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联合调研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267

一、单选题

1.

下表是 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A.扩大了统治区域B.加强了中央集权C.实现了国家统一D.借鉴了西周制度

2.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载: 唐代贡举名目虽多,大要可分为进士及明经二科。进士科主文词,高宗、武后以后之新学也;明经科专经术,两晋、北朝以来之旧学也。……故观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重进士而轻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二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沉转变之概状矣。 唐政府如此做法的目的是(  )

A.打击门阀政治B.改革选官制度C.繁荣诗歌艺术D.融合新学旧学

3.

下表是唐宋时期铜钱铸造量统计数据,由此可知(  )

时间

铸币量

依据史料

唐天宝年间(742756

32万贯

《新唐书》

北宋至道二年(996

80万贯

《宋史》

北宋景德三年(1006

183万贯

《宋史》

北宋宣和二年(1120

300万贯

《宋史》

A.交子出现冲击金属货币B.唐代市场流通的货币相对短缺C.北宋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北宋时岁币成为朝廷沉重负担

4.

朱熹曾自述: 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 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 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个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 基于此,他主张(  )

A.个性自由B.天人感应C.格物致知D.知行合一

5.

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整理了如下史料,其研究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力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

▲清代四大名镇:汉口镇、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

A.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B.中外交流中兼收并蓄C.君主专制下夕阳余晖D.近代化因素萌发趋向

6.

1875年,福建按察使郭嵩焘在奏折中说: 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故欲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所谓其本未遑而姑务其末者。 这一见解(  )

A.体现了兴办洋务的目的B.批驳了西洋立国的旧理念C.促成了洋务新政的兴起D.表现了对中西体制的反思

7.

陈独秀认为鸦片战争后各次变革都只是少数人的行为,广大国民都还站在旁边 隔岸观火 ,以致 共和已经八年,一般国民不曾有一天明了正确意识的活动。国民和政治,隔离得千百丈远 ,缺乏整体性觉醒。中国人民的 整体性觉醒 始于(  )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国民大革命D.全民族抗战

8.

20世纪30年代,经过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合力塑造,岳飞的形象从古代的抗金名将、晚清的民族主义者、民国前期爱国忠孝的国家英雄,转变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这一形象塑造旨在(  )

A.最大限度追求历史的真实B.全面挖掘人物的历史价值C.加强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D.激发国人的民族抗争意识

9.

下图是创作于1954年张耕木的宣传画《互助合作带来了光荣》,这一作品主要反映了(  )

A.民众对土地改革热情高B.人民公社化运动深入人心C.农业合作化群众性显著D.新中国成立展示出新风尚

10.

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 卖粮难 。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 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这反映(  )

A.计划经济体制遭遇废除B.经济流通体制的变革C.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建立D.国家征购体制的开始

11.

古埃及的农具在几千年间没有多大改进,直到新王国时期才把犁头的形状稍稍改变了一下。就此,有人指出,古埃及的农业技术长长地拖着新石器时代的尾巴,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降低了应用铜铁工具的迫切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发达B.远古社会生产工具简陋C.古埃及的文明较为落后D.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12.

公元前6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三大帝国统治概况

帝国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统治

概况

1.政治制度:

中央君主专制

地方行省制

2.措施:建立比较完善的税收系统

1.政治制度:

中央君主专制

地方行省制

2.措施:推广希腊文化

1.政治制度:

中央元首制

地方行省制

2.措施:基督教定为国教

据表可知,三大帝国(  )

A.治国方略存在借鉴与创新B.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C.使基督教文化成为了主流D.影响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13.

如图为古代文明的历史地图(局部),图中箭头路线所展示的是(  )

A.腓尼基字母的外传B.伊斯兰教的传播路线C.奥斯曼帝国的扩张D.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

14.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若贷出之时,以不足重之秤计银……收取之时,以超重之秤计银,则丧失其所贷付之物

该条款目的是维护商业借贷公平

B

公元2世纪罗马法学教材《法学阶梯》中将契约划分为实物契约、口头契约、文字性契约和协商性契约

罗马帝国垄断了商业贸易

C

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的游记中记录了在广州贸易时唐政府收取茶叶税的情况

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

D

埃及开罗古城遗址和坦桑尼亚的46处古代遗址都出土了宋代瓷器,还发现了宋代的钱币

宋朝时中国与西非之间有直接贸易往来

15.

有学者指出, 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 该学者意在强调日本(  )

A.积极地融入中华文化圈B.成为东西文化传播的桥梁C.选择性的接受外来文化D.竭力摆脱外来文明的影响

16.

关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学者们曾经提出各种假设:是美洲土生土长的;是马来亚一波利尼西亚人种横渡南太平洋而来;来自亚洲大陆;来自俄国中南部。目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来自亚洲大陆的说法。这些不同的说法反映了(  )

A.普遍接受的说法等于历史真实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C.历史事实是由历史解释决定的D.历史真相不可能被后世揭示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公元前685年齐国 相地而衰征 ,公元前594年鲁国 初税亩 。围绕 争霸 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西汉、唐、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 公作 分地 的含义。概括指出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表现。(5分)
(2)根据材料二提取汉唐以来中国人口变迁信息,并分析变迁的原因。(7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清两代时期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帝国驱逐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 十全武功 之时,欧亚大陆的远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瓦特发明的双向运动蒸汽机,使得欧洲人获得一盏 阿拉丁神灯 。产业革命催化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劫难逃。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连续不断的道德堕落、政局不稳以及经济恶化,为复辟皇权的反复企图和外国的侵略提供了条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欧洲的战争暴露了令人非常羡慕的西方文明所固有的弱点,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随即废除沙皇在俄的特权,则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仿佛这些划时代的事件尚且不够一样,巴黎和会决定把以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给予日本,而不是公正地归还中国。在这些事件和决议的综合影响下,中国的思想与政治气候突然改变——儒家化了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宰地位被彻底粉碎了。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危机。如何理解 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出现的主要新变化及其影响。(7分)

1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辉煌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万吨)

年份

项目

粮食

棉花

原煤

1949

总产量

11218

4442

158

3252

1952

总产量

16392

1304

135

6649

1949年增长

36%

1934%

754%

105%

1957

总产量

19505

164

535

13000

1952年增长

19%

2577%

2963%

9552%

材料二
由于特殊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借鉴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并对其弊端进行了反思和调整。1956年,他指出: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毛泽东认为: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关于资金的积累模式,他提出: 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 1959年,毛泽东提出: 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摘编自鲁碧华《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 当时特殊的国内外形势 ,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 反思和调整 。(8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此外,大多数城市除了 中产阶级 市民 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在波兰,除了早已出现的450座城市外,1450年到1550年间又增加了约200座新城市……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
材料二
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简要分析12—13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指出这些变化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