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教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7 浏览数:170

一、单选题

1.

管仲主张 受禄不过其功 ,申不害主张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乐毅主张 察能而授官 ,吴起改革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军功爵禄与选官制度合一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増强C.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D.变法改革阻碍社会发展

2.

汉平帝时,黄河、汴渠决口,冲坏河堤,朝廷随即征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水渠建成后,汉平帝亲自巡视并下诏,令沿河郡国设立管理维护河堤的官员。研究表明,自王景治理黄河后的800年中,黄河没有出现大的决溢和改道。黄河治理表明东汉时期(  )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B.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C.防汛安全体系完善D.重视水利工程的综合利用

3.

宋代政府每年预先确定茶税所缴税额,然后均摊给各地茶农,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作为国家重要财政收入来源的专卖领域中也吸纳商人参与,实行间接专卖。由此可知,宋代(  )

A.城乡商贸交流频繁B.商人逐渐主导市场C.抑商政策日趋解体D.政府调整商业政策

4.

王阳明主张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 。这些主张(  )

A.成为明清官方哲学B.反映理学走向僵化C.隐含平等叛逆色彩D.否定传统道德标准

5.

同治七年(1868年),山东蓬莱县生员卢鸣韶拟联合传教士开采本县城南王沟山之煤矿,阖县绅士便以该山地处 龙脉 阖县数十万生灵风水攸关 断不可挖伤龙脉,破坏风水 为由,请求县官出示禁阻,并勒碑以示。据此反映出(  )

A.传统观念束缚近代民族工业发展B.抵制列强伊略己成为社会共识C.地方绅士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D.社会进步需要思想解放为先导

6.

1912年3月27日,北京《民视报》发表时评 电报与共和 ,称 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说者谓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 。并举例 谋独立以电报,举都督以电报,以至停战以电报,议和又以电报。主张君主以电报,主张共和又以电报 。这一时评(  )

A.折射出武昌起义后复杂的政治形势B.有利于促进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C.揭示出清政府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D.强调了近代通讯对革命的决定意义

7.

中国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蕴含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927年10月,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毛泽东颁布了教育军队、干部、党员的三条纪律,1929年后,又补充了 八项注意 ,至此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初步形成。它的初步形成(  )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顺应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C.奠定了思想建军的基本原则D.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8.

1960年红旗渠工程正式启动。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历时近十年,结束了河南林县十年九早、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红旗渠的开凿反映了我国当时(  )

A.农村经济工作调整已取得成效B.倾指导思想得以纠正C.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建设热情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9.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编写《历史》的过程中,他特别注重对史料的批判分析与逻辑概括,并且说 我的职责是记叙人们向我叙说的事情,但相信一切并不是我的责任,这一原则可以适用于我的整个这部书 。希罗多德的修史理念(  )

A.否定了传统史学的价值B.推动了史料搜集的展开C.开始了古希腊史学研究D.体现了理性著史的精神

10.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官制度逐渐形成,它 纯粹的职业性……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 更换部长的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 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  )

A.推动政治与管理分离B.有利国家干预经济发展C.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D.完善三权分立制衡体制

11.

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他主张制定符合苏俄小农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政策,在粮食税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城乡间自由贸易和市场机制,把商品交换作为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主要杠杆。据此可知,列宁旨在(  )

A.密切城乡关系B.重建市场经济C.巩固苏俄政权D.维护小农经济

12.

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七国集团(G7)货物贸易总额及其全球比重单位:万亿美元

年份

贸易总额

占比

出口额

占比

进口额

占比

2000

6244

4764%

2940

4557%

3304

4064 %

2005

8799

4135%

4048

3855%

4751

4408%

2010

10892

3545%

5082

3321%

5810

3768%

2015

11349

3423%

5287

3206%

6062

3637%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数据库

A.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绝对收益下降B.新兴市场国家的迅速崛起C.经济全球化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利益D.区域集团化面临严重挑战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间题,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民国初期,国事衰败, 人满之患 的弊端日渐暴露。以《东方杂志》为代表,众多报刊积极刊登人口研究文章。这些文章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试图通过人口品质提高、优生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
下表为《东方杂志》涉及人口研究的文章统计表:

文章篇数 部分

涉及人口理论9篇,强调生育控制4篇,人口调查15

文章作者 部分

陈长潇、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人口 学者,竺可帧气象学家、彭家元 业学家、张荫麟历史学家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50 年代经济建设中 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 ,彼时 人多力量大 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 鼓励 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1957年马寅初著作《新人口论》深入剖析了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60年代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1978 年 实行计划生育 第一次被写进《宪法》,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1世纪后,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概括民国初期人口研究的主要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影响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7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 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回眸整个宋代,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士大夫阶层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乡约是 在野 士大夫实践政治理想的重要举措。面对民间社会的日益平民化和孤立、碎片化,熙宁九年(1076),吕大钧兄弟率先在关中创建《吕氏乡约》,建立起中国最早的成文的乡村自治制度。
《吕氏乡约》和王安石推行的 保甲法 隐隐对立。保甲法的根本理论出自《管子》的兵农合一主义。其直接目的是为 防盗 及节约军费开支,根本目的是想通过保甲制度使国家权力深入到基层的乡村社会,从而实现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但这与当时的主流思想极不吻合,不顾道德和教化,一味追求经济价值,遭到很多文人士大夫反对。《吕氏乡约》与其最大的不同是实行以礼教为依据的道德约束。吕氏兄弟认为邻里乡党犹如 身有手足,家有兄弟 ,主张 以礼化俗 患难相恤 ,尽力将礼贯穿到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较好的解决了王安石保甲法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 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摘编自翟秀娟《宋代乡约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吕氏乡约》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氏乡约》的特点及其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趁南联盟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对原南联盟的空中打击行动正式开始,科索沃战争爆发。在战争中,北约采取多种措施打压传媒设施,限制舆论报道,力图实现新闻封锁。同时,还将运输机专门设计和改装成 空中广播站 ,抢占南联盟电台频道,干扰其电台的广播;通过欧洲卫星通信组织,停止为转播塞尔维亚节目的电台和电视台提供卫星服务,封锁信息;利用技术优势,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开设主页和常设链接等方式,对南联盟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在线宣传,大量发布反南联盟政府的材料。
美国称,科索沃 有10万多人目前下落不明 ,英国《卫报》称塞族人 在科索沃杀害了数万名阿尔巴尼亚族居民 。西方主要报纸每天至少用两三个整版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首次发生在旧大陆的这场北约参与的战争,各报报道的重点并不是每天的战况而是从各个角度阐述这场版争的必要性。西方世界响起了一片 人权高于主权 人权无国界 人道主义干涉有理 的鼓噪。有人甚至把科索沃战争吹捧为一场外交 革命 这可能是第一场不以国际利益为名,而以道义和价值观为名所发动的战争 。科索沃战争因此被树立为 新干涉主义 的典范。

——摘编自方水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索沃战争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索沃战争中西方国家实施舆论战的政治目的。(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罗亦农,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1919年夏,离开家到上海 边工边读 ,通过《新青年》《劳动界》等进步杂志,阅读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介绍新思想的书籍,并认识了陈独秀等人。1921年由上海共产党组织选派到培养干部的政治学校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25年归国后,参与领导了省港大罢工等不同形式的工人罢工200多次。1926年10月至1927 年3月,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武装起义时,罗亦农与赵世炎、周恩来率领工人武装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上海的统治,成立了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这是大革命时中国工人运动的一大壮举。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 八七会议 上,罗亦农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主持制定了详细的 鄂南暴动计划 ,燃起了工农武装暴动的烈火。同年,又负责起草了《党务问题》的报告,并与瞿秋白一起拟写了《党纲草案》。1928年最终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时年26岁。

——摘编自李良明《中国工运英烈传——罗亦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亦农从事革命事业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亦农对革命事业的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