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河南省郑州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0+3)【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33 浏览数:197

一、单选题

1.

汉武帝废除了刻面、割鼻、斩左右趾等刑罚,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在司法判决中,盛行以《春秋》的精神作为解释法律和作出判断的基本原则。材料表明汉代(  )

A.春秋决狱维护了封建统治B.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C.儒家经典影响法律的实施D.开创了律令儒家化的先河

2.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 利归公上而外权削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长官替朝廷镇守地方, 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这主要表明(  )

A.中央和地方权力之争长期存在B.中枢决策权力发生异变C.中央对地方权力分配日趋理性D.地方行政体系走向成熟

3.

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该观点旨在说明这一制度(  )

A.捍卫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D.扩大统治基础维护封建统治

4.

诗人白居易在《秦中吟十首·重赋》中咏道: 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诗中评价的是(  )

A.两税法减轻了百姓的负担B.从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C.两税法推行中存在的弊端D.民生是两税法改革的核心

5.

学者提出,宋以前的历代王朝称为 头枕三河、面向西北 的内陆国家格局。然而两宋时期,我国开始由内陆型国家向海陆型国家转变,于是原先 头枕三河、面向西北 的立国态势,一变而为 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的格局。据此可知,两宋时期(  )

A.传统经济格局改变B.对外交往范围扩大C.海外贸易发展迅速D.朝贡体制更为巩固

6.

宋代开始以茶引、盐引、钱引、交子(它很快演变为信用货币)、便钱和现钱公据等为代表的大量信用票据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些经济现象说明宋朝(  )

A.商业信用体系得到发展B.商人经营方式发生改变C.政府重视商业市场管理D.重农抑商政策并未落实

7.

唐宋数百年内沟通南北的运河,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帝国出现时客观形势的要求下产生出来的,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解决如何把南北方联系起来,以便因内在的坚强凝结而生出力量的问题。据此可知,这种力量(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B.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统治C.加快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奠定帝国大一统的基础

8.

明代的苏州府、松江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分布着丝绸业市镇、棉布业市、粮食业市镇、盐业市镇、笔业市镇、冶业市镇、海运业市镇等,不仅是財賦重地,而且是农工商各业发达的经济重心。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 网络 ,而不是孤立的 ,发达的市镇网络把各市镇联成一体,发生密切的经济联系。这表明明代(  )

A.市镇经济专业化发展B.城市经济职能进一步扩大C.全国性统一市场形成D.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9.

下表为清代的农业生产率(1600— 1887)(估算) ,据此可知清代(  )

年份

粮食总产量千斤

粮食种植面积千亩

每亩粮食产量

农夫总人数千人

每个农夫的粮食产量

1600

171601741

339946

256

26359

6510

8.3

1766

289074380

932498

310

41081

7037

8.9

1790

286151985

908419

315

60251

4749

6

1812

301298820

944695

319

70293

4286

5.4

1887

290835468

1013364

287

81138

3584

4.6

A.经济一直呈现增长势头B.耕地面积扩大决定粮食产量提升C.小农经济得到长足发展D.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

10.

清代县以下治理体制的特征是内生组织和惯例大行其道,其目标是满足村落的利益,同时在征税和治安方面配合国家权力机构。大多数地区,保甲皆融入原有的村落组织。例如在华南部分地区,村民聚族而居,宗族组织往往取代保甲;而在长江下游地区, 那些功名士子以及在职或卸任官宦大户支配了当地社会。材料表明清代(  )

A.国家基层组织能力下降B.基层统治政策调整C.基层治理具有自治色彩D.基层社会秩序稳定

11.

清政府曾将《西法类编》《德国陆军操典入门》等书分发各营,将书中兵法、军器、测绘、数学等内容,统统规定为必学范围, 责成营官以时诵习,务期逐渐通晓 ;并将世界地图、亚洲东部地图、沿海口岸全图等,也 一体购印颁发,不时翻阅 指勇丁以为精通门径 。由此可知,清政府此举(  )

A.贯彻了民主与科学精神B.服务于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C.实现了教育制度的变革D.挽救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12.

15世纪中期钟表传入中国,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数量已经很多。一些高官将进口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但19世纪60年代后,钟表在社会中下层逐渐流行。进口钟表在中国的流行反映了当时(  )

A.传统等级观念已经消亡B.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C.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兴起D.危机导致阶层流动加速

13.

武昌起义之后, 皇族内阁 提交辞呈,清政府批准,并宣布 袁世凯著授为内阁总理大臣 。资政院以《宪法重要信条》为据,要求摄政王收回上谕,等候选举结果,随后资政院以无记名投票公选总理大臣,袁世凯得票最多,摄政王再次发布任命上谕。资政院的要求及其结果(  )

A.反映资政院掌握人事任免权B.表明清末政治运行完全紊乱C.有利于维护宪政的程序正义D.显示袁世凯篡权已成为必然

14.

19世纪60年代上海租界人口增加20万一度达到70余万,而从1936年到1942年,上海租界人口激增78万人,1945年到1949年初,上海人口更是从330万增加到540万,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净增208万人。上海人口激增的原因是(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助力B.民族危机加深与时局紧张C.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D.通商口岸加快城市化进程

15.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的18名边区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7名,超过了三分之一,当选的徐特立(共产党员)立即声明,请求 退出 ,并按原选得票多少,补递了一位非党员人士。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抗日根据地的日益扩大B.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C.国共两党阶级斗争推动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16.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民族自治机关。 这一政策(  )

A.注重保障各民族聚居与自治B.消除历史上各民族间的隔阂C.奠定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D.标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经历了几个高潮,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成熟B.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的突破口在重返联合国
C.20世纪80年代,坚持 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 D.十八大以来,走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18.

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大事件。下列事件与意义关系对应最准确的一组是(  )

序号

大事件

意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初步奠定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共十五大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基础性地位

A.①B.②C.③D.④

19.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现在1000万人患疫(血吸虫病),1万万人受威胁,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今日之华佗们在前几年大多数信心不足,近一二年干劲渐高,因而有了希望。第四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会议,提出了 鼓足干劲,全面跃进,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 的战斗口号,各疫区把冬季开荒、兴修水利与灭螺运动结合起来,掀起了群众性的防治运动。由此可见,当时医疗卫生工作(  )

A.得益于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B.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C.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D.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0.

美国学者弗格森认为 希腊城邦是一个有着独特内在构造的单细胞有机体,除非进行再分割,否则无法发展,它们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同类。但这些细胞,无论新旧,都无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 。这是因为古希腊(  )

A.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其国家结构B.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政治特征C.缺少民族国家形成的必备要素D.直接民主阻碍国家疆域的拓展

21.

布罗代尔认为: 远程贸易肯定创造出超额利润,这是利用两个市场相隔很远,供求双方互不见面,全靠中间人从中撮合而进行的价格投机 。该观点可以用来说明(  )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B.物种的跨区域交流C.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加强D.商品的世界性流通

22.

从十九世纪初以来,和工业革命逐步接近完成相适应,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也不断地革新、改造。文官制度改革是工业资产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反对封建残余势力和保守势力斗争的一次巨大胜利。这—胜利(  )

A.确立了文官考试制度B.顺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C.有利于完善政党政治D.杜绝了政府官员的腐败

23.

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 在理论上,法律总体现着其创造者的世界观,每一种世界观都包含着社会和经济趋向,它取决于事实上规定权力及凭借这—权力立法的阶级的实际意图 。据此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A.体现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B.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C.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武器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24.

从14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如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这一历史现象(  )

A.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产生B.助推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C.摧毁封建教会的信仰基础D.激化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25.

1345年,《伦敦马刺业行会规章》规定: 本行会任何人俱不得在星期日,或任何其他类似星期日之宗教节日将其所制之马刺悬挂……任何从事本行业之人,若非本城之自由人即不得在本城购买、建造或租货……这表明当时的行会(  )

A.具有在经济领域的立法权B.束缚了伦敦制造业的发展C.代表的是社会上层的利益D.履行一定的城市自治职能

26.

16世纪以来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被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国际贸易中心取代;1531年第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巴黎开业;咖啡、香料、奴隶、鸦片都成了商船上的货物。上述材料表明(  )

A.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B.欧洲商业中心的转移C.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D.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27.

中世纪的欧洲人没有洗澡的习惯,理由是人们难以摆脱宗教禁令观念的束缚。直到18世纪中叶开始,这种不良习惯才有所改观。在英格兰,男子 贴身穿条衬裤,每天更换以保持清洁 ,用肥皂沐浴开始成为日常生活习惯;妇女将沐浴、穿着打扮看做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改变了生活观念B.文化交流开拓了英国视野C.社会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D.英国致力于引领时尚潮流

28.

下图是19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率图,解读正确的是(  )

A.1875年之前各国的城镇化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B.20世纪初城镇化发展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C.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D.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直保持持续进步

29.

下表是世界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大事年表,此表可用来解释(  )

时间

大事件部分

1816

英国制定金本位制度法案

1931

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

1945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行固定汇率制

1974

签订牙买加协议,实行浮动汇率制

A.国际贸易体系的重塑B.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C.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D.第三世界国家的努力

30.

下表是西方近代以来福利思想发展演变情况,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I阶段体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求B.II阶段到III阶段体现自由主义流行C.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没能够解决D.IV阶段体现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

二、材料阅读

31.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贯的处世之道。自古以来,我们在开展对外交往、推动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时,始终秉承和平、和睦的理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四夷来朝 是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者发展对外交往的政治理想。《尚书.大禹谟》称 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天子躬行勤政,可使 四夷 归服,而周边部族及诸国遣使朝贡,可以彰显天子 天下共主 的地位。故凡王朝新立,都十分重视发展对外交往,制定优待 四夷 使臣的朝聘礼仪,举行一系列欢迎仪式。自秦以降,历代统治者均高度重视发展对外交往,并形成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随着地理视野的扩大,对外交往的距离由近及远,从西太平洋地区拓展到印度洋地区。交往的对象一 四夷 ,由最初的王朝域内边疆部族,扩展到王朝周边的政权,再到更远的城外地区。二是对外交往主要沿传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 ,分别从西域、东南亚地区向西延伸。随着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东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主要路线。三是在官方发展对外交往的同时,始终存在着民间对外交往,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对外交往的内容。汉代张骞通西域,唐代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明代郑和下西洋,都是中国主动发展对外交往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共享太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材料二
近代以来, 中国的外交思维已经从自闭走向开放并呈现出引领的时代属性。自闭状态下,中国多以 天朝上国 的国际身份自居,呈现出一个威望型的东方传统大国形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在西方的冲击下,被强行纳入西方国家构建的 威斯特伐利亚 式的主权民族国家体系。此时的中国,在西方所设置的西洋镜中,几乎沦为一个 失败国家 。而在此逻辑下,中国的国际意识也开始发生巨变——中国开始被安置在世界体系的外围;当历史再次走向新的关口之时,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如今的中国已经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即以新型东方大国、仁智大国、更加开放的思维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往来。就是中国的外交思维已经从西方语境中的 外交无意识 朝着具有中国风格的 外交有意识 迈进。及至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思维;也更加具有自觉塑造、主动引领的意涵。

——摘编自李博—《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思维:历时与共时之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7 分)

32.

乡村精英的地位和乡村治理的走向在中西方走向近代的关口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3 世纪末叶,庄园中富裕农民兴起,成为 头面人物 ,也称 庄头 ,他们在村庄中担任各种公职的……最迟到15世纪中期, ……没有他们的合作,领主就难以进行管理。庄园法庭有一定的诉讼程序……很久以来就依袭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进行诉讼和审判,这些惯例规定既保证领主对地租的占有,同时也是对领主任意勒索的限制。在法庭上,庄头及其他庄园的执事人员常常作为起诉人,对那些侵犯领主特权的人进行指控;佃户包括农奴佃户则根据惯例据理力争。法庭由庄园全体成员组成,出席法庭和参与判决是庄民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权利……庄头常常起到 召集人 中间人 的角色。

——摘编自侯建新《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英】马修·黑尔《英格兰普通法史》等

材料二
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后逐渐增多,他们构成了乡贤的主体,并逐渐参与到地方事务中来。儒士吕大钩辞官回乡后,制定了《吕氏乡约》,对乡民修身、立业、齐家、交友、互助等方面作出规范性的要求。在该乡约的引领下,当时的蓝田地区民风淳朴,甚至关中一代的社会风气也深受其影响。……明代中叶商业兴起,社会流动加剧,各地乡贤主持的善会、善堂大量涌现,族内更有 义宅 义冢 ,尤其有 义田 (原指称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置的田产)补充 学田 (由国家拨给或者学校自行购置一定数量的土地以助办学)之举……明代,乡约改为宣讲朱元璋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六谕 ,并以《大明律》解释……清代乡约基本沿袭明朝模式,《大清律例》进一步渗透,由此政府对乡村基层控制不断加强。

——摘编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义门陈氏宗族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古西欧 头面人物 产生的基本条件,并概括他们在西欧庄园自治中的作用。(6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时代特征给 乡贤 一个定义,并概述其在基层治理中所起的作用(8分)

33.

对外贸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
18 世纪中期以前的中国,海外贸易空间在四个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1世纪前后至6世纪,中国主要出口黄金和丝织品,海外贸易规模很小,海上贸易地域大体,上局限于南海。6—10世纪,阿拉伯商人成为印度洋贸易的主力,中国的陶瓷外销从有限的奢侈品贸易转变为大量的订制生产和出口,海上贸易扩及日本、琉球和朝鲜。10—14世纪,许多中国大型船舶停泊于印度西海岸,中国也成为东海、南海和印度洋贸易的主导者。15一18世纪中期,借助于西方开辟的世界市场,中国的丝、瓷器和茶叶出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空前扩大,并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参与者。
——摘编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全球经济视野中的 丝绸之路 研究》
材料二
由于有了这个(欧洲)新的大客户,中国的三大出口商品——丝、瓷器和茶叶的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了18世纪中后期,中国出口的瓷器、茶叶和生丝的一半或者一半以上都是输往欧洲。因此到了这个时期,欧洲成了中国商品的最大买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似乎转了一个大圈,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情景:分处欧亚大陆两端的中国和西欧,成为世界贸易的两大主体:中国出口,西欧购买。不过不同的是,如今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不再经过无数的中间人,也不再是以货易货的方式进行,而是在欧洲人开拓的世界市场这个广大的天地中,借欧洲人之手,把中国商品送到欧洲和美洲,换回中国商业经济发展亟需的、同时也是国际贸易赖以进行的硬通货—白银。到了此时,中国的海外贸易的空间范围达到最大限度,扩展到了全世界。

——摘编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全球经济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海外贸易发展变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8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