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湖北省黄冈市、黄石市、鄂州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15+4)【纲要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232

一、单选题

1.

希罗多德在选取和分析史料时,呈现出从历史自身去解释历史的倾向,但在其《历史》一书中又多处提及德尔斐神谕。对于希腊人来说,神或许是不证自明的存在,神 、神 可作为理解事物的真实,以神的方式表达对事件发生的看法。可见,希罗多德编撰《历史》(  )

A.奠定了西方史学叙述的基本方式B.背离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C.受所处的时代和文化传统的影响D.提升了神在古希腊的影响力

2.

下表腓尼基字母(下表中第一列)及对应的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等符号表。据此推断(  )

A.希腊字母是现代欧洲文化的源头B.文明在交流与融合中得以发展C.腓尼基在文化上被古希腊所征服D.战争是腓尼基字母外传的途径

3.

西欧社会农业生产不发达,不能自给,于是互通有无的商业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若没有商贸,就无法调剂余缺,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有史学家认为从14、15世纪开始,西欧商人的地位和政治权力在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这表明(  )

A.地理大发现推动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发生B.欧洲率先打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C.欧洲社会内部存在着发展商业的原动力D.商业发展使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4.

莎士比亚笔下的人,是有着基督教文化传统取向的 新人 世界的美好主要是靠神性去制约趋恶的欲望 。哈姆雷特、《李尔王》中人性复归后的李尔,他们都是拥有理想人格、合乎道德规范的人,是上帝的 选民 。莎士比亚的人文观(  )

A.表明宗教改革的成果被消耗殆尽B.表明弘扬人文主义必须借助于宗教C.体现新旧交融并肯定了禁欲主义D.是对早期极端自由思想的一种匡正

5.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期, 人人心中逐步形成一种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而且是必须的。 另一方面,有一个贤明善良的君主仍被认为是人民的幸福。英国人民这种矛盾的心理(  )

A.是实行君主立宪不容忽视的因素B.造成了政治革命后政局长期不稳C.是导致资产阶级革命曲折的根源D.导致议会与国王的权力界限不明

6.

1860年美国产业工人总数为130万,下表为工人与农业生产者在美国各地区所占的比例。这表明当时(  )

北部各州

中部各州

西部各州

南部各州

1:7

1:15

1:18

1:82

A.南北战争加快了工业革命进程B.美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C.工业革命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D.政治分裂延缓工业革命进程

7.

《共和国》周报是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总委员会机关报,下表是该报1866年报道的部分内容节选。据此可知(  )

报纸刊号

主要内容

186655日《共和国》第165

布鲁塞尔《人民论坛报》刊有规劝比利时工人不要到伦敦做工的倡仪

1866512日《共和国》第166

意大利工人报纸编辑的来信说明热那亚工人团体联合

会的活动情况、日内瓦协会的发展情况以及意大利工

人团体致日内瓦总委员会的信

1866526日《共和国》第168

日内瓦的制靴工人通过国际协同其他国家的支部帮助

他们达成与雇主的工资抗争的请求

A.第一国际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B.伦敦成为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C.第一国际致力于国际工人斗争的联合D.各国的工人斗争缺乏强有力的领导

8.

门罗宣言发表于1823年,门罗主义三原则之第三条 美洲体系原则 ,其含义是 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它的潜台词和核心是 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 。门罗主义的发表反映出(  )

A.拉美人民反外来侵略的任务艰巨B.美国致力于保护美洲的利益C.美国为拉美的解放作出重大贡献D.美国与欧洲的矛盾不可调和

9.

下图为大英博物馆中某单元的部分展品。该展览单元的主题可能为(  )

A.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B.变革与调整(900—1550年)C.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D.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10.

20世纪初印度国大党领导人提拉克说: 我们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不比别人差,放弃过去的光荣传统,使我们领导的人民丧失精神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章太炎很赞同这种观点,选译这类文章还加按语说, 以国学振民心,谋光复者无能出此定例 。这些做法表明(  )

A.中印争取民族独立中相互支持和联合B.中印通过提高民族自信来谋求民族独立C.帝国主义对中印侵略程度在不断加深D.文化侵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主要手段

11.

1906年,德国 施利芬计划 最终完成,其核心思想是速决战。该计划为了保证西线右翼兵力,把防御东普鲁士的德军降到最低的限度,只留10个不满员的师。该计划制定是基于(  )

A.苏俄退出一战的愿望十分强烈B.英国奉行欧洲均势拒绝援法C.东线在战争中的地位无足轻重D.对俄国作战能力忽视和低估

12.

国际组织诸如联合国表决机制中的一票否决权能使不同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组织内部存在着悬殊的地位。该表决机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组织成员间力量对比的失衡B.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C.国际组织对表决效率要求的提高D.适应了国际组织权责一致的要求

13.

二战后针对妇女就业人数的增加,美国部分社会学家、政府官方纷纷发声:

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妇女离开家庭的事实上。妇女与男人在一些无所谓的事情匹敌竞争,就会导致他们的孩子违法乱纪或神经过敏,使她们的丈夫变成酒鬼。

社会学家马丽尼亚·法纳姆和历史学家费迪南·德伦德伯格《现代妇女:失去性别的人》

美国妇女能够在家呆着,不进入劳动大军,是将我们与共产主义世界区分开来的显著特征之一,因为在共产主义国家,工作妇女的比例很高。

肯尼迪政府的劳工部副部长詹姆斯奥康奈尔

这些言论集中反映了二战后美国(  )

A.冷战不利于社会秩序稳定B.妇女独立意识开始觉醒C.经济上实现了男女的平等D.女权运动仍然面临困境

14.

自苏共二十七大以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几经变化。1987年通过了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之后,又于1989年底提出经济健康化计划,1990年5月又提出向可调节市场经济过渡的《构想》,8月底推出 500天计划 。这说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

A.具体方案在不断优化B.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缺乏一贯性和坚决性D.致力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衡

15.

下图为欧盟、美国、金砖国家GDP占全球比例和发达国家民粹主义指数。对两者关系解读合理的是(  )

A.两极分化不断加剧导致发达国家民粹主义指数创新高B.新兴市场国家崛起降低了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认同感
C.新兴市场国家和欧盟成员国成为全球化最大的收益者D.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剧了国际政治关系的不稳定性

二、材料阅读

16.

【玉米的传播与史料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492年,哥伦布将他在靠近美洲大陆海地岛看到的新谷物—玉米以及当地人食用玉米方法的发现郑重地报告给了西班牙国王。1494年,哥伦布第二次航海归来,把玉米果穗献给西班牙国王。
1505年,葡萄牙人种植玉米,为解决向南美洲贩运奴隶时所需的粮食,于16世初将玉米引入西非殖民地,在17世纪中叶经陆地传入到非洲南部。
1562年,英国首次在试验地引种玉米。1571年,德国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称为 意大利玉米 ,可能是从意大利经由瑞士引进的。玉米向亚洲传播的时间一般认为大约在16世纪初,葡萄牙人将玉米传入印度、孟加拉国等地,而后从印度经中国的西藏传入内地。

——摘自1962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出版的《玉蜀黍专著》

材料二
16世纪四十年代德国福克斯的植物志中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幅印刷出版的玉米植株全图。耐寒的玉米的推广渐渐消解了欧洲传统的冬季休耕制度。玉米粒和玉米秸秆大大取代了牧草成为饲料。16世纪欧洲小麦的种收比仅为1:5,即种下一颗麦粒能收获五颗麦粒;而同时期玉米的种收比可达到1:25—100。是小麦的10倍左右。玉米传入某国、某地区之初,各国和当地的统治者,包括国王、诸侯、领主、教会、教堂、各层等级议会、城市共和国的僭主家头、自治市的首脑等,出于种种原因,往往没对玉米种植征税、收租、取赋、分润。故玉米入欧后很快传开。

——张箭《新大陆玉米在欧洲的传播研究》

(1)提取材料一中的信息,说明该材料对研究15、16世纪世界史的史料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玉米入欧后迅速传播的原因。(6分)

17.

【工业革命与生产组织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产业组织方式的变迁是伴随着生产技术的变迁而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将分散的家庭作坊、手工工场转向纵向一体化的工厂模式,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为适应全新生产方式,无论是产业内部还是产业之间都将呈现出组织方式的新趋势: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和市场中,企业通过网络,跨越边界与环境相联系已成为最经常、最普遍的现象。

——摘编自兰建平《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方式的影响》等

材料二

工业革命(IR)

组织变革(OC)

企业理论创新(ITF)

进程

时期

进程

时期

进程

时期

第一次(IR1)

18世纪60年代一19世纪30年代

直线制

(OC1)

18世纪70年代一19世纪30年代

古典(ITF1)

18世纪70年代一19世纪60年代

第二次(IR2)

19世纪70年代一20世纪10年代

职能制(OC2)

19世纪80年代一20世纪10年代

新古典

(ITF2)

19世纪90年代一20世纪30年代

第二次(IR3)

20世纪50年代一21世纪初

事业部制(OC3)

20世纪50年代一21世纪初

现代(ITF3)

20世纪70年代一至今

——摘编自刘汉民、解晓晴《工业革命、组织变革与企业理论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三次科技革命引发的生产组织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工业革命、组织变革和企业理论创新演进的规律。(6分)

18.

【非殖民化浪潮与冷战对抗交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48年4月,缅甸外交部通过美国驻缅甸大使赫德尔请求军事援助。赫德尔却回复,缅甸外交部应该 首先向英国军事使团索取这些援助,而不是向美国求援 。1948年9月,缅甸政府又一次正式联络美国驻仰光大使馆,请求美国提供军事及物资援助。但美国仍然说 ,声称 鉴于美国陆军的沉重负担及之前对其他地区的承诺,我们无法提供所需军事装备 。1948年9月,美国中央情报局评估缅甸政府的状态认为, 几乎可以确信,它将很快就被推翻 ,缅甸 持续存在走向最严重后果的可能性

——据《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9)等整理

材料二
在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与冷战对抗交织的国际局势下,缅甸(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积极寻求外援,英国对此率先应允,美国则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启动对缅援助计划。英美两国的亚洲政策呈现收缩与进取两种不同趋向,即英国立足于 帝国第一,冷战第二 ,而英国则追求 冷战第一,盟友第二 。从1948年到1953年,英国对于美国援助缅甸的动向呈现复杂态度。针对美国援助缅甸的政策与行动,英国既提供了一定的合作与协助,亦在必要时实施了竞争乃至反制措施。
缅甸在英美之间左右逢源,先利用美国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恐慌心理争取美国援助,再利用英国对美国援助的忌惮心理重获英国援助。同时,殖民主义的深刻伤痛,令缅甸无法信任西方国家,促使缅甸又转而向社会主义阵营寻求援助。

——摘编自姜帆《合作与竞争:冷战初期英国对美国援助缅甸动向的回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948年到1949年初美国政府拒绝援助缅甸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英国对于美国援助缅甸的态度,并简析其影响。(9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中世纪的黑暗与光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世纪一词最先是由意大利史学家比昂多于15世纪提出来的,他把古希腊—罗马文明结束和欧洲文艺复兴,即欧洲文化史上的两个顶峰中间的这段时期(5—15世纪)称之为中世纪。中世纪被称为 黑暗时代 ,是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日耳曼人、法兰克人、撒克逊人等在西欧纷争不断,将之前建立在罗马帝国基础上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明毁于一旦。在宗教神学统治下,欧洲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陷入停滞。但当我们认真了解和思考欧洲中世纪历史之后发现,人们常说的 黑暗时代 是指中世纪前期。而到了11世纪之后,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先后出现了很多的文化进步现象。
在当今绝大多数世界历史普及读物中,对西方文明发展历程的介绍往往从古希腊开始,沿着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一近现代西欧这样的主线展开叙述。而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西方文明的重新思考,实际上标志着学者们对传统的西方文明史叙事框架的质疑。国内大多数参与讨论的学者认为,西方文明源起于中世纪,正是在中世纪时期,日后西方文明中一些最根本的制度规则和观念得以确立,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

——摘编自赵琪《客观认识欧洲中世纪历史》等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