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279

一、单选题

1.

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明末清初顾炎武在《郡县论》中也说: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据此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

A.郡县制是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的政治工具B.我国历代政治家对郡县制都持肯定态度C.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D.是加强君主专制、巩固封建皇权的需要

2.

廷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方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 兼听独断 。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都经过了讨论。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宋明清时期廷议、朝议、集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对廷议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在保障决策的合理性方面发挥了作用B.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C.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集体议政的制度D.为历代宰相参与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

3.

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卫瓘指出九品中正制 唯以居位为贵,人弃德而忽道业 。刘毅指出九品中正制有 入损 ,造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的局面。上述材料说明了(  )

A.九品中正制度已沦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利益的工具B.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C.西晋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控制了地方选人权D.西晋时期确立了依靠舆论评价考核官吏的选拔方式

4.

北宋儒士撰写的《吕氏乡约》中写道: 德业相劝……患难相恤 ;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 六谕 ,其中写道“……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儒学士人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 圣谕十六条 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引用《大清律例》。该材料反映了(  )

A.儒学士人积极投身基层教化以推广儒学B.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体现礼法结合C.乡约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维系稳定的工具D.儒学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

5.

清代称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为 藩部 ,设置理藩院进行管理,并编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这表明清代(  )

A.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B.在边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以法律形式落实对边疆地方管辖权D.实行改土归流强化对边疆的治理权

6.

《国际联盟盟约》: 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所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间行为秩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约上之一切义务……”这一规定(  )
①体现了国际法日益受到重视
②说明国际联盟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
③反映了国联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主张
④表明各国希望通过国际法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

对图1中数字变化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②中国倡导并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 ④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8.

所谓 编户齐民 ,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谓 编户 。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 齐民 ,总称 编户齐民 。这一制度(  )

A.固化了 士农工商 的身份差异B.是土地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C.有利于政府掌控人口征发赋役D.是中国古代郡县制确立的标志

9.

采集渔猎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定居的农耕生活固然是人类发展中的一次革命,但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 农业社会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宗法制度产生于农业的出现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10.

中国引进美洲作物,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等经济作物,总数超过了20种。这些外来作物的引进对中国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影响(  )
①丰富了中国农产品种类 ②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③有利于充分用地和养地 ④提高农产品商业化程度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1.

《礼记·月令篇》中关于手工业管理有这样的记载: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工匠自身也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 工师善教工,古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些做法是为了(  )

A.注重技术传承B.严格制作程序C.保证产品质量D.强化市场垄断

12.

《战争与人类进步》写道: 从1785年到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 对材料中所述 革命 认识正确的是(  )

A.科学技术与生产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密结合B.使人类从平面交通进入到了立体交通时代C.推动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根本性变化D.引起社会化大生产和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动

13.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使城镇功能发生巨大变化,松江棉布有 衣被天下 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浙江嘉善干窑镇 民多业陶 ;平望镇 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B.集镇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市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14.

1801—1850年,英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工作,造成住房短缺,影响社会稳定。政府于1885年颁布《工人阶级住房法》,之后议会又陆续通过了多部关于住房标准的法案来解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  )

A.政府干预房地产经济B.加快建设法制国家C.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D.阶级对立日渐加剧

15.

当今流行的 带货 商业方式,古已有之。明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上负责运送国家钱粮的漕运工人便私自带货,夹带如南方的丝绸、茶叶、糖、竹和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等货物。政府屡禁不止后转为允许工人带货,以补贴漕工生计。这反映了(  )

A.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C.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政府放松对人身关系控制

16.

二战后,英、法、美、日等国新建大量远离主城区的卫星城,卫星城中有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同时居住环境好于主城区,吸引大量市民居住。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卫星城环境优美且污染少B.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C.政府政策促进卫星城发展D.城市中心区人口严重不足

二、材料阅读

17.

复兴中学2班在探究研究性学习《科举制度的兴衰》课题时,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分别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讨。(12分)
(1)A组同学选择探讨的问题是 科举制是一种更为完善的选官制度
(2)B组同学在探讨 废除科举制的原因 这一问题时,搜集到了如下材料: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摘编自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如果你将代表A组同学进行展示汇报,请简要写出你的汇报内容。(6分)
(2)如果你作为B组代表,请根据收集到的材料,简要写出研究报告。(6分)

18.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数为依据,向人们征收一定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兵役、徭役等,形成基本的制度叫赋役制度(也叫赋税制度)。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 金花银 。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 摊丁入亩 。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推行一条鞭法的背景及作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6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已经比较普遍。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货币流通扩大,出现了高利贷。在中国古代,借贷被称为 取予 同贷财 ,反映借贷关系的 则被称作 。西周时期,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 凡民同贷财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 民间借贷必须立契约文书, 听取予以书契 。官府通过借贷契约文书来判定民间债务纠纷, 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 凡属责者,以其地傅而听其辞

——摘编自谭光万《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

材料二
宋代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主体部分,借贷虽出于情势之逼迫,并非个人意愿,但却是他们的一种生产、生活常态。丰年之时,粮价降低,农民缴纳赋税后尚可勉强维持生计,但至青黄不接之时也不乏需要通过少量借贷换取生活资料。若遭遇灾荒年份,农民则不得不依赖大量借贷度过难关,拆东补西以致饮鸩止渴,被套上高利贷的绳索。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真德秀说: 中人一家之产,仅足以供一户之税。遇有水旱疾厉,不免举贷逋欠。 他在另一奏疏中说。农民 一有艰歉,富民不肯出贷,则其束手无策,坐视田畴之荒芜,有流移转徙而已

——摘编自王文书《宋代借贷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间借贷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农民借贷 常态 现象形成的原因。(8分)

20.

交通和医疗是影响人们生活的两个重要内容,二者在葫芦岛地区发展史上(14分)
同样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葫芦岛连山地区作为驿站,人口稀少。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把铁路列为 力行实政 的首项,为加强北京和东北地区的联系,着手修建京奉铁路。葫芦岛境内铁路于1899年修通,在连山区设锦西站,连山地区也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因铁路之利,葫芦岛开始修建港口和化工、水泥工厂等大型现代建设项目,为此开始设立电报局、无线电台,连山街头出现汽车,大批建筑工人和驻军进入葫芦岛,连山街头增加众多工商门点,市场繁荣。

——摘编自钱福云主编《走廊地带六千年》

材料二
1919年9月,高桥、连山、虹螺蚬、暖池塘、沙锅屯等地发生时疫,死亡650人。1924年,全县(锦西县)各种疾病患者达10138人,死亡2323人。其中,患霍乱死亡128人,患天花死亡293人。1941年爆发霍乱,死亡500多人。1946年6月,霍乱流行死亡数千人。
新中国成立后,锦西县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除害灭病,宣讲卫生。通过接种疫苗,定期筛查,开展防虫灭蚊,免费发放药品等方式全面开展防疫活动。并组织医疗人员深入村屯检查,如1965年9月就组织15个医疗单位、158名医护人员到各村社积极检测、治疗。并且充实基层卫生人员,1970年1月下派到村社的医务人员96名。经过多年努力,疫病治理上取得重大成就,天花、疟疾等传染病基本绝迹,其他疾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全县人民健康水平逐渐提高。

——摘编自《锦西县志·第十六编卫生体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奉铁路的修建对葫芦岛地区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锦西地区防治疫病措施的特点 并阐释其意义。(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