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8 浏览数:378

一、单选题

1.

现在已经面世的甲骨卜辞,除了极少数是记事刻辞之外,绝大部分是对于祖先神灵的贞问。到了称为青铜时代的西周时期,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而少言神明。这一变化说明(  )

A.中国古代文化有多元性B.早期国家神权色彩浓厚C.宗法制下血缘受到重视D.人民力量推动历史前进

2.

陈胜和吴广是秦朝的屯长,刘邦是亭长,他们都领导了反抗秦朝的起义,并且得到了很多三老、豪杰与父老的支持,这反映了秦朝(  )

A.缺乏管理基层的制度B.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C.统治严苛失去基层支持D.楚地贵族残余力量强大

3.

唐代打马球风行一时,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便桥会盟图》,有一专门描绘唐和突厥进行马球比赛的场面。据文献记载,唐代的历朝皇帝都是马球运动的提倡者和参与者,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专门颁诏,下令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据此可知,唐代马球运动(  )

A.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D.有利于政权长治久安

4.

据《宋史·向敏中传》《续资治通鉴长编》等记载,五代至北宋初名臣薛居正的儿子薛惟吉死后,他的妻子柴氏拟携带巨额家财改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娶,最后柴氏嫁给了张齐贤。薛家的后人与柴氏闹得不可开交。这反映了当时(  )

A.理学思想束缚妇女幸福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婚姻观念C.择偶不再重视门第高低D.对百姓控制比前代更为松弛

5.

清朝前中期,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的范围内。这表明清朝(  )

A.国家疆域得到法理确定B.国家疆域超过既往朝代C.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陆海边疆危机愈演愈烈

6.

1840年8月,侵华英军代表义律找人翻译的《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中文版写道: 兹因官宪扰害本国住在中国之民人,及该官宪亵渎大英国家威仪,是以大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求讨皇帝昭雪伸冤。 求讨皇帝昭雪伸冤 一语违背了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原意 要求皇帝妥善处理并赔偿 。义律这样翻译的意图是(  )

A.维护清朝的国家尊严B.促使英国侵略利益更好实现C.希望中英关系正常化D.挑战巴麦尊侵华的主导地位

7.

图1描绘了近代中国某一战事的场景。图中有组织的中国民众俘虏了一些外国联军士兵,并把他们带到清朝官员面前邀功请赏。这反映了(  )

图1

A.三元里人民保卫家乡的意志B.清军打败英法联军进攻天津C.台湾人民重挫了日本占领军D.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倾向

8.

据统计,到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1200公里,占14%。这些铁路的修建(  )

A.利于打破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B.使中国完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C.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D.彻底改变了中国交通落后局面

9.

图2所示绘画中,作者融会贯通了中西传统绘画技法,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以白描、勾勒为造型的基本手段和主要特征,又体现了西方传统绘画以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光线的合乎自然为造型的主要特征,创作了气吞山河、无坚不摧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创作(  )

图2 徐悲鸿《愚公移山》(局部),1940年

A.体现了中西绘画技法开始融合B.揭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本质C.鼓舞了中国民众抗战胜利的信心D.有利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

1960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开放,它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1965年,军博鉴定出馆藏一级文物936件,其中红军馆229件,抗日战争馆206件,解放战争馆263件,抗美援朝馆159件,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馆62件,兵器馆17件。这表明当时中国政府(  )

A.注重中国历史上军事战争的经验教训B.重视国民革命文化的教育C.建立起与巩固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D.重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

11.

西亚腓尼基人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字母,共22个,为线性符号,只有辅音而无元音。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加上了元音,便形成希腊字母。公元前7世纪中期,希腊人就开始学习古埃及,采用大理石雕刻巨大的人像。上述材料说明(  )

A.古代希腊文明灿烂辉煌B.地理位置因素影响文明发展C.文明起源具有多元特征D.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12.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写道: 中世纪……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 这反映了中世纪时(  )

A.贵族失去法律特权B.基督教义成为 英美法系 的基础C.教会权力无人制约D.基督教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13.

16世纪中期后,巴西产出食糖、烟草和棉花的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1822年独立后,巴西长期是一个生产咖啡和橡胶的单一农业经济国家。20世纪30年代,巴西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上述材料反映了巴西长期(  )

A.重视民族工业发展B.积极开展国际合作C.持续优化经济结构D.深受殖民主义危害

14.

针对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埃塞俄比亚事件,国际联盟一开始决定对意大利实施财政和经济制裁,建议所有会员国禁止向意大利出售和输送武器,停止向意大利提供贷款,不许购买意大利商品,不得向意大利输出橡胶和锡等物资,但未将石油纳入制裁范围。意大利兼并埃塞俄比亚后,国联决定停止对意大利的制裁。国联制裁意大利(  )

A.是国际组织集体强制执行机制的尝试B.证明其具有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C.反映了美苏等国对法西斯侵略的纵容D.客观上阻止了世界大战迅速爆发

15.

在语言学领域,美国向苏联输出语言, 俄语语言英语化 是最为明显的趋势。在语言自由化大潮推动下的苏联人渐渐萌生出对美式风格的向往和对本国语言与文化的厌恶。曾经引以为骄傲的俄语失去了往日的神圣,开始了传统文化日渐失落的悲剧。这反映了(  )

A.文化分歧激化了美苏矛盾B.美苏舆论战十分激烈C.美国对苏联冷战形式多样D.英语比俄语更为流行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正是在葡萄牙东方贸易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澳门从16世纪80年代进入了黄金时代。澳门是葡萄牙—印度—中国—日本贸易航线的重要枢纽。在葡萄牙人入居澳门,并与中国建立正常贸易关系后,这条航线变得十分有利可图。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来安排在远东的贸易活动,每年五月至六月,他们乘坐由中国贸易舰队司令指挥的大帆船,顺着夏季的西南季风从果阿起航,装载着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等印度货物,以及原产美洲经里斯本运来的白银,在抵达澳门的一年里,把货物与白银换成中国的生丝、丝织品、黄金以及铅、水银、糖、麝香、茯苓、棉纱等商品,到第二年初夏,乘着季风继续东航,进入日本长崎,把生丝、丝织品、棉布等中国商品以高昂的价格迅速脱手,然后装上日本白银及少量其他货物,乘着同年秋天的季风返回澳门。他们在澳门用日本的白银大批购买中国的生丝、丝织品、瓷器、黄金及其他货物,到第三年秋天,才乘着季风返回印度。

——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材料二
抗战以后,政府在重庆相继设立了贸易调整委员会、资源委员会、海关总税务司等外贸经营管理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战时贸易统制政策,推行国营外贸制度,统筹易货贸易,垄断指定外销农产品和特种矿产品的购销,及时调整进口商品结构,鼓励和疏导大宗必需品进口……如果说云南、广西的海关是国统区外贸的前沿的话,那么重庆则是它的后方供给地,因为重庆不但有充足的物资,而且处于西南国际交通路线的起点……抗战时期重庆外贸总值是大大地减少了。战前的1936年重庆进出口总值9135.7万元,到1945年下降到3187.4万元。

——周勇主编《重庆抗战史:1931~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澳门在葡萄牙东方贸易航线中的地位,并分析 这条航线 的贸易产生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重庆对外贸易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14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随着海外商业殖民扩张活动而来的高工资经济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有能力承受昂贵的教育开销。对处在社会阶层顶端的上流阶层而言,出巨资聘请高级教员专门为自己(或子女)授课的现象已很常见,而且这一阶层的成员估计有很多最终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而对于其他阶层的成员而言,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在16~17世纪的英国,各类新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以满足民众求知的欲望。

——【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毛立坤译

材料二
甲午之役大败于日,朝野上(下)始憬然悔悟,……除旧习断不足以转危为安,于是京师创设大学堂,而各直省亦接踵而起若武备,若自强,若农务,皆独树一帜研究有用之学。

——《论江南高等学堂改名两江书院事》(《申报》1899年09月20日)

材料三
要根据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挥高等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拥有众多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的优势,使高等学校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为了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并且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比较集中的学校,将自然形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27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教育发生的变化。(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我国改革高等教育的背景。(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秦到民国初年的政区演变表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县、道

郡、王国

县、道、邑、侯国

魏晋南北朝

郡、王国

县、国

隋、唐前期

唐后期、五代

方镇

州、府

宋、金

府、州、军、监

布政使司

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民国初年

县、设治局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根据材料,提取两个秦至民国初年政区演变的信息,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信息准确,论证有力,表达清晰)(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