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四)历史试题(纲要上+纲要下前3单元)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8 浏览数:301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说: 活跃的士阶层无疑构成了春秋战国时代最富有活力的动力因素和政治发展的条件。虽然, 势位足以屈贤 乃是不争的事实,但毕竟是迫于竞争的政治压力,占有绝对权力地位的统治者却不得不竞相礼贤下士。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B.社会阶层的流动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D.君主集权的强化

2.

《文献通考·封建考》云: 至东都,始有未与国邑,赐美名之例……至明帝时,有四姓小侯,乃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外戚子弟,以少年获封者。又肃宗赐东平王、苍列侯印十九枚,令王子年五岁以上能趋拜者,皆令带之。此二者,皆是未有土地,只佩印,受俸廪。 由此可知,东汉(  )

A.国家治理体系日益成熟B.废除了郡国并行制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中枢机构权力分散

3.

4世纪以前,中国人的梵语知识匮乏,佛教学说被中国僧人所接受表现在:一方面通过随意的、遗漏的和经常是几乎无法理解的译文,这样改变了原样的中介,另一方面通过使用中国术语所增加的误导,而拥有了广泛的非佛教意蕴。这可用来说明,佛教在华传播过程中(  )

A.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冲突B.被中国的僧人随意地误导C.适应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D.冲击了儒家思想主体地位

4.

唐朝前期,财政完全由中央统收统支,各地的赋税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运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国库,中央对地方的支出又要转运到各地。两税法实行后,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送往京城。这一变化(  )

A.导致藩镇势力日益坐大B.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

5.

宋初,地方官吏的考核标准增加了工商税收一条。宋太宗时,考课文书要求填具 官市 及监给曲、商税 等内容。宋仁宗时,转运使的考课正式列出 盐、茶、酒、税 盈利亏损等规定。这反映出宋代(  )

A.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B.官吏考核制度臻于完善C.政府的商业职能强化D.经济发展动摇抑商政策

6.

明清之际,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题名冠以 待访 ,类似的有李贽书称《藏书》《焚书》,唐甄书称《潜书》。这反映出(  )

A.民权思想缺乏市民阶层的呼应B.进步思想在近代前夜深受压抑C.封建士大夫对现实的普遍不满D.文化的高压导致文人明哲保身

7.

下图所示为清朝人所绘画作《端阳故事八帧·观竞渡》。这一作品(  )

A.再现了农民的生产场景B.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C.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绘画风格D.反映出农耕文明的生活旨趣

8.

1902年,日本侵入东沙群岛,两广总督张人骏命人搜集相关历史文献和图籍。其中王之春的《国朝柔远记》和陈寿彭翻译的《新泽中国江海险要图志》等中外文献,记录有 中国至此围渔,已有年所 ,中国渔民为证明东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纷纷提供证据。最终迫使日本归还东沙群岛。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列强的侵略行为受到有效遏制B.国人民族意识不断增强C.传统文献的国防价值备受重视D.清廷边疆危机空前严峻

9.

1907年12月3日,有人在《申报》上发表社论称: 人之名政府者多矣。一则曰媚外之政府,再则曰贼民之政府,三则曰割地赠礼之政府,四则曰制造盗贼纵民非行之政府。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两大社会矛盾的合流B.革命党人重构清廷的形象C.清廷统治的土崩瓦解D.清廷中外交涉的进退失据

10.

1909年10月,江苏谘议局成立后,张謇以议长身份发表声明指出:召开国会是为了合全国人力以 拱卫国家 ,犹如 拯溺救焚 ,岂可迁延观望;各省士绅一致希望速开国会,如果请愿再三而毫无结果……那时国家前途就不堪设想了。这表明张謇(  )

A.主张维护民众民主权利B.反对采用暴力方式进行革命C.积极推动政治体制变革D.政治观点与革命派趋于一致

11.

1912年9月28日,袁世凯通过临时大总统令公布,10月10日为国庆日,1月1日与2月12日为纪念日。同年10月10日,孙中山、黄兴将 革命纪念会 改称 共和纪念会 ,国民党为此举行了大规模的国庆纪念活动。这反映出当时(  )

A.民主与专制矛盾日益激化B.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C.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扩大D.民主共和体制稳定运行

12.

1915年,陈独秀认为 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 。1920年,陈独秀强调 物质的自我扩大是子孙、民族、人类 ,从个人主义转向民族主义,强调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这一变化直接缘于当时(  )

A.新的民族危机爆发B.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C.个人主义走向极端D.传统的伦理结构已被打破

13.

下表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人口的土地占有状况。这一状况可说明当时(  )

成分

占有田亩数/

人数百分比/%

上地百分比/%

佃农、雇农、游农

55.00

贫农

110

19.80

6.00

中农

1030

10.80

18.00

富农

3050

8.10

18.00

中小地主

50100

4.05

18.00

大地主

100以上

4.25

40.00

A.民主革命快速发展的客观条件B.民族危机冲击了小农经济的地位C.国民政府乡村治理成就较显著D.土地革命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转型

14.

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史学界关于边疆史地的研究形成热潮。据统计,仅关于边疆史地的期刊就达到180种之多。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地域涉及西南、西北、东北以及东南(台湾),领域涉及边疆的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经济建设和开发。这一史学研究热潮(  )

A.使历史研究出现新领域B.有利于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C.顺应了民族抗战的需要D.实现了边疆史地知识的普及

15.

解放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许多劳动互助组织。晋冀鲁豫的太行区,1945年18个县的统计,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平均每县有2万多人,1946年组织起来的劳动力是1945年的2倍多,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占全区劳动力总量的78%。据此可推知,劳动互助组织的建立(  )

A.扭转了国共之间力量对比B.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废除了农村封建剥削关系D.为解放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

16.

三大改造期间,黑龙江省孟克里村的男人们感叹道: 要想丰产,缺了妇女可不行,别的村要是不把妇女发动起来,那可赛不过我们。 山西省西故县村的男人们也说: 如今妇女们顶了大用啦。 这反映出新中国(  )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17.

下表所示为2004—2006年国企、民企和外企单位的缴税贡献率(应纳所得税款÷;主营业务收入×100%)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年度平均

2004

3.2%

4.07%

2.71%

3.33%

2005

3.48%

4.41%

2.82%

3.57%

2006

3.65%

4.61%

3.06%

3.77%

A.国有企业收入呈减少趋势B.外资企业丧失了竞争优势C.经济改革释放了发展活力D.所有制结构发生彻底变革

18.

在苏美尔城邦时代,作为神在人间的 牧者'——城邦统治者,他的首要任务是使土地丰饶,国家富有,人民得享安康。为此,修筑运河、发展农业为王之大事。据此可知,在苏美尔城邦时代(  )

A.君权神授理论趋向完善B.经济活动影响君主权威的构建C.国家治理凸显神秘色彩D.基础设施建设广受民众的关注

19.

在雅典城邦,凡是被认可为公民的男性成年人都有权利在政治决策中发表意见和投票表决。他们以集会的形式参与政府事务,对议案和政策进行辩论并作出决策。此外,公民均有权担任陪审员、执政官等职务。这说明雅典城邦(  )

A.政治决策体现公平公正B.直接民主提高公民参政热情C.公民看重自身政治素养D.民主制度的核心是公民参与

20.

13世纪,西欧出现了农产品的专业生产区,这一生产区又推动了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商人承担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并通过远程贸易销售至更远地区的职责。这一状况(  )

A.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B.造成了西欧封建地主势力衰落C.导致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为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创造条件

21.

757年4月,日本孝谦天皇下诏称:治民安国必以孝理,百行之本莫先于兹。宣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这一举措意在(  )

A.提高民众文化素质B.完善科举取士制度C.维护封建专制统治D.推动儒学理论普及

22.

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境内玛雅城邦遗址的一座兴建于7世纪、被称为 铭记的神庙 的金字塔内部,发现一个布满浮雕人像的宽大墓室,死者遗体的头部覆盖着玉制面具,并有玉制装饰品等随葬器物。这一考古发现可以用来印证当时(  )

A.玛雅人对埃及文明的吸收B.玛雅宗教具有较高地位C.玛雅城邦手工业规模庞大D.玛雅开始出现阶级分化

23.

由于西方殖民航海贸易被确定为国家基本的海洋政策,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的航海活动得到专制国家的全力支持和肯定,他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 英雄 ,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材料反映了(  )

A.航海贸易给殖民地带去西方文明B.航海家成为各国人民心中的英雄C.航海家活动得到本国统治者支持D.国家力量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24.

针对西、葡两国在殖民地开展的殖民活动,当时西班牙法学家维多里亚不认为教皇有划分世界的权力,也反对西班牙的暴力殖民,但支持将殖民地以财产化占取,以此划分殖民地的归属。维多里亚这些言论(  )

A.刺激了欧洲国家对海洋的开发B.反映了西欧殖民扩张的需要C.成为解决领海纠纷的有效原则D.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开元年间(713—741年),北方经济发展到达唐代的顶峰,而南方的经济也出现了崛起势头。至天宝年间(742—756年),江南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的北方,农业发展需要的人口数初步具备。当时江南兴修的水利工程数量并不少于同时期的北方,尤其是几条海塘的修筑,使海塘内的土地免遭成潮的侵蚀,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并被用来种植庄稼。江南的农业生产达到较高水准,粮食被大量运往北方。明州及十个新县的设置,江南的开发从内陆走向沿海,开发的大体格局在唐玄宗时已经定型。江南部分州县修筑城墙,城区范围不断扩大,人口也不断增加。江南的丝绸和金属铸造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张剑光《开元盛世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 邑之民业,首藉棉布 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 。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确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运回销售。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 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 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 的现象。

——摘编自樊树志《明代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开元至天宝年间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开元至天宝年间相比,明中晚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冷战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处理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其间,中国所采取的处理同两个超级大国关系的对外战略经历着一个不断调整、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得中国的外交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一边倒 两条线 一条线 独立自主 作为新中国曾经先后确立并实施过的四个对外战略,无疑都是对变化中的国际局势特别是中国同两个超级大国关系的现实之反应。

——摘编自张小明《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末,中亚被纳入波斯国王的统治之下,成为波斯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波斯国王派遣人员驻扎中亚,设置军事堡垒,并在当地建立较为完善的税收制度。波利斯卫城的档案文书清楚地表明,中亚的行省乃至个人都对帝国负有纳税义务。不少书记官和行政人员,先在帝国中心受训,然后前往中亚就职。连接中亚各行省的 王道 由帝国中央投资新建,成为整个帝国道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动人员流动的同时,物资也在中亚与帝国中心之间流通。中亚为大流士一世在苏萨的王宫提供了黄金、青金石和象牙等。中亚地区历史遗存中的聚落和宗教建筑等,都体现出古波斯帝国在当地进行了实质上的统治,波斯帝国加强了中亚与邻近地区的交流,为东西方之间大规模有组织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从大流士一世时期开始,中亚已被全面纳入波斯帝国体系之中。

——摘编自吴欣《帝国印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中亚的统治》

材料二
7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灭亡萨珊波斯后,对中亚进行统治。在百余年的统治中,帝国派出总督、建立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暴力机器,镇压中亚人民的反抗。据《布哈拉史》记载,布哈拉的卡什卡瓦族部落在武力强迫下,将所住房屋全部让给东迁的阿拉伯人。撒马尔罕的居民被迫从城镇中搬走,给迁移至此的阿拉伯人居住。阿拉伯人对农民和手工业者课以苛捐杂税和实物贡赋,并强迫他们无偿修筑桥梁、城墙及开挖渠道等。阿拉伯哈里发要求中亚地区的民众信奉伊斯兰教,企图在此建立长久的统治。宗教冲突以及经济恶化,孕育着阿拉伯人与当地居民对抗的种子。当然,阿拉伯帝国的治理进一步加强了中亚在东西方贸易史上的地位,为丝绸之路交流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赵永伦《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统治初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波斯帝国对中亚统治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中亚的措施。(3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亚在古代文明交往进程中的地位。(3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类文明交往史的转折开始于欧洲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时代,空间交流的范围空前地扩大,形成了世界意义的 万国 经济与文化的交换体系。大航海时代使整个世界局部、间接、间歇地交流,转变为全球性的直接与频繁的交流;交流的层面也从物质技术走向更深层的领域。16世纪初,西方传教士东来,通过世界地图和地理著述给中国人传入了关于万国的观念和世界的意识。明清关于 世界 的想象,蕴含着对中国本土文化重新诠释的意图,想象的过程亦是西学知识的再生产和重塑国人认识世界和自我认识的过程。在中文文献中, 中学 的出现亦是源自 西学 的影响, 中学 是伴随着西学而衍生出来的与 西学 并列的一个核心概念。

——摘编自邹振环《世界想象:西学东渐与明清汉文地理文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探究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并据此说明近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对 西学 中学 的认识有何局限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6分)(要求:局限性提炼准确,论证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