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在许多重要的政治场合和重要的官方文件中,特别注意避免对边疆少数民族使用带有刺激性的
“夷狄
”字样和称谓。乾隆时,还为此处分过一些大臣。清朝利用政权的力量,对传统的
“华夷论
”进行大规模的批判。当时,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近代领土、边界、主权观念。特别是乾隆皇帝本人,除通晓汉文和满文之外,还特别注意学习蒙语、藏语、维吾尔语。乾隆帝还下令,将这五种民族文字题刻在皇家许多重要建筑上。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改造热河避暑山庄正门——丽正门时,用汉、满、蒙、维、藏五种文字题写了门额,以显示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即
“以昭我国家一统同文之盛
”。
——摘编自张羽新《清代前期各民族统一观念的历史特征》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以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即
“五族共和
”。这一时期(1912~1928年)的中华民国国旗也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
“五族共和
”之意。
——摘编自杨梅《“中华民族”概念在民国教科书如何演变》
材料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各民族深受封建势力、国民党反动军阀、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的事实,中国共产党将民族政策主旨定位为
“领导各民族投身了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斗争
”,积极宣传
“民族平等
”,揭示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以唤起少数民族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意识,团结起来共同对敌。
——摘编自郑大发《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百年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前中期民族观念的历史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清代前期至近代中国民族观念的历史价值。(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