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人教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内蒙古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7 浏览数:144

一、单选题

1.

据(尚书)记载,周公担心后继的统治者忘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不知天命不易 ,要求成王 无淫(沉溺)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以万民惟正之供 ,还告诫群臣子弟,要 知稼穑之艰难 知小民之依 。这反映出当时(  )

A.国人议政的氏族遗风B.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C.敬天保民的治国方针D.儒家仁政的民本思想

2.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独立的度量衡量词体系,甚至部分大夫也创建了所谓家量,名称各异,如齐国有 豆、区、釜、钟 四量,楚国用 ,魏国用 ,燕国用 等。这些举措旨在(  )

A.统一量制系统以促进文化交流B.加强经济控制以积蓄自身实力C.规范地方治理以加强中央集权D.推行重农政策以打击富商势力

3.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到南海、桂林、象郡戍守,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徙3万户居民到北方、西北的北河、榆中,垦田生产。这些措施(  )

A.导致了阶级矛盾尖锐激化B.抵御了匈奴对边疆的侵扰C.缓解了中原地区人口压力D.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

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有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 贵贱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这一变化说明专卖政策(  )

A.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B.完善了政府的经济职能C.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D.增加了财政收入与来源

5.

《晋书》记载,前燕创立者鲜卑慕容氏宣称先祖是 有熊氏之苗裔 (黄帝部族称号),后秦创立者羌人姚氏宣称 其先有虞氏之苗裔 (舜帝部族称号),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 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 这些政权创立者此举旨在(  )

A.宣称自己是华夏后裔B.推动民族交流融合C.构建其政权的合法性D.证明华夏文明先进

6.

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

A.密切了政治经济重心的联系B.带动了新的生产关系出现C.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D.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认同

7.

投壶 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活动。宋代投壶技艺多样,娱乐性强,且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司马光说: 夫投壶细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 由此可知,宋代 投壶 (  )

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观念B.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倾向C.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D.丰富了市民的体育活动

8.

揭帖 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 密揭 。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内阁决策权力的增强B.行政中枢运转的成熟C.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内阁辅政功能合法化

9.

咸丰时期大兴团练,各村各团之绅董 皆有簿籍,俾得随时访查 ,因此地方官常与之沟通。光绪年间曾任阜宁知县的阮本焱感叹道: 州县地大事繁,不能不假手于绅董,县札亦令监董办理,原恐书吏侵蚀故也。 有时甚至出现 地方事尽归绅董 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了晚清(  )

A.地方自治的历史趋向性变动B.精英阶层在治理中的主导地位C.政府发挥了官民协调的作用D.宗族关系成为政府统治的基础

10.

甲午一役,清朝政府辛苦经营了十余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海军精华损失殆尽,漫长海岸线门户洞开,而群敌环伺,随时可以破门而入。张之洞曾言: 及今力图补救,夜以继日,犹恐失之,若再因循游移,以后大局何堪设想。 据此可知,张之洞意在强调(  )

A.民族危机逐步加深B.中体西用 的失败C.海防建设的迫切性D.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11.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  )

A.专制传统被彻底根除B.责任内阁制行不通C.民主法制观念的强烈D.政治转型艰难曲折

12.

五四时期,李大钊反对胡适等人仅仅依靠思想、道德变革社会,认为只有 诉于最后的阶级竞争 ,以 社会革命 政治革命 的方法,才能实现生产及交换机关的社会化,这才是社会主义改造世界的新纪元。由此可知,李大钊强调(  )

A.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主义核心要义B.阶级斗争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必然性D.社会改良的道路不利于思想变革

13.

1939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指出: 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成功,积极进行群众工作,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而辛亥革命之所以不彻底,没有把广大群众真正动员起来,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这一刊文的目的(  )

A.探寻辛亥革命失败主要原因B.肯定民众对辛亥革命的贡献C.强调国共合作领导抗日战争D.敦促国民政府实行全民抗战

14.

据图1,可知(  )

图1 中共党员不同时期主要成分比例分布情况

A.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B.中共革命策略随形势变化而调整C.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复杂D.民主革命的发展扩大了党的影响

15.

198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刷的宣传画(图2所示),敏锐地切中了时代的脉动,一经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据此可知(  )

图2

A.上海引领思想变革潮流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C.科教强国观念受到重视D.现代主义成为艺术主流

16.

2002年,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针对电力体制中省际之间市场壁垒等问题,推行 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 等举措。这一改革(  )

A.体现了改革发展的市场化方向B.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C.开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D.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

17.

早期罗马法规定,对于合同欺诈行为,只要符合法律程式,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受影响。公元前66年,裁判官阿奎乌斯创立欺诈诉讼,赋予受欺诈者撤销权,可以撤销已成立的法律行为并索赔损失。这种变化(  )

A.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缓解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D.说明了罗马法律的完备

18.

古希腊戏剧按类型分为悲剧与喜剧两种。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命运的思考,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喜剧则是通过变形、夸张甚至荒诞的手法映射现实、批判政治。这表明古希腊戏剧(  )

A.蕴含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B.缺乏理性精神C.意在批判直接民主的弊端D.维护公民利益

19.

古代思想家以及大多数人认为,宇宙是由神秘的力量所驱使,人类对这种力量几乎无法理解且无法控制。但是,在17世纪下半期,一种机械的自然观荡涤了神秘主义。自然界被认为像最精致的机械钟一样运转,大自然本身可以被人类充分理解。这一现象说明(  )

A.启蒙思想广泛传播B.工业文明显现曙光C.新教理论初步形成D.科学革命解放思想

20.

根据1841年的资料显示,英国工厂工人在棉纺织业中占到了68.7%,但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完全割断了工人同农村的联系,他们在城市中变成了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由此可见,英国工厂制度的发展(  )

A.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B.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C.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D.促进了平等思想形成

21.

1923年,苏维埃国家颁布《关于国营托拉斯条例》和《关于地方国营托拉斯条例》,规定国营托拉斯是基本经济核算单位和工业管理基本环节。这一年,全国有478个托拉斯,联合了4144家企业和88%的工人。这一做法(  )

A.增强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B.奠定了工业化实现的基础C.有利于赢得国内战争胜利D.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2.

二战后初期,美国外交官艾伦·杜勒斯说: 通过影视节目、连环漫画和杂志广告,美国公司对墨西哥底层百姓思想的影响,毫无疑问比墨西哥政府和墨西哥教育制度的影响更为持久。 其所述的美国做法旨在(  )

A.丰富墨西哥民众文化生活B.对墨西哥渗透文化价值观C.扩大对墨西哥的军事侵略D.加强与墨西哥的友好关系

2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反日思想在美国社会各阶层流行起来。八十年代中期有美国参议员将日本车的进口称为 经济上的珍珠港 ,总统候选人霍华德·贝克则公开宣称 我们还在与日本交战 ,而且 我们就要输了 。这一时期美国反日思潮盛行是由于(  )

A.日本经济已经超越美国B.反日思想的根深蒂固C.现有世界格局受到冲击D.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

24.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极力批判 市场社会主义 ,当时报刊文章认为, 市场社会主义 是一种资产阶级的 邪说 ,它是 右倾修正主义 作为计划工作, 民主化 官僚主义 作斗争的借口,实际上会使经济离开党和国家的政策。这表明,当时苏联(  )

A.经济体制改革的停滞B.公有经济的衰败C.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D.思想理论的僵化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表1 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

时期

战国末期

西汉末期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中期

耕地面积

亿亩

09

238

211

415

465

727

粮田面积亿亩

085

224

199

39

42

618

人口

亿

02

06

053

104

13

361

人均粮田

426

376

376

375

323

171

粮食亩产

公斤/

108

132

167

1545

173

1835

人均占粮

公斤

4605

4965

628

5795

559

314

——摘编自吴慧《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了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卑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生产的认识。(11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下表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776

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785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571859

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17891794

法国大革命

1859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25

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建成

1861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101826

拉丁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

1861

中国洋务运动兴起

1832

英国议会改革

18611865

美国南北战争

18361848

英国宪章运动

1868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48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71

巴黎公社

(1)根据表中史实,归纳出至少三种历史进步潮流,说明这些潮流之间的联系。(6分)
(2)选择其中一种潮流,围绕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阐释。(8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在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的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年到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分析马可·波罗的《东方闻见录》史学价值。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中华帝国及文化 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7分)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读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