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广东省高一第二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下1—7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138

一、单选题

1.

秦统一后的国家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这种 中央—郡县 一元化的行政体制(  )

A.直接体现了儒家的大一统理念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C.展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征D.有效巩固了秦王朝统治

2.

下图是《清明上河图》中古代版 外卖 。画面中可以看到,有一个送 外卖 的伙计,他能一手拿两碗饭菜,奔跑而去。这一画面反映了北宋(  )

A.商品经济比较繁荣B.外卖小哥送货局面开始出现C.精耕细作局面形成D.城市市坊分明的界限被打破

3.

从湘军中先后 走出 的36位督抚大员,如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官至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这一局面的形成(  )

A.反映汉族地主势力的崛起B.开始冲击了清朝皇权权威C.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D.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大轰炸的死者超过1万人,绝大多数为平民。日军进行重庆轰炸的目的是(  )

A.造成重庆巨大恐慌B.加紧对中国进行战略进攻C.迫使国民政府投降D.造成中国平民的大量伤亡

5.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反复提到要吸取苏联教训。在 以苏为鉴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由此可知,《论十大关系》(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B.成为探索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开端C.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原则D.开始促进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

6.

处在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都有着自己灿烂的文明。下面的大河流域简图与之相对应的文明,正确的是(  )

7.

柏拉图认为,世界上有许多种善,而 理念的善 则为最高的善,这种善是真实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善本身就是 绝对的美 。这反映了(  )

A.柏拉图受到孔子的影响B.城邦民主制弊端暴露C.雅典哲人注重道德品质D.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

8.

大津巴布韦是古津巴布韦国家都城的遗址,由石块垒砌而成,是一个大面积的复合体,有防御工程、塔状建筑和排水系统,占地达一万多亩,共有三组建筑。下图是其中建于4世纪的石塔,石块中没有使用灰浆。该遗址反映了南部非洲(  )

A.建筑物全部是石料B.注重借鉴外来建筑经验C.曾经拥有高度文明D.影响了整个非洲的发展

9.

1290年,英国法律允许自由持有者通过 替代 (土地购买者替代此前封臣继续向封君服役)方式自由买卖土地,但国王直属封臣的领地流转仍受限制。1327年,又规定 国王的直属封臣未经国王许可转让土地,国王……只可以向土地转让方征收一笔罚金 。英国的上述法律规定(  )

A.确立了英国的封君封臣制度B.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调整C.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适应了英国王权强化的需要

10.

下图为现代学者宫崎正胜绘制的 旧世界 三个世界 的概念图。图中的 第一世界 为欧亚大陆、北非与印度洋, 第二世界 为哥伦布探险后发现的南北美洲大陆与大西洋, 第三世界 为麦哲伦航海以后至18世纪之间发现的大洋洲与太平洋。这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地图绘制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C.人类认识世界视野更为开阔D.新航路的开辟连接了新旧世界

11.

1550年后,玉米成为大西洋沿岸非洲人的主要食物。用大型仓库储存的玉米使西非海岸的奴隶禁闭营里关押大量奴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玉米先于奴隶贸易传入非洲B.跨大西洋经济交流继续扩大C.玉米种植促使非洲人口剧增D.非洲奴隶主导了玉米的推广

12.

1687年,牛顿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解答了哥白尼革命所提出的各种天文学问题。这个关于自然的数学体系是那样的明澈和有条理,以至于守旧分子们丧失了抵挡的勇气和能力。牛顿之后,反对哥白尼体系的做法成了一种顽固与愚钝的象征。这说明(  )

A.理性主义推动了政治变革B.知识权威取代了信仰权威C.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D.技术革新改变了生产方式

13.

光荣革命后,英国 国王和上议院再也无权随意动用国库中的钱财,甚至不能向法国借钱。……如果政府破坏了与下议院的友谊,那它将寸步难行;如果无法与下议院达成和解,那就会拿不到一分钱的财政支持 。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

A.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B.国王与议会的矛盾不可调和C.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D.王权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14.

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联合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朝鲜等国的革命者,在东京成立了 亚洲和亲会 。章太炎为该会起草的章程明确宣布 本会宗旨是反对帝国主义,为争取亚洲已经丧失主权的民族获得独立。 这一活动(  )

A.源自于中国革命运动的成功B.改变了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C.标志着跨国革命政党的建立D.有利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15.

1942年拍摄的美国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有令人荡气回肠的一幕:酒吧里群众高唱《马赛曲》与德国军官的纳粹歌曲抗衡,最终淹没了法西斯的歌声。该片公映后取得巨大成功,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美国十大佳片之一等殊荣。该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  )

A.如实记录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的溃败B.反映盟国军民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C.实现了政治动员与艺术内涵的巧妙结合D.大大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国王制定并颁布的,是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的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共和时代前期的法典,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古巴比伦尽管比古罗马早一千多年,可是两者同处于奴隶制历史阶段。《汉谟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不仅作为奴隶社会的法律制度而存在,而且在法律文化上也是属于初始时期。但是,建立在不同经济基础上的古巴比伦与古罗马法律文化各有特色。古巴比伦的法律文化带有农业文化色彩,古罗马的法律文化却有较多的工商文化色彩。《汉谟拉比法典》是案例汇编,缺乏法的抽象,法律规范程度偏低。《十二铜表法》条款的制定从法理角度加以抽象,不是参照某一案例,具有普通性意义。《汉谟拉比法典》表露了汉谟拉比王的志高气扬,突出了政治伦理价值取向,《十二铜表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权,反映出经济价值取向。总之,《汉谟拉比法典》适合于古巴比伦奴隶制社会,却因其保守成为阻碍古巴比伦社会发展的紧箍咒。《十二铜表法》反映了古罗马的政治经济需求,大大促进了罗马社会的发展进步。

——摘编自夏祖恩《<汉谟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比较论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谟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十二铜表法》。(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摘编自马克垚《欧洲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三
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有权宣战、媾和。城市通过选举产生的市长、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城市是中世纪晚期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胚细胞 的理解。(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61年2月,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宣布农民可依法赎买份地为己所有。同时规定: 只有经过地主允许农民才能得到包括宅园地的土地所有权并长期使用。 1881年,政府强制农民从1883年1月起必须进行赎买。农民赎买土地的价格远远超过土地自身价值。为此,政府创建农民土地银行向农民提供贷款。改革法令还规定 如果现有农民份地超过村社最高人均份地标准,那么地主有权将多出部分划归自己直接支配 。由此,仅黑土区(农业区)就有864560块农民份地遭到割地的命运,占全部份地的50.1%。农民不得不尝试租地、买地,甚至垦殖新地以增加土地使用面积。

——摘编自唐艳凤《1861年改革后俄国农民土地使用状况探析》

材料二
明治政府宣布根据土地实际支配权来确定土地所有权,并向土地所有者颁发地券, 地券乃土地所有者之公证及纳税之标目 。农民在封建时代从领主手里领有的世袭份地从法律上正式归农民所有,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也得到正式承认。与此同时,全国近1/3已将土地抵押、典当出去的农户却丧失了土地所有权,沦为佃户。1872年3月,明治政府又宣布: 自今四民皆许买卖持有之(土地)”。同时,允许农民耕种自由,废止了压制商品性农业经济的种种限制;允许农民有迁居和改变职业的自由。

——摘编自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和日本土地制度改革举措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俄国和日本土地制度改革举措产生差异的原因。(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明的交流是指组成文明的诸因素,如语言、宗教、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组织、风俗习惯等,在不断地进行传播和接受,它们在形成文明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向上也在相互运动,这是使文明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文明的交流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围绕 文明的交流 ,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的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