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三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8 浏览数:323

一、单选题

1.

《汉书·张苍传》载,西汉初,萧何任丞相时,发现张苍 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 ,于是任命他掌管 郡国上计 。由此判断,当时张苍主要负责的是(  )

A.调剂各地物价B.考核官员政绩C.维护基层治安D.核查郡国财政

2.

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导致的人口频繁流动、更深度的区域开发、城市的发展和区域性贸易活跃、国家制度与商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及其调适、民间组织的兴起、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等,这些变化伴随着危机。经济、文化领域剧烈变化必然对原有格局和秩序形成挑战。以下对明清时期的变化与挑战理解正确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直接导致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B.西方殖民者的东进是明清时期社会变化的根源
C.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完全是反方向的,造成了社会的危机D.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与世界是同步的,构成后者的组成部分

3.

晚清报纸曾经报道: 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局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不暇计其事之兴衰隆替也。 这反映出(  )

A.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B.轮船招商局最早发行股票C.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在中国有所发展D.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4.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世界银价暴涨,导致中国白银外流,影响中国经济。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紧急安定货币金融办法》,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收兑全部白银归国库,作为发行法币的准备金;所有税赋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都应使用法币,不得使用金银。此举(  )
①推动了白银国有 ②消除了通货膨胀 ③统一了全国货币 ④稳定了世界经济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

1946年7月,中共中央起草的《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等指示中指出, 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 ;在作战中应采用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法 。根据以上指示,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A.粉碎全面进攻B.进行战略反攻C.发起主力决战D.发动渡江战役

6.

1954年8、9月间,法国公共舆论研究院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在受访民众中,认为法国政府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人占43%,这比其在1950年2月的调查结果提高了15%;认为不应该承认新中国的民众只占了24%,且比上次调查结果降低了8%。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国际因素应是(  )

A.欧洲共同体建立B.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C.北大西洋公约的建立D.印度支那停战协定签署

7.

四川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重点地区,攀枝花钢铁项目建设早期,从全国各地选送了几十万工人、数十万知识分子,就地开发利用钒钛资源,最终建成我国最大的钒钛钢生产基地。该项目(  )

A.有利于国防安全和资源开发B.完全改变不平衡的工业布局C.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D.建成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8.

现行宪法自1982年公布实施后,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进行了五次修改,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下表中对于宪法修正案的摘录,对应正确的是(  )

A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B

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C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D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A.AB.BC.CD.D

9.

世界古代文化中有两部著名的史诗,一部被称为 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 ,另一部史诗中 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它们诞生的区域位于图中(  )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0.

有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  )

A.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B.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C.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D.蒙古人进入中原地区建立元朝

11.

17世纪的荷兰,大量精美的商业地图刊印出版,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喜爱地图以及收藏地图,经常把地图挂在房间里或是建筑物庄严的大厅里,就像他们用绘制有当地的以及海外的题材的画来做装饰品一样。这反映出(  )

A.地圆学说深入人心B.海外贸易发展影响社会风尚C.殖民扩张竞争激烈D.商业格局变化推动荷兰崛起

12.

移民产生的原因有经济、战争、自然灾害、政治、宗教、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等多种。造成下图这种移民状况的因素有(  )
①远距离交通运输的技术进步 ②美洲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动荡 ④欧洲列强完成对非洲的瓜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下列材料反映的史实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
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 战时共产主义 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目前中国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仍具有旺盛的生产力。
③“(墨西哥)国家领土范围内土地与水流之所有权本属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分散大地产。
④“(接受本章程的国家)决心加强它们分别的和集体的行动以提高共同福利,为此建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A.②④①③B.③①④②C.③②①④D.①④②③

14.

下图是1919年8月发表的漫画《后视镜》。图中美国总统威尔逊指挥合唱 持久和平 ,而日本觊觎亚太,英国关注海权,法国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力图扩张。此画意在(  )

A.讽刺和平基础脆弱的凡尔赛体系B.表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C.揭示战后发生改变的殖民扩张方式D.赞扬达成广泛共识的 十四点原则

15.

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以自然资源、农业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工业部门的技术和装备依靠初级产品出口取得的外汇收入购买,因此,国际收支的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  )

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B.发挥联合国的协调作用C.加快推动全球化进程D.发展中国家建立联合体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省份

引种年代

省份

引种年代

广西

河南

江苏

甘肃

云南

福建

浙江

广东

山东

陕西

嘉靖十年一五三一

嘉靖二十二年一五四三

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

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〇

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

十六世纪中叶前后

万历元年一五七三

万历七年一五七九

隆庆、万历之际

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

直隶

湖北

山西

江西

辽宁

湖南

四川

台湾

贵州

安徽

天启二年一六二二

康熙八年一六六九

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

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

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

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

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

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

雍正年间

图1 明清时期各省引种玉米见于记载的年代

图2 玉米在中国传播的路线

——据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等

材料二

甲:查有包稻一种,闽中为番豆,种植不难,收获亦易,……夏间成熟,取以为米、为面、为酒,无所不可,谷壳喂猪。……某前在楚北曾令民广种,获利甚溥,某于到任之初,即行劝令试种,现已成熟,梗大实密,已有成效,现在饬令各县广行劝谕,劝民种植。

    ——乾隆二十四年(1759福建福宁知府李拔《请种包谷议》

乙:嘉庆六年(1801浙江一些地方官府提出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山顶沙石乘雨而下淤塞法沟,争端滋起,大为禾稼之害。且户口庞杂,莫可究讦,往往因有山绅士居民贪其租利,容匿不法,至是为严立规条:……禁种苞芦

   ——摘编自《清史资料》第七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玉米在中国传播的时空特征。(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中清朝政府官员对玉米种植的不同态度。(10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古代人已经出现的民族感情(血缘纽带,对共同体的忠诚等)还必须加上近代出现的民族独立、民族统一、民族壮大或发展的追求,才完整地构成现代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是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15世纪到18世纪后期,西欧各国在反封建或反封建和反民族压迫的斗争中形成了一个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一个世纪中,是西欧国家的民族主义正是产生和壮大时期。民族主义一开始就表现为两重性:既是弱小国家反对大国扩张的精神支柱,又是大国进行扩张的重要思想武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民族主义恶性膨胀时期。这时,西方各国完成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的任务;同时,经过工业革命,它们已远远强于东方国家。于是民族主义成为对外扩张、争夺世界霸权的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其负面开始占主导地位,既对东方国家构成巨大威胁,又严重冲击列强之间的关系。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甲午战争的失败震醒了国人,梁启超首次提出了民族主义的概念。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认为中国现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大民族危亡 ,是 救国 ,其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而不是满洲政府。他从民族存亡的高度强调,为了求中华民族的生存,需要中国内部各民族的有力团结与整合,即合族民族主义思想。他反对暴力推翻清政府,认为革命和暴力将导致民族的分裂和社会的动荡,从而给列强的侵略干涉提供可趁之机。在他看来,民族的团结是最重要的,而满汉的争斗也就意味着民族团结之力的消失。他与孙中山都渴望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的独立与统一,都提出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但两者也存在很大差异。

——郭秀云《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认同——以梁启超合族民族主义为例》

(1)依据材料一,体现出15—18世纪民族主义发展的事件包括(3分)(     )

A.西、葡两国加强中央集权、支持海外探险

B.西欧的宗教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英法美革命从而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D.欧洲组织七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2)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题目,结合19—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12分)
(3)材料二中,梁启超对民族主义本质的理解是什么?(4分)
(4)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启超的合族民族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6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马克思劳动观对唯物史观的建构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层面。人运用人的自然力认识和改造自然,满足人的生产生活需要。在人与社会层面,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社会生产关系始终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最基础、最深沉、最持久的社会关系,为劳动提供环境和条件。在人与自身层面,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仅仅关注劳动与物质财富的创造,而并不关心劳动者本身。在马克思看来,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创造人化自然的劳动过程中,不断展现人的本质力量,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19世纪中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人被降低为资本家填满钱袋的 简单工具 ,工人的肉体和精神在劳动中备受摧残。马克思指出,劳动教育能够唤起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使工人阶级从消极抵御走向积极斗争,最终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社会的变革。

——崔延强 陈孝生《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毛泽东以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为目的,以 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为手段,以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为根本,是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在撰写《关于正确处理人民的内部矛盾的问题》时要求知识分子 逐步地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地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 ,强调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毛泽东把劳动教育视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重要手段,继续提倡教育不脱离劳动,并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毛泽东坚信劳动教育是 理论联系实际 的最好方式。缺乏劳动教育观的学校很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缺乏劳动教育观的社会很难形成对劳动者充分尊重的文化。

——罗泽意 唐山红《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依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的劳动观相较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劳动观有哪些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中毛泽东同志的劳动教育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发展。(4分)
(3)毛泽东同志的劳动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发展有何指导意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