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30+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33 浏览数:211

一、单选题

1.

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外来文明,源于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技术,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都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材料所体现中华文明的发展特点是(  )

A.多元一体B.长期生长绵延不断C.兼容并蓄D.始终处于世界核心

2.

战国时期某思想家主张: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 。据此判断,该思想家体现的思想流派是(  )

A.墨家B.道家C.法家D.儒家

3.

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曾展示了一件 睡虎地秦墓竹简 ,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等,其中法律条文达到六百条。如此详细的法律规定主要是为了(  )

A.巩固中央集权B.开拓国家疆域C.加强君主专制D.传播法家学说

4.

汉初,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能由其嫡长子继承,汉武帝时改由诸侯王的所有子孙共同继承,同时,推私恩分封诸侯子弟为列侯。汉武帝的这一做法(  )

A.解决了诸侯国内部的矛盾B.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C.扩大了汉帝国的统治基础D.促进了汉朝统治疆域的扩大

5.

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这一局面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

A.密切各民族间的联系B.彻底结束中国的分裂割据局面C.加速经济重心的南移D.促进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6.

北宋学者欧阳修在《新唐书·兵志》中说: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材料所述历史现象造成唐王朝后期的不良局面是(  )

A.内轻外重B.外戚专权C.宦官专权D.朋党之争

7.

唐朝实行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以征收实物为主。但唐中期的两税法则将各种赋税统一征收,以银定税,征收的主要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这一转变(  )

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弱化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D.减少了土地买卖和兼并现象

8.

唐朝时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其文明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下列不属于唐朝对外开放的是(  )

A.鉴真东渡日本B.玄奘西游天竺C.空海来华求法D.文成公主入藏

9.

宋太祖明令后世子孙不得诛杀文人,当时的宰相赵普更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美谈。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宋朝统治者得位不正B.唐中期至五代政局的启示C.安史之乱的经验教训D.辽与西夏带来的边疆危机

10.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位皇帝逝去后,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这一制度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宋神宗时,王安石主导一系列改革,得以在哲宗时 配享神宗皇帝庙庭 ,但南宋建炎初年,又 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这一变化说明(  )

A.南宋朝廷比前代更准确认识王安石B.对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因素的影响C.王安石的变法不利于南宋社会发展D.社会越发展对人物评价就越科学

11.

《辽史·百官志》记载:辽太宗时, 兼制中国,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和北面官),以国制(辽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加速了辽的统一进程C.便于获得汉人的支持D.不利于弥合民族矛盾

12.

从唐朝到宋朝,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书院由13个增加到19个,而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五省书院则由26个增加到564个,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央集权的强化B.儒学地位的巩固C.经济重心的转移D.皇权专制的加强

13.

有学者认为: 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了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 。该学者认为 在宋代得到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理学地位的确立B.市民阶层的逐渐崛起C.商品经济的发展D.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14.

有观点认为 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打破这一政治平衡的做法是(  )

A.唐三省六部制的完善B.元朝中书省的设置C.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D.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15.

清王朝十分重视对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康雍乾三朝就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对台湾、西藏、新疆等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已经具有近代国家主权观念B.对边患保持高度的警惕意识C.较重视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D.致力于巩固国家的一统局面

16.

明代小说出现繁荣,当时就有人认为,小说 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 。这一观点突出强调小说的功能是(  )

A.世俗教化作用B.缓和社会矛盾C.澄清官场风气D.挽救民族危机

17.

英国商民既在各口通商,难保无与内地居民人(等)交涉狱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他国夷商,仍不得援以为例。 材料体现英国获得的在华特权是(  )

A.协定关税权B.内地传教权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18.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内设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海防股、同文馆、总税务司以及上海、天津的南北洋大臣,是古所未有的机构,且承担着古所未有的业务。这些机构的设置说明(  )

A.清廷外交已向近代化转变B.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C.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D.清朝中央集权被完全打破

19.

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它们使外国列强慑于群众起义,特别是在经历了某一事件的恐怖以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这一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20.

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在国外获得高中、大学、博士等学历者,分别授予举人出身、进士出身、翰林出身等功名及相应的官职。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B.积极融入现代文明C.为洋务运动储备人才D.加快预备立宪进程

21.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 剪辫令 ,但大多数老百姓仍持观望态度。有鉴于此,部分地方军政府在城市各个重要街口派人 持剪把守 ,过往百姓,凡有长辫的,都直接 攫其尾而剪之 。材料说明(  )

A.新思想未影响百姓的生活B.民国政府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国民均主张恢复清朝统治D.民国政府仍坚持封建独裁统治

22.

通过对比1895年的公车上书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不难发现: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而后者则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这一区别的产生主要得益于(  )

A.领导者的周密组织和安排B.新式教育理念的推广和普及C.电讯业和报刊业飞速发展D.广大人民群众对国事的关心

23.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指出: 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一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材料中 新的革命策略 指的是(  )

A.实行党领导军队的策略B.开展土地革命的策略C.在城市武装起义的策略D.工农武装割据的策略

24.

《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指出: 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为贯彻 逼蒋抗日 ,中国共产党(  )

A.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B.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改编红军为国民革命军D.号召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5.

某次会议的会场前后分别挂着 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同心同德 的横幅,会场两侧张贴着 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 的标语,四周24面党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个春秋。据此判断,这次会议(  )

A.做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B.确立了开展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策略C.决定党的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D.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6.

1946年8月,面对国民党向解放区展开的大规模进攻,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采访时,满怀信心地提出(  )

A.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27.

1956年4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了4700余名 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 和在 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感 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这一大会的召开(  )

A.促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B.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C.直接推动三大改造胜利结束D.标志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

28.

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十年间,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也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B.工业体系的逐渐完备C.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D.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

29.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改革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重大命题B.确立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D.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0.

1956年的中共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则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变化主要源于(  )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发展变化B.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调整C.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D.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探索

二、材料阅读

31.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铣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经营方式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农业技术的发展简要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并简要评析。(7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规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初很快就形成了一种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就是保守、顽固的风气。

——摘自胡绳武、程为坤《民初社会风尚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的。(7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体现观点的认识。(8分)

三、开放性试题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国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是带领我们走好这条道路的领路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走向更大的胜利。

——摘自《我们走在大路上——领航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定能够走向更大的胜利 的原因展开阐述。(要求:观点合理,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