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河北省沧州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197

一、单选题

1.

在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630万平方米的外城,此外,在古城以北还发现了为防止洪水而修建的长10余公里的高坝和低坝。城内有王居住的宫殿以及埋葬权贵阶层的高级墓葬,城外有一般平民墓地等。这一发现表明良渚文化(  )

A.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B.注重调和权贵阶层之间利益C.具备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D.利用自然力量维护集权政治

2.

周人的青铜器一改商人青铜器恐怖、森严的艺术图案和纹饰,一些活泼可爱写实的动物形象出现在青铜器上,使得青铜器 鬼气 变淡。此外,周人的青铜器重心偏低,形体向低矮方向发展,给人一种雄伟、庄重的感觉(如图1、图2)商周青铜器风格的变化反映出,当时(  )

A.审美观念的萌发B.人文意识的发展C.冶铁技术的进步D.礼乐制度的瓦解

3.

春秋晚期,文化典籍的传授不再限于中原地区,也不再限于贵族。战国时期,诸子政治主张各异,但他们都从流传下来的典籍和文化传统中汲取思想资源,典籍传播与个人撰著愈加普遍。这反映了当时(  )

A.百家争鸣推动了文化传播B.诸侯国加紧争夺变法人才C.文化认同促进了学术繁荣D.诸子致力于传承文化典籍

4.

2012年公布的里耶秦简,第461号木牍是统一职官、法律、名物、专属称谓的记录,例如 乘传客为都吏 郡邦尉为郡尉 邦司马为郡司马 等。秦的上述举措(  )

A.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B.促进了大一统观念形成C.旨在完善地方行政制度D.有利于国家政令的推行

5.

鲁迅说: 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如晋人荀氏作《灵鬼志》,亦记道人入笼子中事,尚云来自外国。 这表明魏晋时期(  )

A.佛教已实现了中国本土化B.统治者力促佛道思想融合C.佛教传播影响了文学发展D.儒学复兴已经提上了日程

6.

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 唐世科举之柄,颛(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故取其人也,多公而审。唐世科举主考官取人,不能不顾众望所归者,以示 得人之盛 。于是,应试以前,士子们往往漫游天下,交结豪俊名流,激昂身价,从而形成一股漫游之风 。该学者意在说明唐朝(  )

A.科举选官制度尚需完善B.中央尚未掌握选官主动权C.地方豪强势力依然强大D.士人具有昂扬进取的风貌

7.

人物

职位

言论

司马光

尚书左仆射

无问市井田野之人,由中及外,自朝至暮,惟钱是求。士大夫、官户口谈道义,而身为沽贩

孙升

监察御史

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

真德秀

参知政事

利欲之风,深人肺腑。理义之习,目为阔迂。己之良贵,弃置如弁髦,而轩裳外物,则决性命以求之弗舍也

据表1可知,当时(  )

A.传统社会结构发生改变B.地方政府不断加强对基层的控制C.理学观念束缚民众思想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价值观念

8.

明末清初,在《奇器图说》《天问略》《远镜说》《泰西水法》等译著中都介绍了西方力学知识,而《农政全书》《物理小识》《历学会通》等书也反映出力学知识对当时士大夫的影响。这表明当时(  )

A.西学东渐推动中华文化发展B.中西科技在交流中相互借鉴C.中华传统文化处于总结时期D.农本观念制约明清社会转型

9.

某学者指出: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原来只是为了反对敌人侵略的应对策略,但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作用突破了 策略 的范围。它牵一发动全身地迫使人们一点点从器物的比较,进而深入到政治、文化的比较,闸门一开,必将一发不可收拾。 该学者意在说明,魏源的思想(  )

A.探讨了救亡图存的新途径B.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C.实现了士大夫观念的革新D.体现了人们学习西方文化的愿望

10.

1912年7月,京师图书馆规定: 无论士农工商军界暨女学界,皆得入览 惟不得污损剪裁及携出馆外 ;1917年又作出 阅览室设有投函箱,阅览者如曾见有用图书为本馆所未备者,希即投函相告,本馆当量财力之所及,尽先购买 的许诺。上述举措(  )

A.适应了新文化运动开展的需要B.为开启文化大众化提供了保障C.体现了图书馆服务公众的职能D.意欲构建适应时代的价值观念

11.

从1951年开始,许多大学的文、理、法学院合并,组建多科性工学院,例如,天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新校一天津大学,成为专门培养燃料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等方面人才的多科性工科大学。到1952年10月,以华北、华东为重点的院系调整基本完成。这一调整(  )

A.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意在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C.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D.助推人民政府收回教育主权

12.

在2021年河北省非遗优秀实践案例推选、评选活动中,确定了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具体如下:涞水县高洛音乐会少年传承班、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进校园、正定县弘文中学常山战鼓进校园、黄骅市秘宗拳(周氏)进校园、肥乡木镟技艺进校园。这一做法(  )

A.意在对自然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B.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彰显了学校在科研方面的重要作用D.助推地域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13.

图3为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前1000年)

图3

据此可知,该民族的迁徙(  )

A.促进了希腊文化的进一步东移B.推动了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C.说明农耕文明具有扩张的潜能D.缘于马和马拉战车的发明和使用

14.

公元前5世纪,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在其作品《俄狄浦斯王》中多次提到了 发言权 ,而且借预言者武瑞西阿斯的口说 你是国王,可是我们双方的发言权无论如何应该平等 。这体现了,该剧作家(  )

A.对城邦体制的向往B.否定宗教神学崇拜C.主张扩大公民权利D.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15.

列宁说: 在法国的历次革命战争中,法国人掠夺过和侵占过他国领土,但是这丝毫没有改变这场战争的根本历史意义,通过战争与改革,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与理念在欧洲大陆得到广泛传播,一个崭新的欧洲诞生了。 列宁意在强调(  )

A.拿破仑战争加速了欧洲文化的重构B.法国大革命使欧洲文化呈现多元性C.欧洲大陆走向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朗D.百年战争促使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16.

2010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联邦境内融入方案》,将移民教育的目标定位于 让所有具有移民背景的人平等地参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 。据此可知,这一方案的出台(  )

A.加剧了意识形态对立B.改变了全球移民的方向C.解决了种族歧视问题D.有助于多元文化的融合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 休养生息 ,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唐朝治边思想是对汉末以降几百年间民族冲突与融合进程中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唐皇室在治边思想上有较少的夷夏意识。唐高祖提出要 追革前弊……怀柔远人,义在羁縻 的治边指导方针。唐太宗曾说: 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 君臣之位 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摘编自刘俊珂《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王朝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治边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策略。(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表2古代学校教育的变迁(部分)

朝代

学校教育概况

春秋战国

春秋时,官学衰废,私学兴起。孔子编修的六艺成为教学内容之一;战国时儒、道、法、墨对教育都有建树

汉朝

汉尊崇儒术,设立太学以及郡国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公羊传

魏晋时期

曹魏时创办了律学,设置律博士,用儒家思想解释法律。两晋延续了曹魏的教育内容,仍然以儒家经学为主导教学内容

隋唐

隋朝国子寺统国子、太学、四门、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等学官。以讲授五经为主要的学习内容

宋元

宋代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儒家的经书。宋朝还设立了专科学校如武学、律学、医学、算学等;元朝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国子学专门学习汉文化,如《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等

明代宗学专为贵族子弟设立,学习内容为《皇明祖训》《孝顺事实》。地方官学分为儒学、专门学校和社学二类。儒学主要学习六艺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视角,围绕 学校教育 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要史论结合、逻辑得当)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早在16世纪,葡萄牙人曾劫掠中国的 苦力 到葡属殖民地去做工。19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将华人贩卖到南洋、美洲,从事繁重的劳役,逐渐形成了贩卖华人的高潮。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允许华工出国,使华人出国合法化。在这一贸易中,作为活动主体的华人,一开始便不属于订立契约的一方,而是被诱骗与欺诈的对象。从其被掳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沦为奴隶,与人所共知的非洲奴隶贸易所强加于受害者的奴役毫无二致,因而,一般称之为苦力贸易。

——摘编自陆浩书《近代华工东行记——谈罪恶的苦力贸易》等

材料二
1848年,美国旧金山发现金矿,急需劳工,华工骤增。1868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雇佣8000名华工修建太平洋中央铁路,华工为修建这条铁路付出了许多生命的代价。在1860年至1890年之间,加州农业的各个部门都有华人在做工,他们有的葡萄园里做工,有的填筑沼泽地等;此外,加州的轻工业和服务业,如毛纺业、卷烟业、拖鞋厂、洗衣房,也是华工的主要集中地。

——摘编自侯苗丽《试论近代华工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苦力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简评华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活动。(4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新加坡实现了独立。执政者看到英语的强劲发展将会导致人民过度的西化,可能会给新加坡的政治带来巨大的不稳定,且也不利于处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政府对过度强调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表示反感与担忧,并进而转向东方传统价值观念尤其是儒家文化。李光耀政府改变了原先政府的语言政策,决定由政府主导推动复兴华语的运动,以防止新加坡社会因过度西化而导致传统价值观的崩溃。
材料二
中国文化的认知理论与西方不一样。西方文化奉行 弱肉强食 ,习惯于 对抗思维 ;中国文化信奉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的思想。中国的外交活动是中国文化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领会了 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的思想,就会减少对抗,发展合作和实现共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继承《现代社会的困境与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新加坡文化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文化对当今世界发展的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