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决胜新高考高三年级10月大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718

一、单选题

1.

春秋后期,吴国自认为其始祖太伯是周族 后稷之苗裔 。吴王夫差与中原诸国进行会盟时取得盟主地位,周天子称他为 伯父 。这反映出,吴国(  )

A.摆脱了周王室的控制B.通过兼并战争建立霸权C.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D.利用宗法血缘壮大实力

2.

图1是战国和西汉时期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图中农牧界限的变迁反映出(  )

图1

A.土地私有制度不断推广B.南方地区土地大量开垦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文景之治推动经济发展

3.

金世宗时期,先后创立女真字学、女真国子学和女真太学,学生都使用女真文儒家经典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女真进士科,正式确立了女真、汉人分科取士的制度。世宗特 以女真字《孝经》,分赐护卫亲军 学习。据此可知,金世宗的改革意在(  )

A.推动女真族全面汉化B.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C.提高女真官员的文化素质D.沿袭北宋的崇文抑武政策

4.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中从轧棉到织布,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但棉布织成之后,农家小户虽可以自己染布,但质量无法保证。踹布是棉布染色之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也非普通农家二三劳力可以操作。于是染色便由染坊和踹坊来完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纺织业首先出现手工工场D.农村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5.

成书于1826年的《皇朝经世文编》辑录了不少有关经世致用的文章,其内容主要包括赋税、盐政、漕运、河工等。但在后来众多续作的《皇朝经世文补编》、《后编》中,夷务日渐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这一变化(  )

A.推动中西文化开始交融B.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C.表明传统的政治难题已经解决D.反映出 天朝上国 观念盛行

6.

咸丰、同治以后,一大群汉族士大夫成了封疆大吏。他们跟以往的督抚不一样,不仅自己手里有军队,而且通过收取厘金壮大了地方财政。在这些督抚控制区域,一个个现代化企业破土而出,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篇章。这一局面的形成源于(  )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

7.

据昭通县志稿载: 民国创兴,起义者纷纷不一,众议改用阳历,即以其年一月一日为 元旦 ,各省军、政学界普同庆祝,由是造印历书者阴阳并载。军、政俱用阳历,民众、农、商,凡年节一切仍用阴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的阳历在中国普及B.西方节日融入中国传统元素C.民国政府推行移风易俗D.国人盲目模仿西方节日习俗

8.

1941年开始,华中抗日根据地陆续颁布《乡选条例》、《乡镇政府组织法》等法规。乡选工作在多数乡镇展开。到1944年底,以乡行政委员会为代表的新乡制已普遍建立。据统计,淮北地区的198个正副乡长中,中农和贫农占比达到94%。苏北区台北县45名乡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27名,中间进步人士9名,国民党员9名。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乡选活动旨在(  )

A.贯彻和落实 三三制 原则B.改造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C.配合党中央推行减租减息政策D.开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9.

图2是1950年丁鱼创作的年画《女拖拉机手》,该作品(  )

图2

A.表明妇女成为工业建设主力军B.说明耕作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展现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D.描绘农村生产方式变革的美好愿景

10.

基辛格在1973年给尼克松的汇报中写道,只要华盛顿谨慎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它将继续向我们支付红利:缓和亚洲的紧张状态,促进与莫斯科的关系。美国在保持与中国的高层接触和建交谈判的同时加紧推行对苏缓和政策。对基辛格的汇报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中美两国建交步伐在不断加快B.中美苏构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C.中美外交关系受到苏联因素影响D.美国试图结束与苏联的长期冷战

11.

1980年,位于西安的陕西综合勘察院于开始尝试企业化管理。该院改变过去那种 菩萨庙中坐,静等香客来 的作风,多方联系任务。至当年11月,该院已完成国家部委的245个工程项目。全院提交的勘察成果优良品率达到98%。上述改革反映出(  )

A.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全面展开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12.

里程碑是罗马大道上的显著标识,用以路人了解行路地点和距离。奥古斯都时期,罗马皇帝的头衔名字逐渐成为了碑上文字的主体,而两地之间的距离则放在末尾表示,有的甚至都不进行标识。里程碑内容的变化(  )

A.折射罗马政治体制的转换B.反映罗马境内经济联系加强C.源于罗马统治范围的扩大D.表明罗马对行省的控制削弱

13.

中世纪西欧的公众庆典主要以宗教性活动为主。15世纪意大利的公众庆典活动场面宏大,庆典表演节目种类繁多, 几乎所有的工匠和在游行处经营店铺的人都将他们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拿出来展示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意大利(  )

A.宗教改革取得进展B.城市自治开始兴起C.民主政治日益完善D.人文主义思潮流行

14.

表1所示为19世纪英国传记作家笔下的工匠精神描绘。据此可知,当时传记作家(  )

表1

要素

内容

传记的模式

思想基础

个人主义

杰出工匠的个人传记

价值取向

创新

对发明家型工匠的重视

工作方法

实践、实验

叙述工匠通过反复探索完成发明

工作态度

勤奋、毅力

讲述工匠克服困难完成发明的故事

A.客观记录了英国社会发展状况B.深受工业社会价值观的影响C.致力于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D.同情工人阶级的不公正境遇

15.

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变化(  )

A.出于增强国防的需要B.源自于指令性计划体制C.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衡D.旨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16.

一位荷兰人在回忆录中写道,1976年前后的荷兰,没有多少荷兰人会非常努力地工作,在富裕的社会,人们不会因为变得更加富有而感到更幸福。而今,我们都成了职业至上者。生活被重新定义为一场赛跑,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他经历的变化主要由于荷兰(  )

A.失去商业殖民霸权B.福利规模不断扩大C.中间阶层人数增加D.经济运行机制调整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公元607年,日本推古女皇派小野妹子等出使隋朝。小野妹子回国时,隋炀帝派裴世清陪送到日本,揭开了中日交往的新篇章。此后,日本频繁遣使来华。遣唐使每次来华,都送来100至250名留学生和留学僧。同时将 五经 与诸子、史学等汉字书籍带到日本。公元646年,大化新政府成立以后,任命长期居留中国并熟知中国典章制度的高向玄理、僧旻为国博士,参与新政府的施政。日本政府制定了《大宝律令》,仿唐朝官制,称为 二官八省制 。在地方官制方面也大体仿照唐制,设国、郡和里三级。佛教于公元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派遣僧人留学唐朝,佛教许多宗派传入日本。律宗高僧鉴真也受邀去日本传经讲道。鉴真师徒用汉语讲读经书,使汉语广泛地渗入日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日本汉文学和音韵学的发展。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日本,形成 汉字文化圈 。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而被称为 中国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华夏文明东传日本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华夏文明的途径。(5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夏文明东传日本的意义。(5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国耻地理教育

1930

历史学家贾逸君编写了《中国国耻地理》一书,对日本在华租借地、割让地以及满洲问题大书特写,希望国人共谋挽救之策

1931

教育部通令各级学校每周专讲日本侵华历史数小时,重视本国历史地理,增强学生救国雪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1933

中华书局出版的《小学地理课本教学法》要求儿童制作割让地图租借地表,鼓励学生拟定收回割让租借地的计划书

1936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拍摄国难教育卡通片《五十六痛史》,片中通过地图对国土沦陷后的严峻形势进行了直观形象展示。

1937

北平民众教育馆则在明耻楼展示中华国耻地图,同时对国耻时间、起因及损失加以略述,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摘编自熊斌《近代中国的国耻地理教育》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国耻地理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耻地理教育加强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国耻地理教育的历史意义。(5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50年的淮河水灾立即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根据毛泽东根治淮河的指示,党和政府开始启动淮河治理工作。10月,周恩来主持制定了《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正式将 蓄泄兼筹 作为新中国治理淮河的指导方针。为了统一治淮工程的领导,中央人民政府筹组治淮委员会,负责规划和领导淮河流域的水利工作。11月,第一期治淮工程正式开始。润河集分水闸是控制整个淮河干流洪水的关键,其所需要的钢铁闸门及机件,由上海140余家工厂制造并在一个半月内赶制完成。治淮工程遍及河南、皖北、苏北的48个县,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在1万人以上。这些工程在当年的抗洪排水中就发挥了一定作用。1951年11月,治淮第二期工程开工后,河南、安徽、江苏三地政府调集大量民工投入到淮河各处工地。治淮民工普遍开展了劳动竞赛运动,并在竞赛中改进施工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1952年7月,治淮工程基本完成。这些工程拦蓄的洪水灌溉了大量农田,使淮河流域连续获得丰收,淮河干支流的航运事业的发展也加强了物资交流。

——摘编自王瑞芳《从点到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淮河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功治理淮河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功治理淮河的意义。(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图3

图4

——据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

提取两幅图中有关非洲政治形势变化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要求:提取有效信息,逻辑清晰,表达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