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3)【纲要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3 浏览数:102

一、单选题

1.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化。地主们可以卖出不需要的土地,换取金钱、饰物等,奴隶们也可用积蓄买得自己的土地,为自己劳作肯定更加尽心尽力,劳作好的,还可以减轻甚至免除赋税。这一变法举措(  )

A.致使重农抑商政策得以确立B.加速了宗法关系的瓦解C.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D.冲击了秦国传统贵族权威

2.

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桑弘羊派出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并指派各地 均输官 分管, 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 。同时在京师设平准官,接受各地聚积运来的货物, 贱买贵卖 。这一政策的施行(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阻碍了商品正常流通C.提高了地方官员工作效率D.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3.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所生产的青瓷,完全没有花俏装饰,造型简洁典雅(如下图)但蓝色的产生对空气湿度有严格的要求。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正是宋徽宗对汝窑天蓝色瓷器的感叹。这反映出宋代汝窑(  )

A.瓷器体现出理性之美B.瓷器烧制技术的高超C.制瓷业得到政府支持D.制瓷业占据主导地位

4.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 为天下 为万民 ,而 非为君也 ,君臣皆应以 天下万民为事 ;还提出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  )

A.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B.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C.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D.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5.

学者张海鹏提出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三点原则:第一,不能将其看作传统的农民起义,要关注其鲜明的近代风格;第二,不能全盘否定;第三,注重其推动历史的作用。下列史事符合第一条原则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社会财富B.抗击英法洋枪队执行反帝的任务C.席卷半个中国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D.《资政新篇》提出新社会经济政策

6.

五四运动后,中国国内掀起了一股赴欧勤工俭学的热潮,一批知识分子、热血青年希望到马克思的故乡实地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真相,深入了解改造社会的学说。这说明五四运动(  )

A.推动了知识分子的新觉醒B.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转型D.提升了工人阶级革命觉悟

7.

下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旧址,贯穿始终的主题是(  )

A.中国革命战略的调整B.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C.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D.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8.

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经控制东北,7%的土地和86%的人口,正规军和民兵共有100万人。国民党军队共有55万人,但被分割包围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沈阳、长春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这反映了(  )

A.全国战略决战时机已成熟B.东北地区具备决战条件C.国民政府忽视东北的地位D.东北地区群众基础良好

9.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确立的国际体育活动方针明确要求,只能与苏联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有些来往,对于在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未建交国家举行的活动,能不参加即不参加。这一要求旨在(  )

A.改变中国体育的落后局面B.推动国际反帝力量的联合C.积极配合国家的外交政策D.打破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

10.

1978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发表以《 定产到组 不姓 》为题的文章,省委书记池必卿却表示:“《贵州日报》观点不代表省委观点。 贵州在1979年底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队达到半数以上,并自发性进行包产到户的尝试,但省委却开始要求纠偏。这说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尚未实行B.人民公社体制具有优越性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不大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受束缚

11.

下面是在不同地区考古发掘的古代文字。据此可推知(  )

A.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B.地理环境影响文学艺术创作C.文字起源具有同源性D.文字发展演变由繁杂到简单

12.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西班牙,在长达近八个世纪的统治期间,他们将东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技知识带到了西班牙,修建了许多先进的灌溉系统和排积水设施,将阿拉伯数字传入当地,还教会了西班牙人代数学和运算法则。由此可知,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统治(  )

A.传播了伊斯兰文化B.沟通了东西方贸易C.促进了文化的交流D.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13.

在马匹传入美洲后,幸存的印第安人很快发现了马的价值,驾驭着骏马、追逐射杀美洲野牛等大型猎物的游牧生活,远比艰辛的农耕生活来得容易,于是大量的印第安部落随后开始转型游牧。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  )

A.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B.改变了新大陆的生活方式C.造成了印第安人口的锐减D.破坏了新大陆的生态环境

14.

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 有人触动奴隶制,人们知道如果废除奴隶制,很多州就不会承认联邦政府。所以,美国是一个自由和奴隶并存的联邦,美国不仅保护了自由,也保护了奴隶制。据此可知,美国制宪会议(  )

A.致力于实现国家统一B.背弃了启蒙思想内核C.肯定了奴隶制的价值D.带有明显的妥协色彩

15.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认为,政府的责任在于维护自由和公平的交换制度,社会对处于贫困之中的人没有救助的责任,穷人应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个人必须提高劳动意愿,才能追求到财富和福利。这一主张(  )

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顺应了工业化的时代潮流C.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D.反映了人生而平等的理念

16.

1794年,哥伦比亚人纳里诺将《人权宣言》翻译成西班牙文,并在波哥大印发;阿根廷人莫雷诺翻译了《社会契约论》,伏尔泰、孟德斯鸠的作品都被印刷成小册子,在拉美殖民地秘密地传播,一些吸取启蒙思想研讨拉美独立的革命组织也纷纷成立。这些现象(  )

A.导致拉丁美洲文化的混合性B.促使拉美民众推崇联邦制度C.有利于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D.揭开了拉美民族独立的序幕

17.

1917年底,美国试图利用沙俄的崩溃、英法集团和德奥集团在战争中两败俱伤的形势,收拾残局,迫使他们在战后按照美国的设想建立世界和平。这反映了(  )

A.美国具有攫取世界霸权的野心B.欧洲丧失了世界优势地位C.美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D.世界大战的危机不可避免

18.

冷战初期,美国在与苏联争夺外层空间的第一个回合失败后,媒体几乎众口一词地把矛头对准了学校教育的失败,呼吁教育改革。经过对苏联教育的考察,美国于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加强自然科学教学和职业教育,强调 天才教育 ,增拨大量教育经费。由此可见(  )

A.指令性计划更利于教育发展B.冷战的重点转向教育领域C.美苏冷战进入到白热化阶段D.冷战思维向社会领域渗透

19.

1946年5月17日,法国正式颁布国有化法令,对煤炭、电力和运输业实行国有化,以加强国家对它们的统筹管理。在金融领域,法兰西银行和四大商业银行以及34家保险公司都实行了国有化。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

A.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B.福利制度日渐完备C.金融资产阶级的实力增强D.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0.

在世界舞台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期望展示自己的文化个性魅力。但实际情形是处于强势文化一方对于弱势文化采取 文化霸权 文化殖民 ,试图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对方,结果文化的冲突就在所难免。材料意在说明全球化(  )

A.促进了各国间文化交流B.使文化多样性受到挑战C.决定各国文化发展方向D.推动了政治格局多极化

二、材料阅读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 上帝的使者 文化大使 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 物产丰富 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6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仅有132个城市,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0.6%,而且城市的功能残缺,结构不合理。1949年至1958年,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及工业化的发展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的时期。这一时期,为改变西部城市发展的落后状况,中国工业建设的布局开始向内地倾斜。从1959年我国开始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村的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受到限制,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被进一步强化。城市户口、农业户口、市民、农民的界限更加分明,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到限制。另外从1961年到1962年,精简、下放2600万城市人口到农村,以及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革,进一步阻滞了城市化的进程。
材料二
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改革开放给城市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的轨道。新兴的小城镇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江浙地区,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使深圳、珠海等原来偏僻的小渔村和小县城迅速崛起并发展为大都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关于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的建议。1994年,中国的 民工大潮 汹涌澎湃,大批农民工加入到城市的建设中。2001年正式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中国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军、狄江华《新中国城市发展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3.

下面是15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期世界形势与贸易图。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层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