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湖南省益阳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587

一、单选题

1.

图1是陕西西安临潼 姜寨 聚落遗址复原图,该遗址是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且公社内有公共墓地,但各墓地随葬品都不多,差别也不大。该遗址代表了(  )

图1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A.大汶口文化成就B.河姆渡文化成就C.仰韶文化成就D.旧石器文化成就

2.

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天下之士,斐然向……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作者意在说明(  )

A.政治腐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B.秦统一天下得到了士民的支持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D.郡县制的推行赢得了民众拥护

3.

表1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查阅的资料

表1

项目

内容

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

联合斗争

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困苦,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政府。

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在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据表1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B.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C.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D.文明在和平交流中演进

4.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对汉唐的相制有如下评论: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朝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相制的变化(  )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削弱了君主权力C.使官僚机构膨胀D.加强了中央集权

5.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下列属于宋代科技成就的是 (  )

A.贾思勰著《齐民要术》B.宋应星著《天工开物》C.徐光启著《农政全书》D.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6.

清太宗天聪年间,汉族降官宁完我上奏说:我国六部之名,原是照蛮子家立的……必如此,庶日后得了蛮子地方,不至手忙脚乱。然《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国今日个照他行不得。他家天下二三百年,他家疆域横亘万里,他家财赋不可计数,况《会典》一书自洪武到今,不知增减改易了几番。作者意在强调(  )

A.《大明会典》 根本不值得借鉴B.后金应该完全摒弃明朝的各项制度C.制度的继承必须符合客观实际D.明朝在疆域和经济上明显强于后金

7.

19 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华投资总额增加的情况下,投资结构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运输业由1894年的10% ( 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下同)上升到 1914年的38%,其他行业如贸易、制造业、金融业等都有明显下降。据此可知(  )

A.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B.西方列强忙于一战减轻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C.运输业能给列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权益D.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已完全让位于资本输出

8.

义和团运动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这场运动(  )

A.大大促进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C.缘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9.

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11日,南京参议院规定实行内阁制。南京参议院对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形式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戒备B.革命党人内部斗争日趋激烈C.全国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D.列强加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10.

一位历史学家在描述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状况时,写道: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该时期是(  )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C.国民革命运动时期D.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1.

教科书是课程的承载,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体现不同的时代特色。表2为1931~1945年中央政府教科书部分章目

表2

教科书

部分章目

《复兴历史教科书》

国耻和民族复兴运动

《新修正标准初中本国》

日军的暴行

《初级小学补充教材》

战时儿童应有的态度与责任、抗日的民族团结、汉奸的下场

《战时补充教材》      

战时常识、国防算术、国民防空必读

据表2可知,该教科书的编撰(  )

A.确保了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胜利B.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促进了敌后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D.适应了当时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12.

日记作为第一手史料,不同于出版的书籍,除能反映撰写者的性格外,还能反映当时发生一些事件。1948 年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 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没)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导致东北沦陷B.东北全境即将解放C.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D.基本解放华北地区

13.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其主要内容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但不得没收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此次土地改革(  )

A.是民主革命的继续B.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基础C.获得了各阶级支持D.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14.

图2和图3分别为我国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新建工业中心的分布图。其变化(  )

A.得益于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方针的贯彻B.推动了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C.已彻底改变了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D.基于我国周边国际形势的恶化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 下列对 一国两制 理解正确的是(  )

A.最早是为解决香港问题提出B.首先在澳门地区成功实施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D.实现了台湾问题顺利解决

16.

2017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此次全国代表大会是(  )

A.中共十六大B.中共十七大C.中共十八大D.中共十九大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 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 史纲要(上)》

材料二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 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的解决途径及其主要内容。(7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但外交政策的制定离不开当时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从而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原则的制定,主要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并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同时,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即新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为达到国内政治目标而制定的。最后,其形成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的过程,它既包括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政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还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袖从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到国家领导人的角色转变。这些特征在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中存在了相当长时间。

——摘编自牛军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材料二
在亚太地区拉拢盟友, 实行全面军事部署。中国一些周边国家也认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输出会威胁自身利益,纷纷采取敌对政策,使中国周边环境严重恶化。1953年,力主在亚洲向美国示威的斯大林逝世,苏共领导人中止了原来的进攻政策,并劝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尝试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和平共处 。在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也迫切需要建立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巩固政治、经济的发展。这也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最早出现在处理中印、中缅边界问题过程中的原因。

——摘编自李宇博《试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呈现的特征。(6 分)
(2)根据材料二简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的国内外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基本内容。(9分)

19.

从三代到明清,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整体而言大致经历了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五个个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阶段

选拔方式或内容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斩首 为功计首授爵制。

中央选派贤有识鉴的官员任原籍地的考评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等级,然后向吏部举荐。

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史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王权与族权统一,依血缘的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即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政府按照不同的科目设立考试,士人可以自由报考,政府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分别写出阶段①②③④⑤对应的选官制度,选取其中某一制度进行评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河道总督, 官名,清俗称 河台 ,即主管黄河、运河或海河水系的河工行政首脑。尽管清朝规定治河是河政官员的职责,但一旦决堤沿河州县地方官员也脱不了干系。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河政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命运是捆绑在一起的。清初,靳辅(康熙时曾任河道总督)在治河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配合的事例不少,但地方官员不配合的情形也比比皆是。同时,一般治理的河段都是经常发生水灾的地方,这便导致当地居民很多逃离了家乡。正如靳辅曾说: 近募夫又不能实现, 若想鼓励招徕之人,旧例就是增加工食,但这样又势必会增加治河经费数十万两,这笔经费又无法筹措。

——摘编自姬忠科《靳辅治河相关问题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 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 兴利除害,分步治理 治黄指导思想。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从治标到治本的综合治理,遏制了黄河水患,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靳辅治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取得成功的原因。(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