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安徽省蚌埠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二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181

一、单选题

1.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千克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精耕细作农业特征已出现B.阶级分化已经日益明显C.早期国家形态的初步显现D.农耕生产内部分工细化

2.

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 直接任命 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  )

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B.选官权力中央化C.士族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D.考试选官机制化

3.

唐朝末年著名文学家陆龟蒙在《耒耜经》中对某一农业生产工具有过这样的记载: 它是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 该农具(  )

A.以自然力为动力B.从北方逐渐向南方区域推广C.最早产生于宋朝D.是中国古代耕犁成熟的标志

4.

南宋中期,陆续出现专心于理学而放弃科考的士人。如徐子仪,将理学要义用之于现实,不以 穷达易其志 ,能够 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 ,迎合了普通百姓的需要。徐子仪的理学要义(  )

A.促进了儒学的复兴B.巩固了理学的正统地位C.推动了理学世俗化D.开创了儒学的朴实学风

5.

明清时期,徽州、洞庭等地的棉布商人在一些著名的棉织业市镇开设商号,他们不但按照一定的规格收购成品布匹,还筹办原料,以统一的要求组织市镇工匠进行踹染加工,再按照各地市场的具体要求分类批发销售。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渗透B.徽州、洞庭纺织业最为发达C.江南市镇经济高度专业化D.市场需要决定国内棉布生产

6.

1898年,清廷颁布谕旨: 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 自开商埠(  )

A.说明清政府践行实业救国思想B.有效缓解了19世纪末的边疆危机C.实现了与西方列强的贸易对等D.表明晚清政府已自觉运用国际法

7.

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 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 这一规定(  )

A.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B.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C.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D.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8.

毛泽东将古人的 实事求是 解读为 从客观事物出发研究其规律的联系 ,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诠释为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是轻于鸿毛。 这表明(  )

A.毛泽东思想为民众所认同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坚持道德追求的价值取向D.中国民主革命进程推进的艰巨性和严峻性

9.

表1是1957—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含城区与郊区)面积变化,据表可知,该时期(  )

年份

北京

杭州

哈尔滨

备注单位:平方公里

1957

4820

253

1247

划出部分原为供应城市蔬菜等副食品的郊区,转变为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村。

1958

8860

1157

1247

1962

27012

397

2450

1965

27012

397

133

A.国家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B.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削弱C.国民经济建设曲折与调适D.经济规划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国际体系的态度是某种 拒绝 观察 ;改革开放后变为 加入 适应 ;中共十八大以来变成 争取更大的发言权,承担更多的义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国际体系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

A.中国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导者B.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影响力不断增强C.国际形势变化决定了对外态度变化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以贯之

11.

威支占姆港(印度半岛南端)和奎隆港(印度洋东海岸),分别见著于古罗马和中国史书,出土有9—15世纪的大量中国外销瓷、钱币,同时出土有波斯湾流域常见的伊斯兰釉陶,奎隆港地区流传至今的一些日常用具、建筑结构的名称,仍见“China”一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B.文明交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C.中国文明影响遍及欧美各地D.世界不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

12.

中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主要维护领主的利益,如某个村民因 从领主的池塘中捉了条鱼 而被罚 向领主上交6倍于此的鱼 ,但当领主过度盘剥农民时,农民便利用庄园法庭来反抗领主,伸张共同体的精神和原则。这反映出中世纪的西欧(  )

A.庄园里实现了自给自足B.庄园法庭拥有独立的司法权力C.庄园法庭倾向农民利益D.庄园法庭维护庄园的社会秩序

13.

欧洲的商业革命是指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军事竞争。 政府机构的扩张和直接统治是国家榨取军事资源的两大途径,日益扩大的战争对国家榨取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准备战争则在国家内部创造出国家的内部结构 。这表明商业革命(  )

A.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崛起B.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C.导致了国际局势趋于紧张D.推动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14.

1837年,维克多·雨果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这样描述他的旅途过程: 路边的花儿已经不是花儿了,成了斑点,甚或条纹;所有的点都没有了,全部变成了条纹;小镇、尖塔以及树林,在天际线上疯狂地跳着乱糟糟的舞蹈:不时地,一个影子、一个形状、一个妖怪,会在窗户后面以闪电般的速度出现又消失 。雨果这样描写折射出(  )

A.交通运输方式革新B.城乡差距逐渐缩小C.重工业加重化工污染D.欧洲旅行观念改变

15.

随着殖民侵略不断深入,英国的文化侵略还是对印度产生了两个深远的影响: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据此可知,英国的文化侵略(  )

A.导致了印度文化冲突激烈B.推动了印度的文化重构C.加速印度民族文化殖民化D.阻碍了对印度殖民进程

16.

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案,要求16岁以上的移民者证明其具有任何语言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雷蒙德·O·埃文斯据此创作了漫画《美国城墙》(见图1)该漫画反映出 (  )
(漫画旗帜上的文字为 自由土地 ,城墙上的文字为文化测验 ,漫画底端的文字为 由国会议员伯内特提出 山姆大叔:欢迎你们一假如你们能够翻越的话

A.美国重视外来移民的文化水平B.移民涌人阻碍美国发展C.当时美国急需引进高科技人才D.美国存在排外主义倾向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传统中国的正式官僚体制只能到地方州县一级,州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则是以士绅、宗族等地方精英为主导的地方自治。中国自秦以后形成以地缘为特征的乡里组织是封建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其职能主要是负责征派赋税徭役、掌管教化治安等。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水利设施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宗族与士绅的协助下,使得古代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天高皇帝远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晚清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家必须从社会中汲取更多的资源以及进行社会动员。传统的乡村精英一方面需要充当国家收取税费、社会动员的先行官;另一方面作为乡村社会的领袖,族长、乡绅被认为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力量,被受到西式教育成长的年轻一代的批判和反叛。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革命力量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基层社会的宗法伦理体制,不断地通过斗争来瓦解宗法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传统的乡村精英无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原有的功能,逐渐退出了乡村治理的舞台。乡村社会的狠人、恶人、地痞等 土豪劣绅 便趁机登上了乡村治理的舞台,成为国家在基层的代理人。新乡村精英对基层资源的大肆汲取激化了基层社会的矛盾,基层社会逐渐失序。

——摘编自郭亮《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基层治理相比近代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公元10世纪,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逐渐安定下来。阿拉伯人向欧洲的扩张得到遏制,东西方的势力达到暂时的平衡。不断骚扰欧洲大陆的斯堪的那维亚人退了回去,东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的入侵也被击退了,欧洲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经济也随之开始复苏。到公元11世纪,商业与贸易再次兴盛起来。在意大利和佛兰德斯,商业最先发达起来。市场的需要、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反过来又刺激了手工业的生产。很快,手工业生产和手工业者也加入到城市生活的行列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城市一旦在意大利和佛兰德斯兴起,便迅速扩散到整个欧洲。到13世纪中叶,在欧洲业已形成了前工业时代的城市网络。

——摘编自黄洋、付昱《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
英国西北部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形成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年轻人纷纷外出求职,自由择偶组成小家庭的现象剧增,社会生活发生巨变。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同时也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又成为资本家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码的道德标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阅读下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即为根植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在时代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吸取诸优秀精神而形成的具有高度代表性与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国民思想观念高度凝练而成的优秀文化精神。

古代历史文化精神内涵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

近代救亡图存的民族抗争精神

辛亥革命精神;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现代奋发图强的民族复兴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中国梦等

——根据《历史选择性必修3》、陈权龙《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时代内涵》整理

围绕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 ,提取表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现代体育作为资本主义的产物,最早出现于英国。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渐渐破坏了传统 绅士体育 的基础,大量由私人资本投资的竞技体育俱乐部成立并组织竞赛,一系列体育专刊,如《体育杂志》、《赛艇年鉴》等出现,宣传 每个人都为利益而驰骋 的理念,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与运动相关的法律法规。19世纪中叶后,近代科学对体育指导的逐步深入,竞技运动的体育教育制度、竞赛制度、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等日益规范完善。19世纪末,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城市工人阶级不仅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市场基础,同时促使运动职业化被立法允许,出现了近代最早的职业竞技运动员,推动了英国现代体育运动的繁荣。

——摘编自【英】托尼·柯林斯《体育简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在闽浙赣等根据地就有举办工农兵舞、劳动体操、工人运动会等推动红色体育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体育的任务是 摘帽子 东亚病夫 )和 破封锁 ,国家需要体育促进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如1971年的 乒乓外交 、1981—1986年女排五连冠,让世界看到中国体育力量。20世纪90年代,国家制定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立以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为核心的中国体育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用品等市场的发展,初步构建了面向大众、以服务消费为主的体育市场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场地建设,让村村、乡乡、县县都可以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摘编自李树旺、金子微《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体育的新价值与新路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现代体育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