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湖北省孝感市部分学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5+4)【选择性必修二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222

一、单选题

1.

元朝政府组织一批农学家对前代农业生产经验进行总结,编写了《农桑辑要》一书,并颁行到各州县,同时政府还颁布了《农桑之制》,将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提升到法律层面。这些措施(  )

A.遏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B.折射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C.表明国家政策决定农业生产D.旨在促进庄园经济的发展

2.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社区不仅是居住和休闲娱乐的地方,也是理想的工作空间。人们通过信息技术在社区内还可以享受到远程教育和医疗服务,以及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满足自身生活需求。材料意在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  )

A.丰富了城市居住空间新内涵B.促进了工业空间的重构C.推动了民众娱乐方式的变革D.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

3.

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欧洲唯一保持谷物贸易开放的英国市场上,俄国,罗马尼亚和欧洲其他谷物出口国的谷物出口数量大幅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英国工业革命后农业发展迅速B.世界市场发展加剧了国际竞争C.这些国家的生产能力明显不足D.英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

4.

据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姑苏志》记载,苏州府所属各州县的市镇十分稠密,吴县有六镇一市,长州县有三镇五市,昆山县有五镇四市,常熟县有五镇九市。吴江县有四镇三市,嘉定县有八镇九市。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苏州地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C.区域间有不同的市场需求D.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5.

截至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9.7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了34.7%;公路里程达123.8万公里,增长了1.4倍,其中高速公路9.6万公里,增长了2.8倍;定期航班里程达328万公里,增长了1倍。这反映了我国(  )

A.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B.开始构建多层次交通体系C.交通技术水平领先世界D.经济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

6.

1873年《申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自中西通商以后,凡泰西诸国民士按踵而至,药材齐聚而至,如上海一区,西医设立医馆已有数处……无论中西富贵贫贱之人,均可就医于各馆。 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西医受到国人普遍认可B.民众逐渐接受西医观念C.东学西渐趋势日益加强D.西医传入有时空差异性

7.

管仲在齐国为相时,采取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与俗同好恶 令顺民心 的治国之策,深受齐国人民拥护,因而齐国 下令如流水 。这说明管仲改革(  )

A.践行了早期民本思想B.顺应了礼崩乐坏的时代要求C.成就了齐国春秋霸业D.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互动

8.

黄宗羲将 为故国存信史 作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宗旨,相较于考订史实的传统,他更注重于 当身现代之史 文献人物之史 。乾隆年间有学者对其史著《明儒学案》作出评价: 论学最为详备,窥其意旨,取扶植名教、砥砺风节者多。 由此可知,黄宗羲的史学研究(  )

A.践行经世致用精神B.注重还原历史真实C.服务现实政治需要D.过度强调文献史料

9.

《天方夜谭》中有许多故事是以巴格达为中心。以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前期的事件为原型来讲述的;书中大量来自印度、波斯、埃及,甚至希腊的传说,在讲述时也被融入了哈里发执政的相关情境。由此可知,《天方夜谭》(  )

A.促进了西方文化的传承B.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情C.反映了帝国疆域的广阔D.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10.

图1所示为1820—1854年移民进入美国的人数变动状况(单位:人)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图1

A.美国南北方矛盾的缓和B.西方殖民体系的确立C.美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D.自由贸易政策的盛行

11.

1984年,新加坡成立二十五周年时,新加坡国立大学筹办了一项题为 儒学在新加坡 的展览,把儒学在新加坡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儒学在民间振兴的时期(19世纪至1982年);二是朝野同倡的先学发展时期(从1982年开始)该展览反映了(  )

A.儒学是新加坡的治国思想B.新加坡文化的包容性特征C.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D.儒学增进新加坡文化认同

12.

郑和七次下西洋,在很多国家都留下了遗迹,如满刺加(马六甲)有三宝城和三宝井遗址。郑和使团给当地人治病和传授种田知识,同时在东南亚开展形式多样的贸易。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开辟了新的贸易商路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D.扩大了朝贡贸易体系

13.

表1所示为英国1850年代与1760年代相比,主要产品进出口的倍数(例如:棉纺织品出口增加75.2倍,N代表负增长)据表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  )

表1

棉纺织品

其它纺织品

钢铁

煤炭

农产品

热带原料

英国进口

N

3.9

N

N

23.6

21.2

英国出口

75.2

2.8

16.8

16.2

N

N

北美出口英国

N

N

N

N

20.6

76.8

英国出口北美

31.3

24.8

12.1

23.3

N

N

A.成为世界市场中心B.农业经济出现一定衰退C.工业有了较大发展D.对外贸易处于顺差状态

14.

公元前3世纪,人们认为只要掌握了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从西西里到塔吉克斯坦,国王们正在努力应对统治多民族国家所带来的挑战。这种语言最可能是(  )

A.阿拉伯语B.腓尼基文C.波斯语D.希腊语

15.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 上海、天津、汉口、香港等处,开设报馆,主之者皆西人。每遇中外交涉,间有诋毁当轴,蛊惑民心者……今宜于沿海各省,次第仿行(办报),概用华人秉笔,而西人报馆,止准(其)用西字报章。 郑观应的建议意在(  )

A.与外商企业争夺利权B.宣扬早期维新思想C.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D.广泛启迪民众智慧

二、材料阅读

16.

【宋代和明代海洋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有学者把宋代中国比喻为当时亚洲海洋贸易的 发动机 。在宋代中国与亚洲沿海各国的共同推动下,亚洲海洋贸易进入新阶段,形成南海贸易体系。该体系有稳定的商品结构和市场关系、即中国的手工业品和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资源型商品互补性交换;有稳定的贸易力量,即以中国商人和阿拉伯商人为主导,亚洲沿海各国商人共同参与的海商群体;有稳定的市场区域,即以东南亚地区为枢纽,联系东亚海城和印度洋海域的市场区域。可以说,宋代中国在当时亚洲海洋贸易中初显 海洋大国 气象。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对黄纯艳访谈》

材料二
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对外关系中有别于前代且最具特色的部分。自明王朝建立至鸦片战争前的近500年间,这一政策一直得到有效的推行,间或有短暂的松弛,但始终并未转海洋政策的总体趋向。明朝初年便严中禁令,规定海民不得私出海,不得擅造三桅以上桅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者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朱棣登基16天后,便下诏禁止军民 交通外国 ,并要求 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明英宗时期甚至有严私下海捕鱼之禁。嘉靖年间,海禁的措施则走向极端,拆除一切违禁大船且尽数毁之。

——摘编自刘俊珂《论明清时期海洋政策的内趋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成为亚洲海洋贸易 发动机 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宋到明海洋政策的变化趋势,谈谈你对 海禁 政策的认识。(8分)

17.

【古罗马服饰和建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古罗马服饰(见图2)是在继承了古希腊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欧洲中世纪及现代服饰的基础。古罗马服饰是用整块布料随意披挂缠绕而成的,衣服在身上形成了许多随意垂拉的褶皱。罗马服饰审美追求个性自由,随意彰显个性美。

图2

——摘編自徐蕊《汉代服饰的考古学研究》

材料二
古罗马建筑,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神庙和罗马神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罗马最古老的建筑均属于宗教建筑。供奉朱庇特、朱诺和密涅瓦的神庙就建在奥林匹亚山上。它继承了罗马人祖先——埃特鲁斯坎人的建筑和装饰传统。同时开始借鉴希腊人的建筑风格。最能展现帝国风采的莫过于罗马的神殿和议会大厅。罗马帝国作为当时已知西方世界的统治者,为了彰显其帝国的威武和庄严。在罗马城修建了大量的神殿。其规模和豪华程度都是同时代其他地区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为了凸显帝国的物产丰盈,统治者大量征集各地的建筑材料用来修建神庙,以体现统治者对神的敬仰。神庙大多是轴对称建筑,依照主轴中心线修建,两边对称,给人以不可侵犯的感觉。

——摘编自【德】特奥多尔·蒙森《罗马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服饰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意义。(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建筑的特点并分析古罗马在建筑领域成就斐然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战争与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是不同文化的碰撞,是文化的暴力交流。每一次惨烈的战争,虽然可能造成局部文化的衰退,却常常成为促进人类整体文化进步的契机,体现了自然法规的优胜劣汰。

——摘编自《战争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致力于对农村卫生保健网的建立和完善,到1965年就初步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县设医院,公社设卫生院,大队设卫生室,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进入20世纪8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大多数农村迅速崩溃,到1985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陡降至5%,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仅存的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分布在上海和苏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市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比重日益减少,1990年政府农村预算卫生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到20%,且逐年下降,而同期个人卫生交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则提高到60.6%。
材料二
2002年10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主持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2002年12月28日,新修订的农业法明文规定: 国家鼓励、支持农民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其他医疔保障形式,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对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出了具体措施,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德元《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受挫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初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创新 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这一制度的历史意义。(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