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江苏省如皋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420

一、单选题

1.

良渚古城遗址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 城址 ,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第二类是 外围水利系统 ,包括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分成最高等级、第二等级、第三等级和最低等级。据此推断,当时良渚文明(  )

A.属于母系氏族社会B.处于采集渔猎阶段C.呈现早期国家特征D.形成多元一体风格

2.

秦始皇 吞二周而亡诸侯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这些举措(  )

A.凸显了皇帝的独尊地位B.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C.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管理D.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3.

汉武帝时期颁布 榷酒酤 ,规定由官府控制酒的产销,官酿官卖,不准私人自由酿酤。这一政策(  )

A.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B.规范了私营工商业经营C.意在推广节俭的风气D.践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4.

“(北朝)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 ,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据此可推知, 新制 包括(  )

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均田制

5.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西赴天竺取经求法的大师,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他是(  )

A.法显B.玄奘C.空海D.鉴真

6.

《辽史》载: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 。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大一统局面最终形成B.猛安谋克制势在必行C.南北面官制的合理性D.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7.

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儒学复兴运动B.商品经济发展C.民族政权并立D.中央集权加强

8.

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战术单位。右表是明朝初年部分地区设置卫所的情况。这些卫所的设立主要是为了(  )

卫的数量

驻地

11

山东沿海

14

浙江沿海

9

福建沿海

8

广东沿海

A.配合郑成功收复台湾B.防范蒙古人南下C.抵御英国的殖民扩张D.抗击倭寇的骚扰

9.

清朝规定奏折由具奏人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入内宫,由皇帝亲自折阅并用朱笔批示,然后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这一做法(  )

A.使中枢秘书机构发生变化B.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杜绝了官场营私舞弊现象D.减轻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

10.

中国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反之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一变化说明清王朝(  )

A.坚决维护了领土主权B.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C.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D.疆域意识渐趋近代化

11.

漫画可以通过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有效地描绘特定的生活或时事。下图漫画题为《疮痍满目》,选自 1911年 11 月 9 日出版的《盛京时报》(日本人创办于沈阳)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  )

A.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B.北洋时期军阀割据混战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2.

商会是近代工商业者自发建立的联合组织,积极活跃在近代舞台上,下表是 1915 年部分商会的活动。这些活动表明(  )

3月中旬

上海总商会议董虞洽卿发起成立劝用国货会

3月中下旬

上海商界首先集会讨论抵制日货之事

4月初

上海总商会开始筹议起救国储金活动

512

北京总商会向全国各商会发出通电:政府让步讲和,权利丧失,国几不国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商界积极参与反帝爱国斗争C.北洋军阀统治腐败导致民心尽失D.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兴起

13.

下图反映的革命运动(  )

A.引起了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B.是中国社会早期现代化的尝试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直接冲击中国旧式官僚体制

14.

1942 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 在全世界各个战线一片阴霾之际,中国却给我们带来了黎明的曙光 。这一报道针对的是(  )

A.平型关大捷B.百团大战C.第三次长沙会战D.孟良崮战役

15.

下表中的史实反映了当时(  )

1932 年,全国民众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抗战;

1933 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组建,并坚持抗战;

1933 年,中国军队在长城沿线抗击入侵日军;

1935 年,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

A.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B.抗日救亡运动高涨C.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正式实现D.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16.

美国学者胡素珊认为: 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利益与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群众的拥护。坚实的群众基础满足了它对粮食和人力的需要,使它与国民党做斗争时有充分的供给 。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共产党(  )

A.以 三三制 为原则建立政权B.在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运动C.领导建立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D.率领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西汉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落后。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江南地区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还有铁锸、铁锄、铁犁铧、铁镰等大量铁农具。东汉时期诸多循吏在任期间教化治理,推广农耕技术,兴修水利,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发展。江南人口迅速增长,垦田多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越族等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样成为政府的编户齐民,增加了相互交往和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有利于共同从事劳动生产。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较快发展,是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
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 专种粳稻 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5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东汉和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9 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步辇图》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现存的一幅十分珍贵的作品,是初唐画家、政治家阎立本的名作,所表现的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向唐太宗李世民请婚的场面。画中坐辇者唐太宗威严和睦、神情庄重,形象高大;其身侧的宫女身形娇小,或执扇或抬辇,呈众星拱月般簇拥在唐太宗周围。画面左侧第一人和第三人为翻译官和典礼官;左侧第二人为使臣禄东赞,他拱手站立、身形瘦健,目光诚挚谦恭。《步辇图》无论是在创作内容、表现技法,还是在画面布局,人物造型等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
从图文材料中提取三个有效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节选自 1901 年 2 月 14 日《上谕》

提取材料信息,并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 20 世纪初中国历史的史料价值。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表示,要以中华民国国民的身份致力于两件事,一是享中华民国 国民之自由 ,一是尽中华民国 国民之本分 ,即发展实业,为实现全民共享幸福和安乐打基础。1923 年以后,他认为,在辛亥革命以后十二年之中,人民不但是没有享民国的幸福,并且年年都是受痛苦, 就是由于革命没有成功 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

——摘编自胡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抗战时期国民党认为纪念辛亥革命就应 完成辛亥革命之目标,发扬辛亥革命之精神 , 因此 吾人必驱逐日寇收复失地,……始可谓完成先烈( 指辛亥先烈) 之志事 。国民党认为要完成中国革命应从辛亥革命中吸取教训, 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
中共把抗日战争视为辛亥革命事业的继续,认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把各方革命力量组织联合在一起并能互相尊重、互相策勉, 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国所极端需要的 。辛亥革命的惨痛教训,却可以为中国的民族抗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必须发动广大民众起来参加战争 ,不能因为日军暂时优势而发生动摇的妥协倾向。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思想认识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 纪念辛亥革命 认识上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他们形成一定共识的意义。(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