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427

一、单选题

1.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有一系列重大发现,如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 大房子 、辽西红山文化的 祭坛、神庙、积石冢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的黑陶和磨光玉器等。这些发现说明(  )

A.新石器时代区域文明同步发展B.史前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C.早期人类已有强烈的宗法观念D.文明起源地分布较为广泛

2.

表1所示反映了汉代(  )

表1

史料

史料出处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梁,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太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

《史记·河渠书》

赵过能为代田新的耕作方法,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

《汉书·食货志》

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二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个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二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

《政论》

A.铁犁牛耕技术成熟B.经济模式取得突破C.农业注重精耕细作D.史书渗透重农思想

3.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撤职,他求唐太宗看在自己曾是秦王府故人的份上可以取消处分,被唐太宗严词拒绝: 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由此可见(  )

A.唐太宗以社稷为重不徇私情B.唐初君权受到制约C.唐太宗意识到反腐的重要性D.唐初官员腐败严重

4.

史载,耶律阿保机建国不久,就围绕国家祭祀对象展开廷议,众臣下 皆以佛对 。耶律阿保机说 佛非中国教 ,而孔子是 万世所尊 ,于是,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耶律阿保机此举(  )
①意图树立本朝法统地位 ②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转型
③体现了华夏认同的意识 ④促进了北方地区儒学的复兴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1304—1377年)在他的游记里,明确指出泉州港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海港,说在印度看到的很多中国商船铸造自刺桐(泉州港的古称),当时的许多使节、传教士、旅行家,都在泉州上下岸。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绸之路得到拓展B.经济重心南移C.政府扩大对外贸易D.中外交往频繁

6.

明成祖即位当年(1402年)八月,特派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等七人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此后常设秘书官员,渐有 内阁 之称。内阁中的官员一般以 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作为官职名。此时的内阁(  )

A.逐渐侵夺了六部的职权B.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C.对朝政有着重要影响力D.总揽朝政且权倾一时

7.

学者钱穆在讲解《国史大纲》时指出, 曾(国藩)氏之反洪杨,乃不满洪杨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主张要读耶稣之说、《新约》之书,因之激起民变 。在钱穆看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在于(  )

A.未能推翻清朝统治B.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C.领导集团日渐腐败D.追求财富的平均分配

8.

关于丁汝昌在黄海湾战中负伤的原因,史料有不同的记载(见表2所示)有学生依据表中史料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表2

记载

史料来源

十八日与倭接仗,昌上望台舰桥督战,为倭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昌左脚夹于铁木之中,身不能动,随被炮火将衣烧,虽经水手将衣撕去,而右边头面以及颈项皆被烧伤

丁汝昌向李鸿章递交的海战报告

立于飞桥之前方者为提督……彼等不能在此久立,因桥非稳固之建筑。桥下之大炮开火时,桥将毁碎。盖刘步蟾已令发炮,而丁等正立于飞桥,正在炮上之部分也,舰桥塌落,丁提督则堕压创甚

发表于1929年的定远号参战人员英国人泰莱的回忆录《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

A.史料本身是复杂的,必须加以审慎甄别与实地考证B.丁汝昌意在渲染个人的抗敌精神,其报告不足为信
C.泰莱回忆录的发表晚于丁汝昌的海战报告,其可信度相对较低D.史料出入较大,均不能作为研究丁汝昌负伤问题的第一手史料

9.

黄兴在提到民国初年人们对于共和的理解时说: 有谓化除南北意见为共和者;有谓南北休战为共和者;有谓自由行动、随便作事、毫无范围即为共和者。此皆极端的错误,无国家思想而致也。 这反映了当时(  )

A.封建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B.百姓认同民主政治重要性C.人们对西方民主盲目崇拜D.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足

10.

表3所示是《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926年7月)中出现的热词及其使用频度。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名次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季刊

不定期刊

时间

19159月—19162

19169月—19172

19173月—19178

19181月—19186

19187月—191812

19191月—191611

191912月—19205

19209月—19214

19215月—19227

19236月—192412

19254月—19267

文章篇数

770

631

128

革命

0.78%

2.45%

25.14%

科学

0.76%

1.55%

2.66%

民主

0.15%

0.12%

0.54%

平等

0.26%

1.02%

0.67%

自由

0.82%

1.59%

2.18%

表3

注:本表使用频度,是语词出现次数与各期文章总篇数之比。表中数据是根据《新青年》电子版用词频率统计的。

A.《新青年》是近代中国革命性最突出的刊物B.五四运动前的流行热词是 自由 民主 科学
C.五四运动时期人们追求 民主 的热情高涨D.后五四运动时期 革命 受关注程度明显提高

11.

图1所示为民族企业家方液仙在1923年研制的第一支牙膏——三星牌牙膏——的广告宣传画。随着三星牌牙膏的成功,国内诸多民营企业家也推出了自己的牙膏品牌。这折射出当时(  )

图1

A.创新成为社会时尚B.国内市场竞争激烈C.民族企业经营艰难D.生活习俗新旧并存

12.

1926年,湖南、湖北适逢百年不遇的灾害,北伐军进军途中所需的粮食不可能就地补给,相当一部分靠外地民众支援。进军沿途交通困难,军需完全依靠民众自发的人力运输。由此可见(  )

A.人民群众支持北伐战争B.国共合作使革命力量壮大C.北伐战争进展颇为艰难D.国民大革命席卷大江南北

13.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会上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为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宣传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这说明(  )

A.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B.中共积极应对抗战形势变化C.中共领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4.

1950年9月20日,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工作会议强调: 加强工农教育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建立强大的国防和强大的经济力量的必要条件;没有工农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也就没有文化建设的高潮。 这表明,此时(  )

A.工农教育得到国家重视B.国民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C.工农文化素质普遍提高D.工农教育的社会条件成熟

15.

1971年9月,第26届联大总务委员会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先于美国的 双重代表权 提案进行表决,只要前一提案获得通过,后一提案就会自动失效而根本不可能付诸表决。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联合国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B.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C.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确立D.反对霸权主义成为国际共识

16.

香港地区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1.37万亿港元增长到2021年的2.86万亿港元,年均实际增长2.7%,比同期全球发达经济体平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21.2万港元增长到2021年的38.7万港元。这一时期香港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  )
①国际环境日趋宽松 ②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
一国两制 的落实 ④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

二、材料阅读

17.

有同学研究晚清选官制度变化,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图2

——据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藏清廷废科举上谕整理

材料二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人投河跳井,有人跑到明伦堂(明伦堂是孔庙的正殿,供着至圣先师的牌位)去痛哭。就在高先生所住的东街的最东头,有一姓徐的呆子。这人不知应考了多少次,到头来还是一个白丁……自从停了科举,他又添了一宗新花样……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

——摘编自汪曾祺小说《徙》(1981年)

材料三
1909年前后,全国各地相继发生了毁学事件,宜春毁学事件因斗争激烈,波及范围广,在社会上形成了轰动的影响力,并见诸《申报》《大公报》《时报》《新闻报》等报纸杂志。该事件是由政府废科举后办学堂抽捐学税引起的。

——摘编自罗添尹《清末新政下科举废除的回应——以宜春毁学事件为视域》

(1)分别阐述材料一、二、三对研究晚清废科举这一历史事件的价值。(6分)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晚清废科举的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两汉时较早提出积贮备荒说者,当为西汉初年的贾谊。他在上书汉文帝的《论积贮疏》中针对汉初 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以致于 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的情形……强调: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摘编自陈业新《两汉荒政思想探析》

材料二
中共十五大提出,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为此,我国着重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发展畜牧水产业,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同时,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城乡市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贾谊农业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五大确立的农业发展思想的内涵并简析其重大意义。(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由于中国农村土地过于集中和西方社会学与经济学调查方法的传入,20世纪30年代前后,尤其是在1925年至1935年间,农村调查风潮应运而生。不仅有民间自动发起,还有外国学者,以至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机关,都进行了大量的农村调查。美国学者卜凯教授主要从生产力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待中国农村问题,出版了《中国农家经济》一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对苏、黑等地多个村落和农村市场进行挨户调查,撰写了《黑龙江流域的农民与地主》等文章。国民政府实业部调查的重点是生产技术、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农产品价格等方面。民间团体从平民教育、村政、村民自卫、合作社着手,发展到提供新技术,推广良种,以图科学救国之道。这些调查成果,使各界对乡村社会及其诸多问题有了更切实的了解,并提供了许多复兴农村、建设农村的经验,受到广泛关注。

——摘编自陶诚《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调查》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凋敝、百业待兴。为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党中央决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抽调大量干部下乡,组成工作队或工作组,围绕土地关系和阶级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农村调查。这些调查形成了《湖南农村调查情况》《新区土改前的农村》等调查报告或专著,为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充分的客观依据。

——摘编自位杰、田克勤《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的历史回溯、基本经验与前瞻启示》

材料三
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实践,沉淀了一系列宝贵经验。从革命时期开始,党的农村调查研究就充分应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并辅之阶级分析的科学方法细致地剖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党始终重视并采用科学的方法领导农村调查,以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解决真困难,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中国共产党建立调查机构和制度规范并依据形势发展不断改革与调整,为农村调查提供组织保障。党的农村调查实践对于科学解决新时期 三农 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叶兴庆等《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的百年实践与经验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0年前后中国农村调查之风兴起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30年前后相比,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农村调查的不同之处。(5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进行农村调查实践的历史经验。(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观察历史可以有不同角度,下列材料呈现了观察历史的一个角度。
材料
晚明以降至十八世纪,中国主流思想逐渐推衍出一种基本取向的转换。并且,这种转换所积淀出来的新思想,不只和中国近代思想的特质有着类属上的亲近性,还对其形成发挥了直接的形塑力量。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将这类论点称作 前近代 论。前近代论的提法,等于是将近代中国之思想剧变的议题,在时间的向度上,向上拉长了四五百年。这样的取径,有助于人们掌握中国思想史内部,一些属于长时段推移累进的问题和变迁,可以为十九世纪中叶以降越来越激进快速的变革,提供一个了解的参考架构,以便形成一种以中国为本位的分析视野。

——摘编自杨芳燕《明清之际思想转向的近代意涵——研究现状与方法的省察》

结合所学知识,另选一个观察明清之际思想史的角度,并加以阐释。(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