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云南省楚雄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排版(15+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云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100

一、单选题

1.

公元前575年,楚共王为救郑国而与晋国交战,楚国兵败,楚共王被射伤眼睛。郑成公对此感激涕零,终成公之世郑国一直服楚。由此可知,春秋时期(  )

A.结盟关系较为稳固B.联盟依靠道义维持C.霸主注重品德修养D.尊礼重信仍受推崇

2.

图1所示是现珍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甘肃秦安出土的秦铜权(铜权上的文字为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和秦二世元年的诏书),此类文物不仅出土于甘肃,还在陕西、山东等多地被发掘出土。这一现象反映出秦朝(  )

A.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B.商鞅变法影响深远C.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D.积极推动国家统一

3.

西魏文帝大统七年(541年)颁布了由汉族士人苏绰起草的 六条诏书 ——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要求官吏对照执行;军事方面以六镇鲜卑人为骨干,收编关陇豪强的乡兵部曲,建立起一套称为 府兵 的军队系统,管理采取早期鲜卑部落兵制的形式。这些举措(  )

A.强化了官僚机构的行政职能B.明显倚重士人和地方豪强地主C.有利于民族交融和文化传承D.加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

唐太宗曾说,凡是有功的朝臣,或因忠孝可称,或因学艺通博,所以才提拔任用,让他们官居三品以上。然而,现今朝臣欲与衰败了几代的山东士族通婚,仍然要以大量钱帛作为聘礼,但即便这样还会遭到山东士族的嘲笑、鄙视。这可以说明,唐代初年(  )

A.门阀观念影响深刻B.豪强世族几近衰败C.皇室地位相当低下D.婚姻习俗发生变化

5.

表1是北宋前期宰相任职情况表。这说明宋代(  )

表1

任用人数

平均任职年限

宋太祖时期

6

28

宋太宗时期

9

23

宋真宗时期

12

21

宋仁宗时期

23

195

A.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B.冗官问题弊端显露C.官僚政治体系日益完善D.皇帝权力日益加强

6.

明中叶以后,随着人口的骤增和一些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而丧失了自南宋以来的粮仓地位。与此同时,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飞快地开垦了耕地,并将生产的粮食输往江南。这表明当时(  )

A.湖广地区农业完成转型B.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明显C.江南出现新的经济因素D.湖广超过江南的经济位次

7.

以图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图2、图3均出自英国人埃德加·霍尔特的《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一书。这些图片可以用来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中(  )

A.中国军民抵抗外国侵略B.英军陆上作战计划未得逞C.中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D.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

8.

表2所示是洋务运动两位代表人物的有关言论。二者的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  )

表2

人物

思想主张

奕䜣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

中国欲自强,应当学习外国之利器,而学习外国利器,先要觅制器之器

A.革新政治与整顿军事并重B.倡导 师夷长技以制夷 C.求强和求富不可并驾齐驱D.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

9.

1899年2月,美、英两国达成协议,美国允许英国投资中国的粤汉铁路,英国允许美国投资中国的广九铁路。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清政府完全丧失铁路主权B.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C.英美积极促成中国近代化D.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10.

武昌起义刚爆发,英国《泰晤士报》很快就发表评论说: 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阶段流血这样少的革命……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呢? 该评论(  )

A.认为辛亥革命的目标难以达成B.旨在为袁世凯的崛起制造舆论C.使民国在各种合力下徒具形式D.科学预测了未来革命道路的艰辛

11.

1926年11月18日,国民党决定将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迁到武汉。但北伐军攻占武昌后,蒋介石看到两湖地区工农群众运动高涨,国民党左派掌握武汉革命政权后,便提出迁都南京,挑起了所谓的 迁都之争 。这一争论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国共合作阵营开始出现裂痕B.国民党内存在派系间的权力之争C.国民党内部争夺革命领导权D.国内迫切需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2.

1947年12月14日,陈毅发表诗作《反攻形势》,其中一句是 从来能兵观远略,迄今筹划赖雄才。举国艳说新民主,土改狂潮遍地来 。以下与 土改狂潮 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实行打倒土豪分田地的举措B.推行 双减双交 的土地政策C.开展自己动手的大生产运动D.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剥削制度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接管企业最初采取 原封不动 的办法,即在形式上原封不动,旨在把企业完整地接管过来,不破坏生产秩序,对旧人员实行 原职原薪 ,表明人民政府给他们生活出路。这一举措(  )

A.旨在尽量保持原有生产形态B.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恢复生产C.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D.实质上是将官僚资本公有化

14.

201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突破70万亿元;2018年突破80万亿元;2020年首次突破90万亿元。2020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447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B.社会生活日新月异C.综合国力不断提升D.第三产业占比增加

15.

标语和口号是时代的反映。下列标语和口号属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是(  )

A.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B.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C.抓革命,促生产 D.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发展了三民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坚持反清斗争的基础上,探索变革 国体 、改变 民生 应达到的目标。孙中山在开展革命活动之初就意识到联合其他力量的重要性。1895年,他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指出,宣传工作必须 联智愚为一心,合遐迩为一德 ,组织工作必须 随时随地,物色贤材 ,把目光投向士大夫不屑一顾的 平民 。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孙中山 身当百难之冲,为举世所非笑唾骂,一败再败,而犹冒猛进 ,不少曾经的同盟会成员被消磨了斗志,孙中山却始终坚持 未尝稍懈松弛的奋斗精神 ,最终取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摘编自李坤睿《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探索》

材料二
五四运动爆发前,孙中山在其领导的上海《民国日报》上发表了一些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的言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当孙中山得知北洋军警无理逮捕32名爱国学生时,随即挺身而出进行营救,被捕学生很快获得释放。1919年5月6日凌晨,孙中山对《民国日报》报道的北京学生游行示威爱国反帝的行为嘉许不已,并指示:“《民国日报》要大力宣传报道北京学生开展的反帝爱国运动,立即组织发动上海学生起来响应,首先是复旦大学。 不久,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

——摘编自傅绍昌《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推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为辛亥革命所做出的努力。(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9年前后孙中山为推动五四运动的发展所采取的行动,并指出孙中山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封建贵族所有庄园的农奴部分被解放,佃户受地主束缚的程度降低,以自由平等为原则的新社会出现。
其二,封建贵族专政的特权被削弱,科举制度的公平、开放有利于平民百姓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加强了平民参与政治、受教育的权利。
其三,产生了新兴市民阶层,城市格局中封闭式的市制和坊制被瓦解,即市(商业区)与坊(居民区)之间相互区分、隔离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各种商店沿街开设,居民区与商业区相混杂,连成一片。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宋代都城汴京川流不息的人群、繁盛的商业活动、人民日常生活的场景及风土人情,再现了宋代都城一片繁华的城市风貌。

——摘编自戴雨薇《宋元时期瓦子勾栏乐人群体研究》

从材料中提炼任意一条宋代社会变革的表现,并予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四、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全面抗战后,面对战争的硝烟,各种论调此起彼伏, 速亡论 速胜论 随着战争风云的诡异多变与战场形势的急速演进,不时甚嚣尘上……1938年5月,毛泽东连续发表文章,系统地阐述了持久战的理论,并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毛泽东不仅将战争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而且还从中日双方实力的基本情况及其相互转化的演变态势上,指出了各阶级敌我力量变化的基本趋势。

——摘编自中青网《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

材料二
1937年8月11日,周恩来在南京国防会议上,就中共中央关于全国抗战的持久防御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作了阐述,对国民政府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谋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南京国防会正式确定了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作战规划最终落实在持久抗战主旨上……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认为毛泽东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故将《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 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并让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以此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摘编自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持久抗战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持久抗战思想引起国民政府及将领共鸣的原因及持久战思想的影响。(9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府需要大量粮食,包括军队用粮,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生产经营用粮,赈济救灾用粮等。但全国尚未完全统一,人民币信用不足,生产停顿,物价不稳,且由于长时间战乱和人口的增长,粮食产量也不容乐观。鉴于此,1950年年初,中央政府下令在全国范围征粮,下令贫农只需要负担其全部土地常年总收益的5%~10%,中农15%~20%,富农25%~35%,地主40%~60%。政务院明文规定:中央政府征收的公粮和地方政府附加公粮,两项合计占农村实际总收益的32%。对个别富裕农户,如地主等 最高者不得超过其农业总收入的60%”,特殊者应控制在80%以内。

——摘编自杨奎松《从小仁政大仁政——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与中共领导人在农民粮食问题上的态度异同与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征收公粮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公粮征收方案的特点及意义。(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