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长郡十八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通用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7 浏览数:655

一、单选题

1.

战国时期韩非子指出: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 韩非子此论(  )

A.反映出与道家学派的对立B.体现出新兴势力的价值追求C.标志着儒法斗争全面升级D.说明变革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2.

下图为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义熙改革的部分举措。这些措施(  )

*恢复汉代推举孝廉的制度,申明旧制,依旧策试

*重视官员的品行和能力,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唯才是举的原则选拔人才

*对将军和士兵们论功行赏,自元帅以下至于将

A.旨在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B.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位的上升C.造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D.结束了世家大族的权力垄断

3.

1283年,元朝开通海上漕运航道,发展迅速,至1309年,通过海运输入大都的粮食达到246万石。此后,海运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时有低潮出现,但整体上仍呈持续发展之势。延续至元末,岁运粮数一般持续维持在300万石以上。这(  )

A.反映出造船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B.有利于北方地区的社会稳定C.说明南北之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4.

清朝在少部分爵位世袭罔替的同时,创立了普通爵位降等承袭的规制。即逢子孙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例如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等。这一规制(  )

A.有利于强化君主的集权统治B.意在削弱满洲贵族的政治权力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艺术D.大大缓解了文武官员间的矛盾

5.

下表是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部分史料。据此可知,太平天国(  )

史料

来源

他们太平军占领了生丝的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分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农作情况要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

1862年英国《中国邮报》

从宁波到五河口应在上海附近——译注,老百姓都蓄长发,看来很满足而快乐。这一带农村都是一片繁荣景象,田里庄稼丰收在望

1863年宁波蒜德商行欧籍雇员《旅行日记》

太平天国占领区的经济,无论是商业或农业部门,租税负担一般都比旧政权时要轻。太平天国的商业税不像无处不施行的厘金税那样泛滥成灾,而且显得条文比较合理,施行中的弊端也少一些

《剑桥中国晚清史》

A.出口贸易繁荣B.经济秩序良好C.对外关系融洽D.生丝质优价廉

6.

1911年11月9日,湖北军政府会议审订后颁布了由宋教仁起草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列有七章共六十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了政府、议会、司法的组成与职责,基本体现了 主权在民 的精神和 三权分立 的原则。这表明湖北军政府(  )

A.进行了民主共和建政的尝试B.保障了武昌起义的成功进行C.落实了三民主义的基本要求D.开启了引进西方政体的进程

7.

五四运动后的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犹如 隔着纱窗看晓雾 ,无法分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1919年到1923年,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社会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了三次论战,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人们的认识。据此可知,这三次论战(  )

A.结束了思想界的迷茫混乱B.促进了思想认识的统一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8.

1980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进入中国,引发争论。有人说,讲起可口可乐就想起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租界霓虹灯上耀眼的可口可乐广告,想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个别人甚至把可口可乐当作帝国主义的象征,对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后仍让它进入中国感到闷闷不乐。上述情境,给我们的启发是(  )

A.需要鼓励公平的市场竞争B.改革开放必须改变旧观念C.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保证D.勇敢大胆地利用资本主义

9.

有学者指出,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城邦,大多数人秉承人文主义理念, 把国家设想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经营,贫穷的公民群众能够借以谋得舒适生活 的结构,把城邦的财政盈余投放到以戏剧为主的娱乐活动,而不肯用于军事目的,这导致雅典人最终无法赢得与马其顿的战争。该学者意在揭示雅典(  )

A.人文主义的局限性B.公民活动的随意性C.政府机构的软弱性D.强敌环伺的危险性

10.

1541年,加尔文颁布了《教会法令》与《限制奢侈法令》,限制人们使用和佩戴奢侈品,并禁止偶像崇拜和圣物崇拜,这一政策直接让瑞士的首饰行业一蹶不振。而与此同时,新建的新教教堂却需要钟表来报时,钟表业迅速发展。这反映了宗教改革(  )

A.违背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B.影响了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C.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D.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伸

11.

有学者指出,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虽然只是虚君,但超越党派政治代表国家权威,使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可以落到实处。执政的首相只有权力,没有权威,国家一旦发生政治危机,也只是权力危机,国家的权威不会动摇。该观点意在强调英国政治体制(  )

A.限制了国王权力B.体现了民众意愿C.维护了国家稳定D.避免了公权失控

12.

美苏争霸后期,美国将竞争核心从造核弹转移到发展高新科技方面。美国从开始研制火箭,到设计、发射人造卫星,虽然每一步都稍慢于苏联,但最终在 载人登月 上,美国弯道超车,从此将苏联甩在身后这表明(  )

A.美苏争夺的重点转向太空领域B.冷战客观上促进美苏科技进步C.美苏国家安全受到威胁D.两强相争影响国际格局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 下县的皇权 。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民国时期县下设区进行管理,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团)、城镇的自治会(社),使多数人参与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和冲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在基层治理上继承了传统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的 双轨政治 ,并创造出群众路线,形成全新的现代治理经验。群众路线既是全新的治理理念与方法,又是对治理传统的继承,既是群众工作方法,又要在行政体系内实践,是基层治理全过程民主的具体体现。通过发动群众,新中国实现了比传统社会更高的动员组织程度,依靠农村自身资源完成了现代农村建设,如沿用至今的完善的水利体系、简易公路交通系统等,并推进一系列乡村公益事业,如扫盲运动、学校教育、卫生运动等。

——摘编自吕德文《中西基层治理有何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民国时期基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是美国电影中英雄形象的嬗变。

时间

代表形象

特征

19世纪

西部牛仔

头戴宽檐帽,身穿牛仔裤,腰插双枪;他们富于正义感,枪法超群,骑术精湛,以除暴安良的侠举和独来独往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奠定着一种社会秩序与个人自由相并存的美国式神话

1939

超人

具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除恶惩奸,并拥有所有人梦寐以求的超能力。超人身上集聚了所有伟大战士的优点,充当着人类的超级警察和救世主

20世纪中期

战争英雄

宛如一面旗帜,激励、引领着人民谱写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赞歌

20世纪末以来

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英雄与凡人一样,有高尚的一面也有平凡的一面。其高尚的英雄品质令人肃然起敬,而平凡的一面乃至缺点和弱点又使人倍感亲切

——摘编自强云、许俊农《美国电影中反英雄形象的解构与重构》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文帝开始刑罚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把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景帝继位后,在文帝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五百。景帝又颁布《垂(音)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

——摘编自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相关措施。(8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对印度的精英群体而言,一战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印度的精英们希望由于印度人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 战后英国会让印度自治 。甘地当时就宣称: 为祖国和大英带国,故愿意效力。 国大党把支持英国战争同印度自治相提并论。当时的印度总督说,一战爆发后印度人已经 不为殖民政府添麻烦 。一战期间在欧洲参战的印 军上尉阿玛·辛格在日记中写道,参战对他来说不仅是责任,也是宣示其个人的荣誉和民族感。他认为,由于印度的参战,印度的地位在战后相应地会得到提高。尽管印度人为一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战争结束后,英国不仅没有让印度自治,反而变本加厉。在1919年3月通过 鲁拉特法案 ,对印度实行高压和残杀政策。一战后的印度人为此失望,以致他们不再同英国统治者合作,转而走向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国大党一战后成为英帝国的死敌,开始为印度独立而奋斗。甘地在一战后成为印度独立运动的领袖。他在一战结束后意识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是不可名状的 不道德,不公正和自高自大。它用一个谎言来代替另一个谎言,用暴力执政。如采人民对此宽容而不抗争,我们将永远不会进步

——摘编自徐国琦《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亚洲共有的历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时期印度精英阶层是如何看待战争的,并分析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政策,并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8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徐达(1332—1385),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元末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先后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1367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次年攻入大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 万里长城 。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他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的大都会、省会、府城县城等,均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摘编自陈梧桐《明朝第一开国功臣徐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达的主要功绩。(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达能够建功立业的原因。(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