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北京市怀柔区高三三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149

一、单选题

1.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文明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下图是良渚出土文物上刻画符号与甲骨文数字的比较。据图可知(  )

A.旧石器时代中华大地已出现了早期文字B.良渚刻符继承了甲骨文成熟的造字模式C.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一体性D.良渚文明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最典型文明

2.

下图为1959年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 司禾府印 ,它是汉朝时期管理农业官员的印章,这枚印章可以用于(  )

A.阐明西汉时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民族政策B.实证汉代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C.研究西汉时西域都护府设置的相关史实D.描述西汉时期西域农业发展的大致水平

3.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下列选项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征的是(  )
①战火连绵,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
②数百年分裂局面是由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
③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在冲突与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
④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

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汉代。这说明(  )

A.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始于汉朝B.接触交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C.隋唐时期中外交往交流达到顶峰D.文化交流融合推动社会创新发展

5.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西汉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盐铁官营为解决七国之乱提供了经济保障。

B

唐代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将租庸调分散至夏、秋两个季节收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

南宋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收入的主要财源。

D

清朝时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乾隆年间各省奏报民数共三万七百四十六万余名口,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五倍有奇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推动了人口增长。

6.

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文章说: 广东顺德李昂新,年已八十有二,向学之志,至老不衰,尚欲前赴东瀛考求工业,禀由学务处批准嘉奖 。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观念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7.

下表是东交民巷的部分历史

1901

列强将东交民巷地区划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清廷给予驻兵特权。

1912

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但是东交民巷的地位不变。

1927

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但是东交民巷的地位不变。

1950

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在北京市内帝国主义兵营的占地一律收回,其建筑全部征用。

以上材料反映了(  )
①历史证明民族自立是民族自决的前提 ②争取国家主权独立自主的斗争与实现
③是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的见证     ④落实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的方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阅读下图,对党史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处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B.毛泽东在②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C.③掀起的一二九运动宣传了党的救国主张D.④处召开的会议提出了两个务必重要思想

9.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伟大成就,下列各项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
①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②逐步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③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
④诸多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0.

阅读下图,从中可以推断的信息是(  )

图1 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

①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②成为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 
③几千年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贫困 ④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1.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15世纪末,印加发展为疆域广阔的帝国B.玛雅人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传递政令C.大津巴布韦是阿兹特克文明的典型遗址D.印加帝国建立了与亚洲的直接贸易往来

12.

1805—1843年,英国社会犯罪率不断上升,继而推动了英国社会对传统中世纪的古老刑事诉讼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对上述现象的背景解释正确的是(  )
①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运动的高涨 ②垄断资本主义导致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
③英国社会急剧转变,法律脱离时代需求 ④人们权利意识的提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

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帝国主义是衰朽的但还没有完全衰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但还没有死亡的资本主义。
公社是旧的、法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的坟墓,而同时对法国来说又是新的国际共产主义的摇篮。
国际工人协会并不是某一个宗派或某一种理论的温室中的产物。它是无产阶级运动自然发展的结果。
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工人和农民纷纷响应。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①④②③D.③①②④

14.

读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德国的领土变化分别受到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影响
②是两极格局在德国的鲜明体现
③图中德国不断损失的领土体现了对其法西斯势力的惩罚
④为二战结束后出现冷战局面埋下了隐患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

15.

漫画名为《G7国家上了美国的贼船》,该漫画意在说明(  )

A.二战后,美国引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新经济增长B.美国在两极格局之下占据资本主义阵营经济的主导
C.美国加强对其他六国的经济管制D.美国试图在经济组织中推行符合自身利益的战略意图

二、材料阅读

16.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 唐宋变革说 认为,自唐朝开始, 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 近世 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到了宋代,商业的发展遂导致坊市制崩溃。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官方设立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人们在城内任何地方都可建立商店,开设作坊店铺,还可以推车挑担沿街叫卖,当然也更不存在时间上的限制了。一些大都市还形成了一条又一条的商业街,有的同行业集中经营,有的则是不同的众多行业错杂相邻。……宋代草市进一步发展,国家在那里设立镇这一行政单位,以进行管理,在镇的下面,还设立了市这一行政单位。镇市都是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在宋代广泛出现,有的镇在人口、商业税收入等方面,都超过了管辖它的州军的治所城市,它们不是政治中心,而是完全意义上的工商业中心城市,所以有些学者把这现象称之为中国的城市革命。
商业的兴盛,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唐代的飞钱到宋代称为便钱,仍由官方经营,并发行一定面额的便钱券。在宋代真正具有纸币性质的货币是交子。因四川使用铁币不便,当地大商人就联合发行一种纸币,称作交子,也是在一地交钱后到另地取钱。不久交子改由政府发行,并设立了机构管理,交子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流通纸币。……宋代的汇兑业务比唐代有更大的发展,除了沿袭唐代使用飞钱(宋代称便钱)外,国家还发行一种钞引,可以持钞引到各地换取需要的货币或实物。为便于便钱、钞引、金属货币等之间的兑换,宋代出现了许多金银钞引铺,进行货币兑换、汇款等业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分析出现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西欧商业革命相比,宋朝的商业革命 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 (6分)

17.

总路线是党和国家在某个历史阶段指导全盘的基本准则,是制定各方面具体工作路线和政策的总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1952年9月,毛泽东第一次提出 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 想法,12月,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表述。这条总路线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正式制定了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5月29日,《人民日报》的社论指出: 在党的路线已经确定以后,全党的任务,全国人民中一切积极分子的任务,就是贯彻执行这条路线,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使总路线的灯塔照耀全国人民的一切工作。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条路线中任选两条,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和影响。

18.

【非洲殖民地化与苏伊士运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殖民历程示意图
材料二

苏伊士运河大事记

为缩短欧亚贸易航程并与英国争夺印度和东南亚的贸易利益,1859年,法国极力支持并开始与埃及合力开凿苏伊士运河。12万埃及劳工为此丧生,埃及政府也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被迫出售运河部分股票,主要被英国购得,1869年运河通行。
1882年,英国驱逐法军后建立军事基地,完全占领埃及并最终取得运河控制权,埃及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同年,埃及军民进行了英勇的反英斗争,但抵抗失败。
1888年,德国联合法、意等国缔结公约,要求保障运河通航的自由通航,英国虽对该公约不满,但不敢挑起众怒,遂于1904年加入公约。
1922年,面对埃及的反英斗争,英国被迫形式上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运河特权。
1955年,因埃及与苏联的军事合作,英、美截留埃及阿斯旺大坝建设贷款。埃及遂宣布运河收归国有,从而引发苏伊士运河危机。
1956年,英国对埃及发动 苏伊士运河战争 。在美、苏联合施压下,英国被迫停火,埃及彻底收回运河主权。
1975 年,苏伊士运河因中东战争关闭8年后重新通航。之后,在众多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援助下得以扩建。
2015年,苏伊士运河实现了南北双向航道同时通航。
(1)依据材料一的地图,结合时代背景,简述非洲殖民地化的历程。(4分)
(2)依据材料二,围绕 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变迁 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予以阐释。(8分)

19.

【现代中美的基层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二战后,随着西方国家郊区化的发展,内城不断衰落,城市绅士化程度加剧,中产阶级向郊区迁移,内城变成了低收入和有色人种聚集区,社区环境不断恶化,给国家社区治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政府发起 向贫困开战 ,即动员全国一切人力和财力资源解决社会贫困问题,并且推行社区行动计划来促进政府管理部门与社区服务机构的协调发展。值此背景下,民权运动兴起,社会组织、社团、志愿者以及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意愿逐步增强。但由于过度依靠政府来提供社区服务,诱发了投资成本过大、效率过低和服务机构难以适应社区诉求等弊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缩减财政,促使第三方力量来提供社区服务。

——摘编自边防、吕效《基于比较视角的美国、英国及日本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材料二
建国初,一些城市中出现了由群众自发组织的,规模、职能不一的防护队、防盗队和居民互助组等自治组织。1953年6月,中央要求各地建立居民委员会,其性质是群众性自治组织,而非基层政权组织。1954年《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颁布,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 单位人 转变为 社会人 社区式管理 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围绕 社会基层治理 ,剖析中美两国的异同。

三、开放性试题

20.

【史学论文写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论文是史学著述最常见的形式之一。撰写一篇论文的普遍步骤如下图所示。
某校历史小组在学习中,读到这样一段材料: 中国近代是一个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这种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
该小组构思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这一论文主题,并拟定了部分提纲。
第一节 由盛转衰的清王朝
第二节
第三节 天国的悲喜剧
第四节 十二年之后
第五节 近代化的一小步——自强与求富
第六节 日本冲来了
第七节
第八节 庚子与辛丑
第九节 民变与革命——旧邦新造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补充提纲中缺失的部分,并以提纲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