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青桐鸣高一第一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2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378

一、单选题

1.

距今4000多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一座包含 皇城台 、内城、外城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城内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坊、手工作坊等遗迹。据此可推知,当时该文明区域(  )

A.开始走向聚族而居B.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C.王权摆脱神权束缚D.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2.

江西新干县一座随葬品丰富的大墓,与商代晚期诸王的年代大体相当。 出土的礼器以青铜器为主,常用器的形制与中原差别不大,主题纹饰仍然是兽面纹。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受到商文化辐射影响B.属于商朝王畿地区C.经济发展超过了中原D.青铜工具普遍使用

3.

北京琉璃河地区出土的青铜器 克盉 克罍 铭文中,记载 令克侯于匽(燕)”,即天子封召公奭的长子克做匽(燕)地的诸侯)一句,印证了《史记》和《诗经》中对召公封燕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载。下图为 克盉及其器盖铭文。由此可知(  )

A.文献史料并非都客观可靠B.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得到还原C.文献与实物可以相互印证D.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

4.

作为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中的 君子 大多表示为 君长 官长 之意。而在《左传》中 君子 则更多的表示一种道德内涵。这一变化(  )

A.反映了礼乐制的崩溃B.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治理C.标志着官僚制的萌芽D.源于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5.

商鞅认为, 官爵者,所以劝功也;授官予爵,不以其劳,则忠臣不进。行赏赋禄,不称其功,则叫战士不用 。据此推行的改革措施(  )

A.消除了贵族特权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C.加强了思想控制D.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6.

战国时期货币普遍使用,种类增多,《管子·地数篇》说 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 。在现实生活中黄金、铜币、粟的比价已形成一定的比例。这说明(  )

A.商品交换得到发展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出现D.货币开始走向统一

7.

下表是战国时期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思想主张

思想家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

彼君子则不然,佚而不惰,劳而不侵,宗原应变,曲得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

荀子

A.国家统一趋势明显B.阶层流动性加快C.主体意识走向觉醒D.尚贤观念的强化

8.

秦朝建立后,规定数 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器械一量;书同文字;车同轨;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社会基层治理B.消弭六国贵族反抗C.适应大一统的需要D.增强秦朝综合国力

9.

战国时代,秦人风俗与东方各国有较大差是,尤其是楚、齐、赵等地。秦统一天下后,秦王朝以将秦地风俗推行全国以 匡饬异俗,急欲实现,大治耀俗 。这一做法(  )

A.影响了法令制度的统—B.完善了地方监察体系C.不利于政治认同的构建D.加重了百姓徭役负担

10.

汉初,除王国的太傅、相国、中尉由朝廷派遣外,其余百官,诸侯王均有权任免。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借机将诸侯王的管理任免权收归中央。汉武帝时期,制定了《左官律》 ,规定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即构成 左官罪 。这一变化(  )

A.完善了官僚政治B.淡化了宗法观念C.加强了中央集权D.奠定了盛世基础

11.

汉武帝时,桑弘羊坚决反对私人聚众开矿炼铁,认为 铁器兵刃,天下之大用也,非众庶所宜事也 ,如果允许私人开办,易 成奸伪之业 。由此可知,他认为(  )

A.百姓已经无财力开矿炼铁B.私营手工业激化了社会矛盾C.私人冶铁降低了兵器质量D.铁业官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12.

图为汉代丝绸之路路线图。据此可推知,丝绸之路的开通(  )

A.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B.奠定了对匈奴作战胜利的基础C.保障了东西方贸易的持续繁荣D.建立了汉朝与罗马的直接联系

13.

据《后汉书》记载,汉明帝 游意经艺,每飨射礼毕,正坐自讲,诸儒并听,四方欣欣 。 一次为诸儒讲论经典, 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

A.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B.儒学政治地位的提升C.百家争鸣局面的重现D.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14.

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设 君子营 ,恢复九品中正制。优待汉族士族,下令羯人 衣冠华族,并命令公卿百僚岁荐贤良、方正、直言、 秀异、至孝、廉清各一人 。通等办法,为汉族士族参政广开门路。这一举措(  )

A.打破了门阀士族的特权B.扩大了中原先进制度影响C.维护了中央政府的权威D.保证了统治政策的连续性

15.

岭南一带原来不产铁,东晋成帝咸康年间(335—342年), 时东土多赋役,百姓乃从海道入广州,刺史邓岳大开鼓铸 ,冶铁技术由此传入岭南一带,这一做法(  )

A.引发了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有利于广州地区社会的发展C.导致了南方劳力的极度缺乏D.致力于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整

16.

永嘉之乱后,北方大乱,南渡的东晋朝廷存续了汉魏以来的务种文物典章制度。而到北魏后期,出现了 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 的局面。与这一局面形成相关的是(  )

A.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内迁B.生产技术革命性的进步C.世家大族推动文化传播D.北方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商周时期,殷人认为自己乃是 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周人也强调正是因为 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 ,所以才能够 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 。但西周统治者深刻意识到单纯的以天的名义并不能够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一残酷事实,转而提出天命转换这一概念,形成了 以德配天 的治理思维,强调 敬德保民 。西周统治者通过在祭祀活动中对先祖的神圣性崇拜,逐步从 转化为 ,经周公而制度化。这一时期治国理政的目的是让统治者能够 修德 而维持统治,警惕天命从自己跑到另一个统治者手上。

——摘编自王聚芹、饶一鸣《先民理想国商、西周治国理政思想借鉴研究》

材料二
老子、庄子皆楚人,而沛县在战国时即属楚国,刘邦、萧何、曹参等皆为楚人。西汉王朝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生产破坏、残破荒凉的景象。在治国方略方面,汉初统治者推崇的黄老思想,继承发扬了老子的 清静无为 崇俭禁奢 以百姓之心为心 的思想,主张 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 ,强调 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耻,有耻则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

——摘编自康晓红《试论西汉前期治国方略的两次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治国理政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前期推崇黄老思想的原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统治者选择治国思想的历史启示。(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再到秦始皇的 使黔首自实田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将土地从政权体制(无论是王权还是地方政权)中剥离出去的政治变革成为根本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促使传统社会国家政权的配置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共主集权政治转变为专制集权政治,从王权政治转变为帝权政治,从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君主依靠官僚体系集中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权力—— 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摘编自赵炜《土地私有合法化进程中的中央集权政体的确立》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荀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富民的 ,只要百姓努力生产,勤俭持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如果不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只知道利用赋税手段没完没了地搜刮百姓来增加国家收入,那就是 伐其本,竭其原 。所以,荀子说 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 政府注重发展生产,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可以使百姓的财富和国家财政收入两方面同时增加, 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材料二
墨子认为,老百姓要创造财富或 生财密 ,就不得不高强度地劳动而 强从事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经,多治麻丝葛绪细布绣 ,多生产 衣食之财 ,特别是要多打粮食,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 。 …… 为宫室不可不节 为衣服不可不节 为食饮不可不节 为舟车不可不节

——以上均摘编自方建国《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思想探析结构变迁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民生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子不同于荀子的民生经济思想,并分析二者经济思想产生的共同影响。(8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东汉基本的民族格局,以华夏共同体——汉族的前身 汉人 为主要角色,多民族共同体有所发展。第一,在统一的国家体系下,东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进一步加深, 一些地区得到开发,例如在云南和东越旧地设置郡县,使这些地方得到开发和华夏化;还有多支来源为 蛮夷 的少数民族因迁徙到华夏之地,逐渐融入华夏内部,例如羌、南匈奴、南郡蛮等等。这些历史现象的发生,使汉民族得以壮大,分布范围扩大。第二,由于华夏与 蛮夷 之间文化共性、同质性的增强,使得各少数民族的政治与华夏认同感加强,多民族共存的局面因此得以维持和发展。

——摘编自史党社《东汉时期的民族交融及历史启示》

材料二
随着北方民族文明交融,迁徙至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超越了一直被强加给自己的 夷狄 观念,开始主张自身即为 中华 ;与此同时,开始出现将这些民族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原王朝或正统王朝的主张。随着南北民族交融进程的加快,南朝人也认为, 所谓同舟而济,胡、越一心者也 夷狄吾民,斯事一也 。南朝后期,常有北人南来或者南人北去,彼此往往互相诋毁。但此时吴虏之区分似已由民族与地域概念发展而成南北政治阵营概念。

——摘编自冯剑《都城规制的传播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时期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新发展,并分析这一发展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