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湖南省多校联考高二第二学期3月测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133

一、单选题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据此可知,当时(  )

A.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B.新社会阶层正在崛起C.宗法制已经被彻底破坏D.土地兼并的现象严重

2.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秦朝推行郡县制B.西汉设刺史制度C.明清改土归流D.清朝设立军机处

3.

战争最终清除了联邦只是一个各州的联盟,而其成员可以随意退出的观念。如今成功地取代它的是另一种观念,即美国不是由各成员州组成的,而是一个由不可改变地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民族国家。这场战争(  )

A.是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B.粉碎了国外的政治势力C.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D.使黑人得到真正的解放

4.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该和约(  )

A.是为应对英法百年战争而签订的和约B.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
C.摒弃了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工具的陈规D.明确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的核心思想

5.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上记有《金布律》: 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 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 这说明(  )

A.《金布律》客观反映了现实B.秦朝尚未实现货币统一C.秦朝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并行D.秦朝的市场管理较为完善

6.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关税税率统计表,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

类别

税率(%)

主要商品

必需品

免税

农作物种子、书籍、科学仪器等

5

农药、飞机、机车等

7.5

原油、发电机等

需用品

25

小麦、缝纫机、马口铁等

35

燃料、麻、木材等

非必需品

50

豆类、咖啡、收音机

70

糖、蚕茧、风灯等

100

茶、饮料、海产品等

150

燕窝、巧克力、衣饰等

——摘编自杨圣明《中国关税制度改革》

A.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建立贸易壁垒保护市场C.关税制度发展较为完善D.国际政治局势有所缓和

7.

传统中国的国家权力与社会治理体系中,尽管其较为健全和正规的系统设置实际上只达到县一级。但是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并非处于 权力真空 的状态,实际上在县衙以下依然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的权力控制体系。这一现象的成因可能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

A.科举制度的推行B.脆弱的小农经济C.君主专制的加强D.权力体系的缺陷

8.

在700年至1100年这段时间里,伊斯兰教的早期扩张推动着植物和粮食作物品种传播到了东半球的大部分地区,这些移植的品种在它们所到之处生根发芽,促进了当地人口和经济增长。 由此可知(  )

A.哥伦布交换早在8世纪就已经开始B.古代物种交流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C.东半球历史进步得益于伊斯兰教扩张D.古代文明交流以植物和粮食作为载体

9.

《吕氏春秋》指出: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如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其中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据此可知(  )

A.小农经济在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B.劳作方式的改变推动社会习俗变革C.铁犁牛耕成为农业主要的耕作工具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在西方世界,商业革命为此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乃至资产阶级革命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东方世界,我们只看到了商业和城市规模的表象性促进,而文明内向的性格仿佛岿然不动。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源是(  )

A.经济形态的阻碍B.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C.程朱理学的束缚D.大陆文明体系的缺陷

11.

17世纪荷兰画家笔下呈现出一系列类似题材:画家维米尔描绘妻子秤钱币、地理学家埋首绘制地图;画家布赫笔下则是一位戴帽子的军官与妇人在玩牌,黑人男孩手持青花瓷壶在旁斟茶。男人帽子由产自北美五大湖区的海狸皮制成,青花瓷茶壶可能来自中国。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全球化的世界曙光已露端倪B.地理知识对全球联系的重要意义C.人们对于财富向往的思想观念D.近代商业贸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2.

2012年1月中旬,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外宣布:大陆地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一些行业的 用工荒 越来越突出。习惯了城市生活的 90后 农民工出现了 宁愿在城市奋斗,不愿在农村享受 的特征。英国 田园城市 运动创始人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主张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使居民返回乡村。这一方案对于我国现行城市化的借鉴意义是(  )

A.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B.关注城市化质量C.改变农民工的观念D.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13.

某一时期,巴西最繁忙的火车站圣保罗车站配有三个时刻表,分别对应三条不同铁路线上的火车。同时期的美国匹兹堡火车站甚至有六个不同时刻的时钟。这反映出当时(  )

A.人们时间观念得以强化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制约C.先进计时技术亟需推广D.人员和物资流动被阻断

14.

1976年12月日本首相福田赳夫上台,适应新情况,提出 全方位外交 ,即 多边均衡外交 。其中心思想是,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同任何国家都处于同等地位。它表明当时日本(  )

A.致力打造国际新秩序B.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C.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D.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15.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主张(  )

A.和而不同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君臣平等

16.

公元前5到公元前4世纪的罗马经历了贵族和平民争权夺利的阶段。和贵族一样,平民也参加公民大会,在战时要服兵役。经过长期的斗争,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罗马公民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全部权利。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  )

A.消除了贵族阶层的特权B.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使平民获得了相同权利D.一定程度维护了平民利益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日益明朗的 国界 意识、对土地性质的重新认识以及新君主们对世俗利益的强调,促使诸多学者不再偏执于世界国家的理想建构,而开始在 万民法 之外寻求一种适用于国家关系的 国际法 ,通过建构相关规则制度,协调新兴国家间的权力分配。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特别是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学者的构筑下,近代国际法应运而生已是理所当然的了……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摘编自何佳馨、李明倩《法律文明史》、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到二战之后,国际法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一批国际法新分支陆续形成……国际法体系 从主权优先到人权优先 从同意导向到强制导向 以及 从整体性到分散性 的转变日趋明显……中国与战后国际法体系的互动始终是双向的,在国际法体系对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中国也以自身的能力和方式塑造着国际法体系。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来国际法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的新变化,谈谈中国是如何塑造国际法体系的。(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在研究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有关 工业革命说 突变论 渐进论 等不同见解。以下就是两种观点作出的资料整理。 (12分)

概念

释义

突变论

汤因比认为,英国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性的剧烈的大变动,一次普遍的工业化

查尔斯·比尔德在《工业革命》中提出:“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实际上是中

世纪的英国,安静、原始、未受商业贸易吼叫所纷扰。突然地,几乎是晴天

霹雳,到来了工业革命的暴风雨和紧张的气氛。

渐进论

克拉潘在《现代英国经济史》中提出:“1830年以前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已经度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我们发现工业革命进行了两个世纪,之前还准备了两个世纪……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又至少为之孕育了150年的革命……”

艾什顿在《工业革命》中也提出,把一系列变化说成革命是有争议的。革命意味着一种突然的变化,但这并不是经济过程的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任一观点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赋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朝代

制度

特点

田赋、人头税、徭役

泰半之赋

编户制度

舍地而税人

魏晋

租调制

与均田制配合

唐朝

初期

租庸调制

纳庸代役

晚期

两税法

财产税为主;量出为入;简化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募役法

官府募人代役

一条鞭法

简化名目;用银两收税

摊丁入亩

废除人头税

材料二
营改增一般指营业税改增值税。营业税和增值税,是我国两大主体税种。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可以促使社会形成更好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企业降低税负。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发做出的重要决策。目的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赋税,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科技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和消费升级、培育新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值税采取即征即退的形式,即对按税法规定缴纳的税款,由税务机关在征税后部分或全部退还纳税人的一种税收优惠,其实质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免税和减税。营改增在全国的推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自2016年5月1日起,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这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税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摘编自百度词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演变趋势,并分析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营改增赋税制度改革的进步性,并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启示。(6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晚清新政中最富有积极意义而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当推教育改革。1902年清政府废除了八股,但科举尚存。在社会舆论氛围的推动下,清政府颁布了一道上谕,废止了科举: 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举考试亦即停止。 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新政时期办学成绩斐然,从恢复、扩建京师大学堂开始,各省先后创办了高等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以及各种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少见的兴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到了1909年,各类新式学堂达59117所,学生数逾160万。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出现了第一次 留学热 。赴国外,尤其是赴日本留学几成一种风气。据统计,到1905年底,留日学生数大约有8000到10000人。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中教育改革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教育改革的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