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北省高一第一学期选科调考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3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160

一、单选题

1.

表1所示是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已鉴定的墓葬中,具有随葬石铲、斧、锛等工具的男性墓葬和女性墓葬的数量。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

表1

时期

鉴定墓葬/

男性墓葬/

女性墓葬/

中期阶段

42

31

11

晚期阶段

7

6

1

A.男女社会地位发生变化B.山东地区手工业发达C.阶级分化现象较为明显D.男性主要从事手工业

2.

在受周王封赐之后,各地诸侯和贵族将自己所拥有的 层层地分赐下去,使得 王臣 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地延伸,直到贵族社会的最底层。这说明西周(  )

A.中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B.分封制强化了社会等级C.王室专制统治得到强化D.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

3.

春秋时,楚庄王曾诠释 武德 ,认为 武德 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 。这一诠释体现了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也符合周初以来华夏对 的理解。之后,他又举(周)武王之例,显示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这反映出楚庄王(  )

A.对强大武力的向往B.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C.对华夏文明的认同D.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

4.

《墨子》中说, 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 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鞲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 。这些主张(  )

A.旨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否定了发展经济的必要性C.源于先秦小农经济的发达D.有利于加快社会财富积累

5.

《史记·东越列传》载: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 这说明秦朝(  )

A.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B.保留了诸侯王的设置C.开始在民族地区推广郡县制D.对地方势力分而治之

6.

当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建立的官僚体制及受法家思想影响的文化制度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时,秦帝国建立初期企图以人文 、经书文学补 ,以此 兴太平 。但其倡文教的指导思想,迅速演变为对诸子之学、百家语义禁忌的文化政策。这一转变(  )

A.使先秦典籍全部被焚毁B.开创了文化专制的传统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违背了法家思想的精神

7.

《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国家控制的人口不过1000万,然而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国家所控制的人口超过2100万。下列有助于解释该现象的是,东汉初期(  )

A.社会经济空前繁荣B.释放奴婢取得成效C.政府威信大大提高D.官民关系显著改善

8.

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创作(  )

A.促进了国家认同B.巩固了汉朝疆域C.体现了文化繁荣D.强化了中央集权

9.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经济迅速发展,出现富庶的局面。 这一 富庶的局面 的出现(  )

A.受到北方人口南迁的推动B.引发政治中心的持续南移C.表明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D.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基础

10.

图1所示是皇帝礼佛图浮雕。该浮雕描绘了孝文帝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在交领宽袍、广袖飘垂的文武官员等人的簇拥下,缓缓行进的场面。该图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  )

图1

A.对正统思想的推崇B.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C.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D.传统礼仪得到恢复

11.

开皇五年(585年),度支尚书长孙平上奏, 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社仓……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 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 。开皇十六年(596年)诏: 秦、渭、河……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 这一变化反映了隋朝开皇年间(  )

A.社会控制能力的提高B.自然灾害的频发C.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D.社会共济的精神

12.

据欧阳修统计: 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 这一现象的出现(  )

A.说明唐朝政局动荡不安B.反映了皇帝地位的衰落C.促成了 五代十国 局面D.冲击了儒家的伦理道德

13.

唐高祖、太宗时期任仆射的俱为元勋重臣。在政事堂群相议政时,尚书仆射品位高于侍中、中书令及其他加议政衔的官员,有着尚书左右仆射领导群相议政的含义。但是到了贞观末年,仆射一职长期出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参与决策官员数量固定B.尚书省是事实上的决策机构C.中枢机构行政效率低下D.尚书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14.

表2所示是关于唐代两税法的部分史料。这可用于说明两税法(  )

表2

两税中的户税和地税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

陆赞《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大历中非法赋敛、急备、供军、折估、宜索、进奉之类者、既并收入两税

自初定两税,货重钱轻,乃计钱而输绫绢。既而物价愈下,所纳愈多、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其后一匹为钱一千六百、输一者过二,虽赋不增旧,而民愈困。

欧阳修等《新唐书》

A.未能减轻民众的负担B.未能得到地方官员的响应C.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D.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15.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养牛马驴骡》篇中,重复了范蠡所说的 欲速富、当畜五牸(雌性的牲畜)”,还加注: 牛、马、猪、羊、驴五畜之牸。然畜牸则速富之术也。 这说明(  )

A.贾思勰肯定商品生产和贸易B.贾思勰主张农民放弃种植业C.北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齐民要术》的内容缺乏创新

16.

唐代中央机构中有译官一职。从鸿胪寺定期报给史馆的内容看,举凡四夷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土地、风俗、衣服、贡献、道里远近, 并其主名字报 等,译官都要尽量了解和掌握。据此可知,唐代译官(  )

A.为法显西行提供了助力B.负责外国和少数民族史的编撰C.利于开放的国策的实行D.直接推动唐初佛教的广泛传播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战国中期,秦国虽拥有广大的土地,但要发展农业生产却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商鞅从秦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使三晋之民的 徕民 政策。为实现这一政策,商鞅对迁入秦国的农民不仅赐予田地和住宅,并免去他们三代的徭役,不需要他们当兵打仗,只要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商鞅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措施通过加强劳动者在各自生产领域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阡陌原本是以井为单位的封给贵族领主们的封疆。这些贵族领主们把封地死守起来,使之成为谁也无权过问的独立王国。他们的封地是世袭领地,既不出卖也无人敢购买。 开阡陌 就是打开了领主们的封疆,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这就发展了地主阶级经济。 平赋税 剥夺了贵族领主们不课不纳的特权,让他们也担负国家的赋税。而国家把从贵族领主那里收到的土地,赏赐给有功将士,使有功将士奋勇作战,努力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摘编自宋青林等《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西汉刺史除对二千石(郡太守)及王国相进行监察外,其侧重点是对诸侯王实行监督,可以监督 不奉诏书遵承典制 者,表2所示是刺史监督的几个具体事例。

表2

事件

出处

始元元年公元前86八月,燕王刘旦见武帝崩、昭帝立,怒曰:我当为帝。与中山哀王子刘长、齐孝王孙刘泽等勾结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隽不疑,瓶侯蓄川靖王子刘成告之隽不疑,隽不疑立即行动,收捕泽以闻而望王指燕剌王刘旦反道自新

《汉书·武五子传》等

地节中,冀州刺史林奏刘年代孝王刘参之玄孙为太子时与女弟则刘则私通。及年立为王后,则怀年子……年使从季父往来送迎则,连年不绝。因其行淫乱,被废为庶人

《汉书·文三王传》

(续表)

事件

出处

在宣帝时期,张敞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广川王国发生了一系列不道德的事件和盗贼行为,但却无法找到贼首。张敞通过情报掌握了贼首的名字和所在地 点。广川王的昆弟与皇族的刘调等人与贼首勾结,使得贼寇屡屡得逞。张敞亲自率领郡国的官史,准备数百辆车围守王宫,搜捕刘调等人。果然,在宫殿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张敞上奏天子,揭发广川王的罪行。然而,天子心存仁慈,不忍让广川王受到极刑,只是将他的爵位削除。

《汉书·张敝传》

——摘编自罗庆康《汉代刺史的职权及其他》

(1)根据材料,指出刺史监督诸侯王的具体事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刺史监督诸侯王的意义。(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科举制是具有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的较完备的选官制度,这种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主要指下层人物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 给封建政权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这种社会流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活力和生机,是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王子今《官吏选任制度及其历史文化影响——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任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阶段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两汉以降,由于中国本土道教的形成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东渐,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挑战,儒学与道教、佛教三种文化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儒释道鼎足局面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后因韩愈等儒生们的力排佛道,儒学才逐渐得到重振与复兴。

——摘编自赵吉惠等《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了范缜、王通、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及李翱等儒学家。范缜及其前后的儒者先后掀起了思想史上的报应问之争、达性论之争以及影响深远的神火神不灭之争,企图从各个方面批判佛教的哲学基础,以捍卫儒学的理论阵地。这一时期,魏晋经学在数量与质量上直逼两汉,传世的十三经近半数为魏晋人所注。隋代儒生王通毕生续作六经,为周孔之道的复兴呼号,提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修仁义礼智信、外建王道政治的思想,探讨了道的超越性与普遍性、研究了性情善恶等问题。至唐中后期,韩愈等名儒关于哲学的主题即天人关系问题进行了反复论辩,特别是在性情问题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唐太宗时诏命孔颖达等考定五经,高宗永徽四年(653年) 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 ,结束了南北经义分裂的局面,使得版本和经义两方面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发展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