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山东省淄博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5+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1010

一、单选题

1.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湖北和辽宁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6000多年前各具特色的 文物,华夏、苗蛮和东夷部族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这些考古发现和传说反映出(  )

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C.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D.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2.

《史记》 记载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汉书》 也描述关中一带出现过 稼穡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 。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官营手工业走向没落C.对外贸易臻于繁盛D.以商致富的社会现象

3.

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写了《登科后》,诗中写道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以下列选项中,与诗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一致的是(  )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4.

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宣布 今兵权归朝廷,朕要易将帅,承命奉行,与差(派遣)文臣无异也 。这一举措(  )

A.提升了宋朝军队战斗力B.意在防范武将专权C.导致官僚队伍急剧膨胀D.减轻了财政的负担

5.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开始实行 金牌信符制 ,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推动了民族间经济交流B.传播了中原农耕技术C.解决了明朝的边患问题D.正式确立了朝贡体制

6.

下表为康熙年年间苏州织造李煦奏折内容摘录。由此可知,奏折制度(  )

表1

上奏内容

上奏时间

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

康熙三十二年七月

贺亲征噶尔丹获胜折

康熙三十五年七月

闻太仓有人起事折

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

巡盐张应召居官情形折

康熙六十年八月

A.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B.赋予了中央机构决策权C.滋生了因循守旧风气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控制

7.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这些地理著作(  )

A.体现了 师夷长技以求富 B.标志着近代国家意识的确立C.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D.有利于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

8.

图1是某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由此可知,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9.

曾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评价近代某场运动时说道, 今天的这段插曲不是没有意义的,那是一个要发生变革的世纪的序曲,是远东未来历史的主调,公元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 这场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五四运动

10.

1923 年召开的中共三大报告中指出, 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 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 。基于当时革命需要,中国共产党(  )

A.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B.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1.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要弘物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下列历史记忆中属于 延安记忆 的是(  )

A.秋收起义的爆发B.《论诗久战》的撰写C.渡江战役的胜利D.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12.

1946 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对农民获得土地的方式作出了较为宽松的规定,提出采取没收、购买、让与等方式,由地主与农民书写土地契约, 使农民站在合法和有理地位 这一指示反映出(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B.中共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C.抗日战争促使了土地政策调整D.农村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13.

图2是1952年出版的宣传画《扑灭战火,拯救和平》。 这一宣传画反映的事件(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B.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C.使中华民族赢得了独立D.维护了一五计划的建设成果

14.

图3为1949—2008年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1949年、1972 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图3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三线建设的巨大成就

15.

1982年宪法将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放到了 国家机构 前面:首次把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了宪法,承认国营、集体和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或缺。这些变化(  )

A.推动了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B.确立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C.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D.适应了新时期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 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

——摘编自张岂之 《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 人事问题 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5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巳经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市民阶层人士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摘编自王言锋 《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

材料三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 凡此,导致明代失去 社会变迁 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 《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 后继无力 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主要事件

1912

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荣氏兄弟创办福新面粉公司

1913

南方七省宣布独立,二次革命爆发

1914

北京政府内务部颁布《劝诚剪发规程六条》、袁世凯祀孔祭天

1915

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916

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民国纪念日修正案》

1917

张勋复辟、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

1918

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欢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1919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1920

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爆发直皖战争

1921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2

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爆发直奉战争

1924

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6

国共两党合作北伐,号召打倒列强,除军阀

1928

皇姑屯事件、张学良东北易帜

材料二
国内史学界把自1912年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期间这16年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来说,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是 沉沦 ,但是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 上升 因素。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14 分)

四、材料阅读

19.

票证折射 时代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建国以来出现的部分票证

材料二
那个年代(建国初期)是全国人民都勒紧裤腰带的时期,当时每家每户每天都过着凭票购物的生活。那个时候要精打细算精心管理怎样使用一个月内的粮食。因为每人每月好像就是供应三两油,平时的饭菜很少吃到油香味,所以我们每次去买肉时都挑肥的。除了涉及到吃饭问题的粮票、油票等,服装和用品类的票证同样繁多,从布鞋票到火柴票等,应有尽有,一些贵重物品更是一票难求。

——据退休职工朱秋成2009年回忆

材料三
1978年以后,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城市居民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家家户户的粮票基本都有所盈余,政府部门开始研究是否应该取消粮票。从1993年4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伴随城镇居民生活近40年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1994 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

——摘编自文刃《粮票制度的诞生与取消》

(1)从史料类型角度分别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4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票证所折射出的 时代变迁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