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考前调研测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902

一、单选题

1.

商末作册般甗(青铜器)铭文有 王宜人方 ,记载了商王欲讨伐人方一事。后来《尔雅》对铭文中的 字解释为: 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祀)而后出,谓之宜。 此解释揭示了商末(  )

A.王权深具群众基础B.神权影响国家政策C.内外服制走向瓦解D.重史传统已经成型

2.

周王的乐舞谓之八佾,共八列八行,孔子听说(鲁国) 季孙氏八佾舞于庭 ,他表示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为此,孔子主张(  )

A.尚法辅德B.尊法敬天C.崇德重礼D.外儒内法

3.

表1 金朝的三次政治制度改革

改革

统治者

部分内容

第一次

金太祖和金太宗

将部落联盟机关改造为勃极烈制度,国家重大事情都要召开勃极烈会议来解决。

第二次

金熙宗

废除了勃极烈制度,在中央设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三省要职多由宗亲担任。

第三次

海陵王

废除中书、门下省,确立尚书一省为皇帝控制下的唯一最高辅政机构。

上述改革(  )

A.满足了大一统政权的需要B.促使金朝完成了封建化进程C.有利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说明三省制具有很强适应性

4.

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曹魏时建北邺城,划定3个市,所有交易活动都在市中进行。金时属彰德卫。这反映出影响邺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政策调整B.地理条件C.市场繁荣D.军事需要

5.

图1描绘了如下场景:11月寒冬,纺织完毕的妇女在家中享受衣食温暖,而那些游手好闲的人则在街头挨冻。这表明(  )

图1《缙绅的理想:18世纪德报图》

A.明朝妇女地位大为提高B.儒家教化开始深入民间C.时人劳动意识两极分化D.地方精英试图以礼化人

6.

19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翻译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其中,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代表的军事企业系统,所译之书多以 制造 为主,而直接隶属总理衙门的同文馆所译之书则以 公法 类居多。上述现象的出现(  )

A.源于废科举后经世之学的发展B.适应了学习西方以强国的需要C.表明官方机构垄断了翻译事业D.反映了洋务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复权运动中,地方要求赎回外国经营的铁路,由自己集资兴建。1908年,张之洞在湖北、湖南和广东等省首脑的鼓励下,用英国贷款赎回了美国修建从汉口到广州铁路的权利。由此推知,这场运动导致了(  )

A.工业文明拓展受到限制B.列强资本输出进程中断C.汉族官僚势力继续增强D.英美盟友关系从此破裂

8.

在抗日战争研究中,有学者认为《新华日报》担当了在国统区开展政治动员的重任,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有多位研究者指出,中共展开战略性团结叙事,与统一战线互相构建、形 。上述研究成果(  )

A.表明历史研究领域不断扩大B.彰显了中共抗战的领导地位C.突出了团结抗战胜利的意义D.反映了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

9.

绘画《叔叔喝水》(作于1972年)中,一位系着红领巾、身穿民族服装的藏族少女正热情地将奶茶递给解放军叔叔。此后,该画在20世纪70年代曾作为年画遍布城乡。这表明(  )

A.民族认同显著增强B.发展军事成为时代主题C.妇女权益得到保障D.双百方针推动艺术繁荣

10.

1974年,国民党元老商震来大陆探访,叶剑英接见了他,语重心长地说: 叶落归根……你是他们的带路人。 商震激动地说道: 我早就想回来看看了……”这反映了(  )

A.海峡两岸由对峙转向友好交往B.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C.九二共识 符合统一的趋势D.和平统一 方针正式确立

11.

大英博物馆馆藏的古埃及女贵族佘盆梅海特棺椁制作于公元前600年,表2是该木棺制作的主要材料及来源地。由此可知(  )

表2

主要材料

来源地

木料

黎巴嫩

青金石

阿富汗

沥青

两河流域

黄金

努比亚位于尼罗河流域

A.埃及人成为东西方联系的桥梁B.西亚与北非文明区首次统一起来C.博物馆具有保存多元文化功能D.材料多源性旨在加强文化认同感

12.

511年,法兰克王国召开由基督教主教参加的教务会议,会上宣读了国王给主教们的信,承诺给予身陷囹圄的基督教徒们应有的保护与自由。会议还通过了教会法,规定:在没有国王的命令或国王代理人的授权时,任何人不得将世俗人士晋升为教士。这说明当时(  )

A.王权与教会相互借重B.王权松散局面有所改善C.教权从属于世俗权力D.教会法成为王权的基石

13.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业胜地设菲尔德等 除了工匠和贪得无厌的店主外,所有的阶级都被乡村的舒适和恬静所吸引,律师、工厂主、杂货商、布商、鞋匠和裁缝,都在风景美丽的地区安下了他们的住宅。 这反映了英国(  )

A.城乡实现一体化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工业化的两面性D.阶级矛盾的尖锐性

14.

图2反映了法国、德国和美国关税税率(%)在同一时期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最可能是(  )

图2

A.1820—1825年B.1926—1931年C.1939—1944年D.1946—1951年

15.

1955年亚非会议十项原则中,有3项提到要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并按照《联合国宪章》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这反映了与会国家(  )

A.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共同要求B.尽快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C.对联合国各项决议大力支持D.对不结盟运动的积极响应

16.

21世纪初,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引用了如下事例:当年在马克思移居的国家英格兰,大量农民因失去土地而流入城市,成为城镇工人阶级。这种曾经让马克思深感震惊的暴力掠夺过程如今正在巴西和印度等国重演。由此可知,作者旨在(  )

A.揭露殖民者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B.说明各国城市化进程具有规律性C.鼓舞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斗争D.论证马克思主义仍有强大生命力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北宋代周而立后,北方的契丹与西北的西夏对其形成了长期的军事与政治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北宋便形成了以满足京城与禁军驻地物资之需为主要目的,且以都城开封为重心的新的交通格局。南宋时,政治格局又为之一变,中国的交通重心发生了进一步转移,亦即以临安府为中心,形成了向周围各地辐射的水路交通网络。当然,这也与当时国家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宋朝也鼓励海洋贸易,设立市舶司,一开始就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重,获取市舶收入,认识到 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 ,其乃 富国裕民之本 。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不设税务、税场的路线行走。这种不征商税的道路便是 私路 ,不断被商人们增辟,宋代各州县间道路愈加繁密。
材料二
北宋时,宋辽边境 甚有人户衷私兴贩 。这就突破了宋政府对边塞交通贸易种种限制措施。宋元两朝激发出的沿海百姓贸易求利的海洋意识及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优势,使中国对外贸易真正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宋代各水陆交通线上,除常规性的官物运输外,则是频繁的商旅往来。为多征商税,并防止商人漏税,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州县、关、镇皆置税务,于交通要道或贸易兴盛处,皆置税场,形成了严密的商税征收网络。但随着政府商税收入的增长,各地刁难商人、重复征税、拦截商货、高抬税额之事时有发生。

——摘编自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势与制度》等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交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交通变化的影响。(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的国家建造的历史经验,从两个方面 偏离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正常 路径:其一,它并没有经历多族群帝国的崩溃、分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各自独立的民族国家,相反,至20世纪中叶,在中国所出现的是一个就领土格局而言,跟清朝在极盛时期的疆域大体相当的国家;现代中国因此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建立在旧日 帝国 疆域之上的民族国家,具有超大规模的领土与人口。其二,它并没有建立一个西式的体现主权在民原则的代议制民主制度,最终产生的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具有强大的行政能力。其生命力之强,乃至在建国后近七十年间维持其政党—国家的体制基本不变。这在21世纪的世界诸大国中,同样是独一无二的。

——以上摘编自李怀印《现代中国的形成》等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材料二
棉花栽培在17世纪早期就被引入北美,但直至19世纪美国棉花种植才大获成功。从殖民统治中的脱离,为获得新生的美国重新缔造了产业前景:在所称的 本土纺织观念 的影响下,任何一种能通过纺纱和织布取代英国进口纺织品的纤维原料,都会被认为是好东西。但在美国生长的短纤品种,不能用传统轧棉机器进行轧花。1794年,伊莱·惠特尼推出了一种新的轧棉机,极大地减少了清理棉花所需的劳动力。19世纪初,棉花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的建立,使森林被砍伐,美洲原住民常常被武力逐出他们的土地。印第安人生活的社会结构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随着棉花开拓地的扩张,大量非洲奴隶被卖到如同 一座小地狱 的南方,奴隶们通过砍伐森林建立棉花种植园以满足正处于工业化当中的欧洲的需要。终于,美国成为了闻名的 棉花王国

——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棉花栽培传播的特征。(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美国成为 棉花王国 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花栽培传播的世界意义。(4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欧洲在冷战中的地缘政治地位非常重要,苏联为回应美国的 遏制 政策,运用能源武器与美国在欧洲展开激烈博弈。二战后,苏联与西欧贸易几乎断绝,到50年代末,苏联与西欧能源贸易才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际紧张局势缓和, 东西方经济联系的发展形成了物质实质,仿佛成为一种缓和的基础 。苏联与西欧贸易总额逐年增长,苏联极力推行 能源一体化 缓和物质化 ,向西欧国家提供他们紧缺的石油和天然气换取外汇,并从西欧国家进口各种工业部门所需的成套设备。对西欧国家来说,这也是有利的。另外,苏联对经互会的能源输出往往是牺牲经济利益的,其石油出口价格一直是低于当时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这使苏联掌握了支配弱小盟国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力量。但是,石油经济政治化使苏联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石油出口,这也酿成了苏联时期经济建设的致命弱点。

——摘编自于春苓、杨超《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战后苏联对西欧和东欧能源外交政策的异同。(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苏联的能源外交政策。(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