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高考真题 适用省份:上海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4 浏览数:1381

一、材料阅读

1.

书籍的力量(22分)
书籍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某校 青史社 开展关于 书籍的力量 的历史主题学习,设计活动如下:
(1)活动一:寻找人类文明早期书籍。将下列书籍与地图所示文明区域相匹配。(填涂字母,6分)
(2)活动二:了解印刷书的诞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镌刻者于木板上刻字,刻成之后,每板皆依次编号,印就则付以书。
②用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欲印则密布字印作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③(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
④泰西谷登堡以铅活字版印书,其法以机压之,一压即成。
①按技术发明或改进的时间先后,将上述材料排序,正确的是(单选,2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②记载材料②这一技术的文献是(单选,2分)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徐霞客游记》 D.《农政全书》
(3)活动三:感悟 书籍的力量 。根据下列图文信息,完成表格。(填涂字母,12分)

2.

从民族独立到新兴国家的发展(25分)
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新兴国家的发展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1)根据提示,将时间轴补充完整。(6分)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但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状态。阅读下表, 归纳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征。(9分)

亚洲

/

内容

中国

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北伐战争,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印度尼西亚

共产党领导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民族党实行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

印度

甘地和国大党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伊拉克

民族独立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3)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有(三选,6分)
        A.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殖民主义在拉丁美洲的统治,唤醒了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意识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殖民主义势力,促进了亚非拉人民的觉醒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传播的民族自决原则,成为亚非拉人民反抗殖民主义的武器
        D.十月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
        E.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殖民体系瓦解,战后亚非拉涌现出大批新兴国家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现代化之路曲折坎坷。以下材料指出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诸多问题,与之匹配的选项有(双选,4分)
        A.新旧殖民主义的影响 B.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C.人口膨胀和环境恶化 D.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3.

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26分)
在历史学习中,小明了解到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 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他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初步还原史家得出这一结论的研究路径。
步骤1
研究该问题的起点,首先要确认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曾长期稳定在北方黄河流域。为此,小明基于以下材料,对历史上南北经济权重进行了比较分析:
材料一
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1)上述材料中可探究的经济因素有哪些?(6分)
步骤2
接下来小证明,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南北经济权重发生了结构性变动,并在宋元时期完成南移。小明搜集了如下材料,以呈现这一变动的过程。
材料二
自至德(756~758年)后,中原多故,襄邓(今湖北、河南交界地带)百姓,两京衣冠(长安、洛阳人士),尽授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
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宋仁宗)时,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

——宋人笔记《曲洧旧闻》

材料四
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 890 307石,北方5 224 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国比重尤高,各约占37%和10%。

——整理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

材料五
(2)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至五提供了哪些探究经济发展的新视角?(4分)
(3)根据步骤二所列材料,小明认同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 这一结论,说明其理由。(10分)
步骤3
通过学习,小明对史家的研究路径有了一定的了解。
(4)在研究方法上,小明会如何总结从步骤一到步骤二的变化?(6分)

4.

追求富强之路(27分)
富强 是通贯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挂念, 也是先进的中国人矢志追寻的伟大理想。
材料一
溯自庚申之衅,创巨痛深,当时姑息羁縻,在我可亟图振作。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

——总理衙门奏折(1874年)

材料二
天下之势已日趋于混同矣,吾欲富强,西洋富强之政有在也,何不踵而用之。

——严复《原强》(1895年)

材料三
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下社会大梦初觉,稍有智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继今以往,国人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者,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悟》(1916年)

材料四
中国急需把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行民主的改革,克服目前的危机,动员和统一全中国的抗日力量,有力地和同盟国配合作战,打败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 自强 思潮兴起的背景有(双选,4分)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追寻富强的途径。(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陈独秀为何断言 伦理的觉悟 吾人之最后的觉悟 ?(4分)
(4)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追寻富强之路?(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