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河北省承德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5+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290

一、单选题

1.

考古学家在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发现的12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随葬品中有象征军权的玉石钺,而从随葬的钺的数量、材质、体量可明显看出身份等级的差异。大中型墓葬中有大量陶器及较多玉器出土。经测定,其年代距今6000年至4000年左右。据此可知,岗上遗址属于(  )

A.新石器时代B.旧石器时代C.奴隶社会时期D.封建社会时期

2.

秦朝时,道路多为石板路或泥土路,在关隘之间运输货物的马车遵循同一个标准,来回都驶同一条道,经年累月,在路上压出了重重的痕迹。痕迹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对行驶的车轮有一定的固定作用,也会形成一条条轨道(如图1所示)这反映了秦朝(  )

图1

A.修筑驰道的必要性B.统一车轨的合理性C.大兴土木的破坏性D.中央集权的艰巨性

3.

表1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根源是(  )

表1

项目

成就

与西方比较

数学

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正负数加减法法则

最早

造纸术

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

东汉:(105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

最早

地震测量

东汉:(132张衡发明地动仪

1700

A.国家疆域实现统一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

4.

晋朝皇室司马氏自称: 其先出自帝高阳(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之孙)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 建立胡夏政权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称: 朕大禹之后……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 曾雄霸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称其祖先 盖有扈(夏初重要部落,其首领与国王同姓)之苗裔 。这一现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统治者照搬夏商政治制度B.各政权间文化交流频繁C.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强化D.英雄崇拜成为社会共识

5.

汉朝到唐朝前期的农民,基本上是户(丁)税重、田租轻的,而780年实行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调整(  )

A.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和下限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需依托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分配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6.

有学者指出,在宋朝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之时,应科举制度发展而兴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这一社会统治集团是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现象。新兴士大夫官僚阶层的佼佼者往往学富五车……该学者认为宋朝科举制度(  )

A.消灭了门阀士族B.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C.完善了考试程序D.扩大了录取人数规模

7.

北宋时期,妇女离婚改嫁时有所见,尚没有被世人视为丢人现眼、有辱家门的羞耻之事,比如范仲淹的母亲就曾因为家贫而改嫁,范仲淹本人还主动将守寡的儿媳妇续嫁与学生王淘为妻,并在《田约》中同意资助其再嫁的费用。王安石的儿媳妇也是对 从二夫并不忌讳的 。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B.社会风气的相对开放C.传统伦理观念的强化D.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

8.

据估算,中国古代人口从西汉末至南宋绍熙年间才实现翻番,历经近1200年;从南宋的1亿人到17世纪中叶增加50%用了450年的时间;18世纪前期至19世纪前期人口则增加160%~170%。清朝中期这一人口发展趋势(  )

A.加剧了人地矛盾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推动了科技进步D.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9.

明清时期,市民的精神欲求不断膨胀,于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了时代文学的主体。这根源于(  )

A.文人地位的下降B.皇权专制的强化C.陆王心学的形成D.商品经济的发展

10.

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议定《天津条约》时,上到咸丰皇帝,下到地方官员,对于公使驻京的条款,都是既恐惧又害怕的。咸丰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一条。这说明(  )

A.关税在晚清地位不重要B.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C.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11.

表2所示是辛亥革命前的武装起义(部分)情况统计表。这些武装起义(  )

表2

时间

起义名称

地点

1906

萍浏醴起义

湘赣边界

1907

镇南关起义

广西

1908

河口起义

云南

1911

黄花岗起义

广州

A.遭到了列强的干涉B.均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C.推动了同盟会成立D.扩大了革命势力的影响

12.

图2所示是1915年《申报》刊登的 庆胜丹 牙粉 的广告(图片中文字为 国货大扩张送上尤加彩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危机推动思想解放B.列强侵略打击民族工业C.政治局势影响消费气象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13.

五四运动前,社会主义理论传入中国。而1920年至1922年间,国内翻译出版的4本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有3本是直接由西文翻译的,1本是以日文本为主、参照英文本翻译的。从1919年到1923年年底,国内报刊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300余篇文章中,有40余篇译自俄文,这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传播途径得到拓展B.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得到了丰富C.走苏俄式革命道路被普遍接受D.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14.

自1934年后,德国对华武器出口大大增加。根据德国官方的统计数字,1935年德国交付给国民政府的武器和弹药价值6458万马克,而1937年则达到8279万马克。这有利于国民政府(  )

A.在正面战场发起战略反攻B.增强抵抗日本侵略的底气C.实现与共产党的第二次合作D.增进与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

15.

1942年3月,苏皖边区政府颁布了《淮北苏皖地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其中规定贪污数额在500元以上者判处死刑或5年以上的有期徒刑,贪污数额在500元以下者根据数额多少分别判处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这一条例意在(  )

A.改变干部管理方式B.实现工作重心转移C.壮大红军社会基础D.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的相权可谓是由集体领导的,在这一集体领导体制下,至少有皇帝、中央政府和朝廷监督的代表三方共同构成一个集体权力机构……且这种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三

图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3、图4所示是哪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并说明这些政治制度本质上的区别。(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政府组织的特点,并分析这一设计的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5所示政府构架出现的直接原因。(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金朝统治者把商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总体框架中,商业的规模、速度、水平超过辽代。金朝形成了金源内地(上京及附近地区)、燕云、中原三大经济区。中原地区和燕云地区的商业发展较快,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快速增加,催生了不少商业机会,百货陈积、万商云集是东京商业的真实写照。而金源内地的商业发展则明显滞后。金朝对外贸易对象以其周边政权为主,品种有限,基本都属于陆路贸易。辖区内的商业结构并不完善,布帛、粮食未能成为主导商品。市场空间分布严重失衡,上京路、北京路、咸平路等多数经济落后地区,对商品的需求有限。金代商业中一些成功的做法为元代所沿袭或借鉴。

——摘编自王德明《论金代商业经济的若干特征》

材料二
元朝实现国家统一后,商人们在相对稳定的政局下,依托便利的水路交通设施,将南粮北运以及盐铁等主要物资调往全国各地;同时又从异域调来稀有物品以满足皇室和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海外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商业税收也在国家财政税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经济的活跃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大都、临安、太原等多个商业中心。运河沿线也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商业城镇,其中有淮安、松江、太仓等。

——摘编自刘政《元代商业繁荣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商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商业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克林德碑 牌坊(如图6所示)横跨在繁华的东单北大街上,它于1901年6月25日开工,1903年1月8日竣工,采用汉白玉蓝琉璃瓦庑殿顶式,形制是四柱三间七楼,碑文用了拉丁文、德文、汉文三种文字,表达了清朝皇帝对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的惋惜。

图6

材料二
1900年6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时,途经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这就是 克林德事件 。1901年,醇亲王载沣作为专使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就克林德被杀一事赴德国谢罪致歉。之后,清政府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牌坊,即 克林德碑 。1918年一战结束后,北京人将其改名为 公理战胜碑 ,并将其由东单迁移至中央公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颜仪民《克林德碑——公理战胜碑——保卫和平牌坊》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 克林德碑 建立和改名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 克林德碑 更名为 公理战胜碑 的认识。(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无论革命、建设和改革,遇到的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以往没有遇到过,在书本和别国经验中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靠中国人自己,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迈开步子,大胆探索,从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正确路子来。

表3

时间

事件

内容

1921

中共一大

旗帜鲜明地用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

1922

中共二大

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1923

中共三大

大会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19241927

国民大革命

中国旧势力盘根错节,反动政治经验丰富,我党理论准备、政治经验、国情了解都不足

19271928

南昌起义、

广州起义

盲目组织工农暴动,急于夺取重要城市以求打开大的局面

1935

遵义会议

结束了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摘编自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 近代革命道路的探索 为主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