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中古史)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贵州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524

一、单选题

1.

管仲在《管子》中提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人富而仁义附焉。 二者都(  )

A.认为应重视发展社会生产B.明确农业是国家的根本C.主张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D.强调国君要有好的品德

2.

据考证《尚书·禹贡》是战国士人托名大禹的著作。《尚书·禹贡》认为天下分九州,禹治水后九州得以统一,四方得以安居,四海得以朝贡,五服得以同心。这反映作者(  )

A.对禹建立大一统王朝的肯定B.对国家安定统一的期许C.希望恢复禹时期的政治制度D.主张维护周天子的统治

3.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其中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匠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 。这些法律法规(  )

A.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业部门B.提高了工匠们生产活动的积极性C.表明秦创立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D.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

4.

汉初在丧葬上推崇薄葬,汉文帝的霸陵多以瓦器陪葬, 不以金、银、铜、锡为饰 。汉武帝后盛行厚葬, 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臧之 。汉代丧葬习俗的变化反映了(  )

A.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B.社会习俗受主流思想影响C.奢靡铺张风气的流行D.伦理道德规范的逐渐弱化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国有制形式大行其道,比如曹魏的大规模屯田,但这是战时体制的产物。在社会相对安定后,西晋占田制的推行逐渐回归到土地私有。北魏推行的均田制,也不得不加入一些土地私有的内容。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土地私有(  )

A.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蔓延B.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更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D.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6.

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多次祭孔,祭孔的规格不断提高。公元492年,孝文帝诏令 改谥宣尼曰文圣尼父,告谥孔庙 ,此举标志着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该举措旨在(  )

A.将祭祀制度规范化B.强化北魏政权的正统性C.有效控制士人阶层D.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

7.

唐代出身贫寒的科举官员,由于 来自田间,多由寒峻,其见识迂陋 ,也不会逢迎阿谀,故对上司 作奸犯科,类不当行 之事,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材料反映科举制(  )

A.客观上有利于政治清明B.提高了官员的道德品质C.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D.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控制

8.

印度原始佛教追求涅槃,主张修行实践,不拜偶像。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变成了天理轮回、报应不爽的理论。对涅槃超脱的追求变成了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修行实践变成了布施求福。这种变化说明(  )

A.封建礼教观念受到冲击B.隋唐统治者重视佛教C.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D.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

9.

下表为元和二年(807年)秋,唐朝藩镇剑南东川治理下的部分州府的税负情况(参考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

州名

元和二年秋税数

元和年间当州户数

平均税率

陵州

24606

1985

12.21

合州

3462

2892

1.57

绵州

38093

7148

6.2

据材料可知,该税法(  )

A.减轻了纳税农民负担B.进一步简化了纳税程序C.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D.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

10.

宋太祖在位时把武将宋偓之女立为皇后,为其子赵德昭迎婴武将陈思让之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武将高怀德,而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分别嫁给武将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王审琦之子王承衍。宋太祖此举(  )

A.意在缓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B.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历史问题C.旨在笼络武将参与国家治理D.保障了文官集团的政治权力

11.

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有言: 盖宋之政治,士大夫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故惟宋无女主、外戚、宗室强藩之祸。宦寺虽为祸而亦不多。 据此可知,宋朝士大夫政治(  )

A.有抑制非理性政治因素的作用B.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取向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D.是重文轻武政策的产物

12.

《东京梦华录》记载: 如宣德门,元夜点照,门下亦置露台……都下卖鹌鹑馉饳儿、圆子、?拍、白肠……龙眼、荔枝诸般市合,团团密摆,准备御前索唤。 这说明宋朝(  )

A.市民阶层物质生活的充裕B.长途贩运贸易高度发达C.经济发展丰富了饮食文化D.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监管

13.

公元988年,辽圣宗在辽朝全境推行科举制,但严格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只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辽统治者此举旨在(  )

A.推动中原文化的传播B.加强契汉之间的民族交融C.保持契丹的民族特性D.实行蕃汉分治的民族政策

14.

崇祯九年四月,武生李琎上疏,请搜括江南富户以资国用,阁臣钱士升分到此票,票拟旨意为 下刑部提问 。崇祯帝否定了票拟意见,命重新 改票 。钱士升与首辅温体仁商议再次拟票,改拟为 姑不究 。材料反映(  )

A.内阁决策权的合法化B.国家权力结构混乱无序C.内阁逐渐丧失票拟权D.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

15.

明朝万历时期,欧洲陷入经济萧条,大西洋贸易衰退,以转贩中国商品为主的太平洋贸易发展为世界市场中最活跃的部分。中国商品大量进入世界市场,嗜好中国精美商品刺激和影响了欧洲工业生产技艺的革新。材料表明这一时期中国(  )

A.在太平洋贸易中居于主导B.商品促进欧洲经济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松动D.政府鼓励民间海外贸易

16.

下图是康熙命人在宋代《耕织图》的基础上绘成的《御制耕织图》。图以江南农村生产为题材,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过程,册页前有康熙亲题序一篇。 《御制耕织图》的创作反映了(  )

A.文化专制渗透到艺术领域B.统治者对农本思想的传承C.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古代现实主义绘画受推崇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2023年2月27日,202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等成功入选。
材料一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大松山考古出土的文物极其丰富,从2192座墓葬中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这些出土物几乎涵盖了黔中地区1400年的生活、商贸、信仰到丧葬等方方面面,集中展现出这一时期贵州生产、生活的社会变迁与历史的进步。在此之前,历史学界认为贵州有一段模糊的 中世纪 ,秦汉以后的文献,记载或从侧面记载贵州高原的文献,主要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晋人常璩编写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而之后关于贵州的记述,多为只言片语,极为简略,甚至语焉不详。如今能见到的最早一部记载贵州历史的志书是《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而那已经是15世纪中叶了。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展开,贵州古代的历史面貌一定会走出 模糊 ,变得越来越清晰。

——摘编自范同寿《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证明通道贵州的存在》

材料二
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是大运河通济梁开封段的重要文化遗产。汴河是流经开封的一条古老水系,古称汳水。战国时期魏惠王利用汳水开凿鸿沟,水行大梁。汉晋南北朝时期,改汳为汴,汴河由此而来。隋大业元年开凿大运河,利用汴河改建通济渠,连通黄河淮河水系。《宋史·志·卷四十六》记载北宋时期都城开封 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汴河成为保障东京城物资供应的重要通道,堪称京师生命线。州桥是跨越汴河的一座重要桥梁,始建于唐建中年间,初以汴州桥命名,俗称州桥。其建筑也最为精美华丽气势宏大,《东京梦华录》记载 其柱皆青石为之……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 。州桥明月是闻名遐迩的汴京八景之一。汴京州桥不仅是运河与御街中轴线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东京城最繁华最具烟火气的商业中心,甚至演变成为北宋东京城的文化标识。明初洪武年间重修后的州桥,桥高水深。此后一百余年,由于运河淤塞,州桥亦渐荒废。明末崇祯十五年,州桥与开封城一同被洪水淤埋于地下。

——摘编自中国文物报《2022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其历史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汴河发展历史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12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你对考古新发现的认识。(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在中国古代早期,就出现了对某些特定的产品采取专门售卖的方式来获取一定财政收入的政策,齐国是最早开始采取这种专卖制度的国家。在汉武帝时期,酒类也纳入了专卖对象的范畴。三国至南北朝期间,基本的政策都是承继汉朝。唐中后期,禁榷制度又发生了改变, 其中比较突出的便是通过禁榷制度解决了军费短缺的问题。到了宋代,禁榷制度更加完善且特点尤为突出,专卖的品种数量增加。在此之后的朝代几乎都采用禁榷之法来增加财政收入。

——摘编自郭越《宋代禁榷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禁榷制度演变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禁榷制度的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文史互证 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论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于这一史学研究方法,梁启超认为诗古文辞、小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善于治史的人往往能通过这些文学作品 于非事实中见出事实 ;陈寅恪也曾提出: 小说等虽然有很多疏漏错误的地方,但是具有通性之真实。

——摘编自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篇或多篇你熟悉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采用 文史互证 的史学研究方法从历史层面对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文章篇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