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高一第一学期9月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2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111

一、单选题

1.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首席专家王巍说: 迄今为止最早的陶器,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古城,最早的独木舟,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最早的水井,都是长江流域史前先民的发明创造 。这可用于说明(  )

A.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区域B.中华文明的成果领先于世界C.先秦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D.考古发掘是最重要研究途径

2.

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制度,该制度对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质含义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这一制度是指(  )

A.内外服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

3.

据史载,夏朝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 父死子继 ,只有仲康、扃两代是 兄终弟及 ;商朝在三十一王中, 父死子继 的有十七代, 兄终弟及 的有十四代;到周代明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表明先秦时期(  )

A.王位世袭制度难以推行B.传统宗法关系逐步瓦解C.血缘是王位继承的依据D.王位继承体现民主色彩

4.

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说明战国时期(  )

A.礼乐制度遭到挑战B.民族交融频繁C.私有财产开始出现D.宗法观念淡化

5.

有学者指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改变了 诸侯卑秦 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鞅变法时埋下了伏笔。下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与秦短命而亡相关的是(  )

A.实行世卿世禄B.实施重农抑商C.允许土地买卖D.推行严刑峻法

6.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一家讲究 天人合一 天人相应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一家是指(  )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7.

周朝时确立了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 谥号 的定夺将形成 子议父、臣议君 的局面,而废除谥法。秦始皇的这一做法体现了(  )

A.文化统一B.以法治国C.皇位世袭D.皇帝独尊

8.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又征发罪犯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秦始皇的这些举措(  )

A.解决了边疆地区民族矛盾B.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导致秦朝灭亡C.表明秦统一符合历史趋势D.适应了国家大一统局面的现实需要

9.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等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秦始皇的这一举措(  )

A.致使先秦诸子典籍散失B.强化了地区管理C.是实行文化专制的表现D.促进了民族交融

10.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争连年不断,巨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带来沉重负担。而当时的富商大贾非但不佐国家之急,反而趁机加紧掠夺财富,致使朝廷财源枯竭。这一现象(  )

A.推动了盐铁官营的实施B.促使汉王朝采取了 与民休息 政策C.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衰弱D.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

11.

史载 大宛有蒲陶(葡萄)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众来,则离宫别苑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汉朝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B.大宛仰慕并学习汉朝先进的文化C.丝绸之路促进西域物种的东传D.汉朝统治者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

12.

司马迁的《史记》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 ,和屈原的《离骚》一样,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这说明,司马迁的《史记》(  )

A.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帝时期B.具有文学史题材的首创性C.展现了秦汉时期人民高昂的精神D.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

13.

东汉中叶后,尚书台取代三公 总领纪纲,无所不统 。到魏晋之际,中书监、令受到重视,他们处于皇帝 喉舌之任 的地位,而对尚书省的官员就稍有疏远。当时,中书掌管内事,皇帝密诏下达州郡和边疆,均由中书草定,并不一定非要尚书签署不可。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尚书权力过大威胁到君主专制B.三省制度日渐完善C.权力中枢的发展适应现实需要D.官僚政治已经成熟

14.

如表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  )

民族

时间

关于民族迁徙情况

西晋太安年间(302303

并州大旱,人民饥荒,不少羯族东出山西,流入山东、河北

鲜卑

北魏圣武帝(213218

大泽今胡伦池多沼泽,不宜游牧,故迁至水草丰美的河套、阴山一带

建安二十四年(219

东汉末年,诸雄争霸,曹操派人将氐人五万余徙居扶风、天水二郡

A.缓和了南北民族矛盾B.致使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D.丰富了江南人民物质生活

15.

据《晋书·慕容德载记》记载,慕容德在创立南燕政权之后, 建立学官,简公卿以下子弟及二品士门二百人为太学生。德大集诸生,亲临策试 。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当时民族文化的融合B.推动了南燕统一北方C.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D.扩大了南北政治差距

16.

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如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

A.同源共祖的意识萌发B.南北政权间始终对峙C.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D.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记》说: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商王是最高的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有着为数众多的 臣正 ,见于卜辞和铜器铭文的官名也很多。《尚书。酒诰》曰: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 在商的四周,分布着许多的小国,有的则穿插于商国境之内,不过多数的方国比较弱小,它们臣服于商,但各诸侯国、方国的管理,不是由商王任免的,有些方国后来也渐渐为商所吞灭。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下册)》

材料二
《左传》昭公七年曰: 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昭公二十八年曰: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周人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此时的周王 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代新创的统治方式的名称及其作用。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 世之显学,儒、墨也。 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秦始皇更是实行了 焚书坑儒 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 五经 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鲜卑族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是 魏初风俗至陋 。进入中原以后,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原先迁徙式的游牧经济进入中原后逐渐弱化,封建农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占少数的鲜卑族人来统治占大多数的汉人和其他民族人,尤其是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他先进的民族,其间反差,势必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孝文帝时期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摘编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内容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指出: 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 在历史意识中,中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需创建的既有国家

——摘编自周国林《全球视野下中华文明演进的阶段划分与道路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