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辽宁省辽阳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0+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32 浏览数:215

一、单选题

1.

三星堆遗址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从其出土器物来看,铜牌饰、铜铃、陶 、牙璧形器等与中原夏文化的典型器物相同;早期的陶盉与二里头早期的陶 ,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点B.四川地区与中原往来频繁C.古蜀先民青铜铸造技术高超D.中原器物因实用而广泛传播

2.

有学者引用商鞅变法 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轻视教化 轻罪重罚 监禁庶民 等措施,来证明其个人悲剧不可避免。该学者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峻法少恩,激化社会矛盾B.废除井田,破坏传统体制C.重农抑商,违背经济规律D.严令分家,加重民众负担

3.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巡游,这也是他第一次北巡,当时燕地方士卢生献上一本书,上面写有 亡秦者胡也 的谶言。秦始皇最有可能以此为由(  )

A.定都咸阳B.南征百越C.北击匈奴D.控制西南夷

4.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元狩(汉武帝的年号之一)年间, 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乃徙贫民于关(函谷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馀(余)万口 。这一做法(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旨在缓解自然灾害压力C.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D.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5.

图1所示为某一学生的速记笔记(局部)。该笔记内容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图1

A.春秋战国B.五代十国C.三国两晋南北朝D.辽宋夏金元

6.

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就将自己的陵墓安排好了, 因山为陵,容棺而已 ,以防子孙将其厚葬造成浪费。他还指出: 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唐太宗此举(  )

A.表明唐初社会矛盾尖锐B.源于经济凋敝的现实C.旨在改善民众生活D.推动 贞观之治 的形成

7.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职责明确、组织完整,三省六部既分别有独立的官署,又有明确的统隶关系,这改变了长期存在的 三公 九卿 职权笼统、施政混乱的现象。这表明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

A.保障了吏治清明B.促进了官僚政治模式的形成C.规范了国家行政D.否定了三公九卿制的合理性

8.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表现出作者放浪形骸,死生虚诞的心境;柳公权的《金刚经碑》用笔在心,心正笔正;张旭仕宦不显,其作品恣性狂逸,不循规矩。据此可知,文学艺术(  )

A.水平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B.表现形式多样、题材迥异C.深刻反映时代特征、作者情感D.成就高低取决于作者风格

9.

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方田均税法,由方田和均税两部分组成,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主持丈量土地,依据方、庄帐籍,检验土地肥瘠,划分五等,依等规定税额。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诡名(虚立名户假报户籍)挟佃者,都予以合并改正。此项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

A.合理分配纳税负担B.完善国家经济体系C.提升国家治理能力D.严厉打击不法商人

10.

金朝末年,统治者有组织地将猛安谋克大举南迁,并把大量女真人从东北迁居到中原,同汉族百姓杂处, 计其户口,授以官田,使自播种 。这一举措(  )

A.加剧了民族矛盾B.促进了民族交融C.扩展了金朝疆域D.使金朝进入盛世

11.

1987年,广东省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南宋时期的古沉船。船上载有巨量外销瓷器、大量手工艺制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及众多金、银、铜货币。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说明,南宋时(  )

A.商税对财政贡献巨大B.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C.贵金属外流情况严重D.航海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12.

图2所示是创作于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的戏曲壁画《大行散乐中都秀在此作场》,该画现存于山西洪洞县明应王殿内,画面绘有演员和伴奏人员7男4女,共11人。该壁画可用于说明元杂剧(  )

图2

A.取材固定呆板B.深受宋词影响C.角色分工明确D.表演形式单一

13.

图3所示战役的胜利(  )

图3

A.维护了朝贡贸易安全B.打击了倭寇嚣张气焰C.扩大了国家领海范围D.驱逐了荷兰殖民势力

14.

明朝崇祯初年,徐光启奏请修改历法,传教士汤若望等被征召从事推算工作;历法修成后,汤若望还在京城为明廷监制西式火炮,传授火器制造技术,焦勖由此记录了三卷《火攻挈要》。这反映了,明末(  )

A.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尊重B.对西方殖民势力的警惕C.对传统科技成果的总结D.对西方技术知识的接纳

15.

有学者在评论明清时期的某部著作时说: 一百二十多幅图画既说明技术,又描写人物,详细地描绘了农业、手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等各行各业的情景。 这部著作最有可能是(  )

A.《梦溪笔谈》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

16.

表1所示是清政府统治阶层对《南京条约》部分条款的态度。由此可知,清政府统治阶层(  )

表1

条约内容

态 度

割香港岛

给英国

琦善:弹丸之地。

者英:荒岛、孤峙海中、贫穷。

道光帝:有伤国体,暂行赏借。

协议关税

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明白地载于条约,可省除争执新的税则……比旧日的自主关税略高 ……所以扬扬得意,以为是外交成功

领事

裁判权

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室碍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 …… 这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A.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B.深刻认识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C.传统的思想观念开始动摇D.近代国家主权及法律意识淡薄

17.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其主题是效法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资政新篇》虽然是经洪秀全批准颁发的,但在太平天国的广大官兵和群众中,并没有激起什么反响。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的需求未得到满足B.持续的战争环境的破坏C.纲领存在明显的空想性D.西方列强的干涉和阻挠

18.

一位美国学者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 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 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

A.促成了清政府主动推行新政B.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C.导致鸦片贸易取得合法地位D.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9.

1913年至1919年间,民间改编红楼新剧共13部,一些从未在红楼戏曲舞台上作为主人公出现的奶奶、丫鬟和其他普通女性形象因其作为剧情重心而被大规模编演,如《晴雯》《金钏儿投井记》《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红楼梦》的艺术水平无法超越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C.袁世凯放松了对民间文化控制D.妇女广泛参与社会生产活动

20.

1920年,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青年提出了 请钻进工厂去吧 的口号。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俞秀松改名换服,到铁厂做工;李启汉则选择在上海纺织工人最集中的沪西小沙渡创办一所工人半日学校。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途径多样化B.工人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心C.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流价值观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联系加强

21.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通令,规定 全国各机关所用物品如有国货可以适用而仍购用洋货者,一律以不经济支出论 。此外,政府还要求各省市建立国货陈列馆,举办展览会。由此可知,当时的国民政府(  )

A.重视民族产业的振兴B.充当列强侵略的帮凶C.纵容官僚资本的扩张D.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22.

1934年4月,中共中央制定《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不提推翻国民党,也放弃了打倒一切帝国主义的口号,它号召工农兵学商大联合,还提出要建立全国抗战的总领导机关——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这表明当时(  )

A.共产党始终支持东北抗日运动B.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C.中国共产党力促全民团结抗日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23.

1954年至1959年,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共召开了9届会议,通过了158家苏联科研院所和设计单位与88家中国对口的科研院所和设计单位建立直接合作的决议。截至1959年10月,已有48家两国科研机构的对口合作协议付诸实施。这可用于说明(  )

A.中国科技落后制约两国合作进度B.中苏友好关系促进两国科技交流C.科教兴国 战略得到全面贯彻D.美苏争霸加速世界科研重心东移

24.

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指出: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 这次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B.为 一五 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C.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成功探索D.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完全解决

25.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举行历史性会晤,习近平强调了 九二共识 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 九二共识 的核心内涵是(  )

A.和平统一方针B.多党协商制度C.一个中国原则D.一国两制 构想

二、多选题

26.

西汉建立初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基本上都沿袭了秦代模式。以下能够体现 汉承秦制 的是(  )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察举制D.郡国并行制

27.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这主要得益于(  )

A.大量人口的南迁B.南方社会相对安定C.政治重心的南移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8.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不断深入,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下列主张从政治制度层面学习西方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

29.

1953年9月12日,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工作报告》中宣称: 这场战争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C.保障了世界的和平稳定D.提振了中华民族自信心

30.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有(  )

A.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B.神州五号 载人飞船发射成功C.三线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我国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三、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随着秦汉时期统一政权的建立, 中国 一词开始代表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元、明以来, 中国 作为国家名称被正式使用,特别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对内一般以朝号自称,对外则称 中国
材料二
严复指出: 国家为有机体,斯其演进之事,与生物同。 天演之理为国家求 提供了理论支持,极大地促进了 字与 中国 一词的结合。康有为最早提出建立一个 新中国 设想。维新思潮和进化思想使 新中国 概念逐渐得到民众认同。1900年前后, 新中国 一词开始被频繁使用, 新中国 的概念内涵和话语使用不断发展,立宪、共和一度成为不同群体的 新中国 理想, 新中国 话语不断唤醒着国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认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中国 一词内涵的变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新中国 一词出现的时代背景及意义。(12分)

四、开放性试题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东周至秦朝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对后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巨大且深远的影响。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转型。在此之前,中国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帝王集权的时代。而这一重大转变,被史学家称为 周秦之变

——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 周秦之变 这一论断进行阐释。(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