代,东北地区建立了很多童子军组织,而童子军组织的学习在1933年有明显调整。下表为1933年前后童子军组织的学习概况调整情况。这一调整反映了(  )

时间

学习概况

19311933

训练:纪律、礼节、操法、结绳、旗语、侦察、救护。

文化:三民主义、国耻小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概况。

19331937

宗旨:日满国际亲善之源泉,为两国儿童之交欢;

锻炼诸青年之心身、涵养其良善之道德。

A.民族矛盾渐趋缓和的态势B.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C.政府注重教育的经济功能D.侵略者对华文化渗透

12.

1953年初,部分地区出现了农民卖地的现象。4月,主管农业工作的邓子恢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尊重农民的私有财产,保护农民土地租佃自由、雇佣自由、贸易自由、借贷自由。这一表态(  )

A.加速了土地改革工作B.服务于城市工业化建设C.打击了土地兼并现象D.有利于稳定农业合作化

13.

1983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门针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提出了若干条界限,包括:不干涉穿衣打扮,不用 奇装异服 一词;对抒情歌曲及轻音乐,得须经过批准方能禁止;绘画、雕塑方面,不禁止表现人体美的作品;生理卫生课不是精神污染。这些要求体现了(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B.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C.思想解放工作任重道远D.中西文化在交流中碰撞

14.

古代雅典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在《被缚 的普罗米修斯》中一方面批评神灵的不公,但另一方面也认为傲慢的普罗米修斯理应受到重罚;另一名篇《波斯人》用又是薛西斯使他们(波斯人)丧命,天哪!表达对失败了的骄横波斯人的嘲讽。由此可见,埃斯库罗斯(  )

A.用戏剧创作体现人文追求B.借希波战争宣扬爱国精神C.以神话故事批判宗教信仰D.将社会生活做戏剧化处理

15.

设立于公元前376年的裁判官是罗马的司法长官,裁判官可在退职后进入元老院。裁判官在任职期间将自己的施政方针、办案准则或程式等通过告示来公之于众,从而创造、变通或解释法律规则,形成新的司法实践规范。据此可知,罗马裁判官(  )

A.限制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B.推动了古罗马成文法的诞生C.适应了罗马社会发展的需求D.体现了法律的形式主义特征

16.

15世纪后期,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不再参加临朝听政,国家常务决策交于 御前会议 ,此会固定每周召开4次,每次7—8小时,参会大臣包括宰相在内共九人。苏丹若参会则在会议室旁的小隔间旁听,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

A.参考明朝内阁制的设计B.遭遇权臣架空君权的危机C.为虚位君主制提供借鉴D.强化君主控制朝政的能力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商周至明清中国手工业发展程度示意图

——改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汉世自天子至封君,将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皆作为私奉养。市井租税,即系商税。古代工商业的分别,不甚清楚,其中亦必包含工税……《孟子·公孙丑下篇》说: 古之为市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 这是在乡赶集的,而亦有税,可见商税的无孔不入了。此等山川、园池、市肆租税,都是由封建时代各地方的有土之君,各自征收的,所以很缺乏统一性。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发展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 经济政策与工商业发展 展开论述。(10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清末文官选拔制度是在模仿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以学堂选官制度为核心的体系和内容。早在科举未完全停废前,学堂选官制度已开始存在,即使科举立停后,捐纳、贡生、荫生等传统选官制度依然存在。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继承了传统科举制的亮点,那就是科举的 论才 功能与学堂教育功能合二为一。同时,清末学堂选官制度也在各方面对科举选官的困境做出了修正。1905年停止科举后,学堂选官虽在形式上与科举考试相同,即均以试法取士,并给予相应出身,而且清廷自身也承认学堂奖励出身与科举无异。但是,学堂选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注重经史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的各级官员的任用实行候补制度与政治任命。其中候补主要是任用和分发两种方法:任用公职人员时,除了因乱用公权、赃私处罚、亏空公款和吸食鸦片以外的人员,通常经过甄别、登记审查合格就可以任用。除这两种还有政治任命的文官,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军政大权由蒋介石一人独揽,五院的正副院长就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选任改为了由国民政府主席选任。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的总统也是由国民党中央常委会议选任的。由此,无论是主席、总统或是五院的院长们都是由国民政府中央选任而来的,他们对国民党负责。

——摘编自刘桂君《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南京国民政府的官员任用制度。(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公元前500年后,旧大陆兴起的四大文明生活方式大致势均力敌,各个文明内部的发展和变化从未停止,其所占据的土地面积都倾向于扩大。当然,这增加了每个文明中心地区的范围和种类,减少了文明地区之间的隔绝,从欧亚大陆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这使得一种文化能够借鉴或适应其他文明的因素,这种跨文化借鉴的确是每个独立文明创新的主要刺激因素。
但是,世界四大文明之间的均势状态的确经历一系列震荡。首先希腊文明、其次印度文明在发源地之外得到广泛传播。但是正如中国和日本的印度化,中东地区的希腊化最终被证明是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接着,伊斯兰教兴起,并成功地首先向整个古代中东、北非和西班牙(632~1000年),然后向印度、东欧、中亚(1000~1453年)扩张,印度教的印度最终(1565年)丧失了政治独立。因此,穆斯林统治者与皈依伊斯兰教的人(主要来自印度低级种姓)联合起来,限制和压迫印度教徒的世界平衡格局第三次遭到威胁。

——据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以 文明的碰撞 为话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