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上海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4 浏览数:184

一、材料阅读

1.

基层治理之础(24分)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1)阅读下列 中国古代赋税、户籍制度沿革表 。将字母所示信息,填入表格中编号所处位置。(每空2分,20分)
        A.摊丁入亩 B.租庸调制 C.诸色户计 D.黄册制度
        E.一条鞭法 F.两税法
        G.少数民族建立统一政权 H.中央集权、商品经济发展
        I.局部统一、赋税标准变化 J.北方战乱、江南开发
(2)根据表格,结合所学,概括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4分)

2.

体育运动中的历史审视(20分)
历史无处不在,审视体育运动自身的发展,可以感悟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
某体育学院为增进学生对于体育的了解,开设了体育历史文化选修课,探索各个体育运动项目历史中的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课程一:《竞技体育的源头》
早在古希腊时期,运动比赛中的成功就可以为运动员商业或政治生涯铺平道路。罗马作家卢锡安写道: 奥林匹亚的大型祭祀庆典即将举行。希罗多德认识到这正是他在寻找的机遇,因此他前往奥林匹亚,在那里宙斯神庙的后殿诵读自己的作品……”
(1)希罗多德在奥利匹亚最有可能诵读自己的作品是(2分)
        A.《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B.《吉尔伽美什》
        C.《历史》 D.《伊戈尔远征记》
随着希腊并入罗马帝国的版图,罗马皇帝们试图把希腊的竞技比赛也拿过来。左图是古罗马时期艺术家雕刻的大理石复制品,原作为希腊艺术家米隆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创作的青铜雕塑《掷铁饼者》。
(2)左图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直接证明(2分)
        A.古罗马人的雕刻技艺 B.铁饼运动的起源
        C.古希腊人的宗教观念 D.古罗马人的体质

课程二:《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

左图为1789年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创作的《网球场宣言》。该网球场位于近代最著名的体育馆集中地凡尔赛,也是人们喜欢聚会的地方。历史上,三级会议中第三等级代表曾在此宣誓,这一事件促成了 的爆发。
(3)补充课程 所缺内容: (2分)
工业革命以前,英国普通民众在乡村或城镇开阔街头上演足球、板球、斗狗等冲撞激烈的运动,这些传统体育比赛充满混乱与无序,被称为 残暴的娱乐 。上层阶级则因其财富和权力关系,租借场地,用来进行网球、赛马、钓鱼等活动。
1863年12家俱乐部在伦敦成立了英国足球协会,制定了统一的规则来规范足球运动。1888年足球联盟成立,确立了职业足球比赛的合法地位。截止到19世纪末,随着英国经济扩张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多数中等以上城市都建设了各种体育场馆。19世纪,随着铁路的修建,人们的出行、物资的大规模流动更加方便,广大工人对体育运动的参与也打破了英国中上层社会的垄断。
(4)根据材料,概括英国体育运动发生的转变。(4分)这些转变与哪些因素有关?(4分)

课程三:《奥运会与现代体育运动》

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只有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参加,其中希腊运动员230人,并且亚非拉古老文明的运动项目普遍排除在外。迄今为止的奥运比赛项目主要是西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但也在坚持不断吸收不同文化来源的运动,如美国的篮球、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等。
1972年在德国举办奥运会期间,巴勒斯坦武装分子袭击奥运村,造成11名以色列运动员死亡,史称 慕尼黑惨案 。1980年,为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发起抵制莫斯科奥运会。1984年,为报复美国,苏联发起抵制了洛杉矶奥运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极限运动、趣运动以及焦点问题 电子竞技是不是体育 的讨论。这些新潮运动的特征是风格化、速度化、技艺化,追求新极限和冒险以及综合体验,最重要的是这些新潮运动能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摘自【德】沃尔夫冈·贝林格《运动通史》

(5)综合上述内容,从影响体育运动因素的视角,谈谈你对 审视体育运动的发展,可以感悟人类历史发展 的理解。(6分)

3.

上海租界与社会变迁(28分)
上海租界是旧中国租界的 大者,其规模、形式都最具典型意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某校史学社分小组开展了 上海租界与社会变迁 的主题学习。

小组1:探究上海租界的起源

材料一
……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1842年《南京条约》

材料二
允准英人携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赁……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1843年《虎门条约》

(1)材料一、二都与近代中国的哪一场战争相关(单选,2分)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列强通过这场战争获得的特权有(三选,3分)
        A.资本输出 B.内河航运权 C.领事裁判权
        D.传教权 E.协定关税 F.外国公使驻京

小组2:梳理近代上海大事年表

(3)将下列选项填入 上海近代大事年表 编号所处空格中。(填选字母,8分)
        A.青年杂志 B.洋务 C.义和团 D.维新
        E.太平天国 F.民报 G.新文化 H.五四

时间

大事

1843

上海正式开埠

1853

响应①运动的小刀会起义爆发

1854

租界的市政机关——工部局正式产生

19世纪50年代以后

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

19世纪60—70年代

为了自强、求富, 派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

19世纪80年代

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公司,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如阜丰面粉厂

1882

上海电光公司创办,电灯开始逐步取代煤气灯成为上海城市照明的主力

20世纪初

汽车在输入上海,有轨电车也在租界出现

1915

陈独秀在上海租界创办:《 刊物

191965

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响应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21

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租界召开

小组3:寻找孙中山眼中的上海租界

材料三
凡市政之最要者,铁路之改良,街衢之清洁是也。试游上海之公共租界,其道路之宽广为何如,其街衢之清洁为何如,宁波何尝不可仿此而行?

——孙中山1916年在浙江宁波演说,《孙中山全集》第3卷

材料四
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租界之内,大多数做生意的是中国人,纳税的是中国人,劳动的也是中国人,试问中国有没有人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能够有大发言权呢?中国人能不能够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议订法律来管理上海呢?我们在上海是主人,他们由外国来的都是客人,他们居然反客为主,在中国的领土之中组织一个政府来加乎我们之上,我们人民不敢过问,政府不能管理……所以中国现在不只是全殖民地,比全殖民地的地位还要低一级。我就这个情形,创立一种新名词叫中国是 次殖民地

——1924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日本神户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9卷

(注:此次演说群体主要为日本神户当地的民众)

(4)概括材料三、四孙中山眼中的上海租界。(4分)从史料来源和史料内容的角度,推测孙中山两次演讲的意图。(4分)
(5)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如何认识上海租界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7分)

4.

国家建设道路(28分)
20世纪以来,不同制度的国家以不同形式探索本国建设道路,其利弊得失令人深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应当说我们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 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 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

——摘自《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1)根据材料一,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 功劳 在于(双选,2分)
        A.缓解了城市的饥荒 B.推翻俄国农奴制度
        C.推动十月革命爆发 D.保障国内战争胜利
材料二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 新经济政策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摘自《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2)根据材料二,列宁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误的根源是(单选,2分)
        A.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 B.忽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
        C.抛弃苏共的领导地位 D.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说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4分)
材料三
感谢上帝,这些困难只是物质方面的……联邦、州、各地政府立即行动回应要求降价的呼声……将现在常常是分散不经济、不平等的救济活动统一起来……对所有公共交通运输,通讯及其他涉及公众生活的设施作全国性的计划及监督有助于任务的完成。

——摘自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演说

(4)结合材料及所学,归纳材料三与材料一在实施背景和具体措施上有哪些相似之处?(4分)
材料四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5)综合各项材料,联系所学,说说你对 国家建设道路 的认识。(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