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名题分解2)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8 浏览数:197

一、单选题

1.

(泰州市07—08期末联考) 英国流传一句话: 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事情。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

A.英国颁布《大宪章》后B.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C.工业革命后D.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后

2.

(广东中山市07—08高三期末)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曾建立了共和制, 但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革命具有曲折性和反复性B.符合英国的国情C.封建势力在英国的复辟成功D.是各阶级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

3.

(07抚顺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英国的《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在于 (  )

A.使议会得到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B.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提供了宪法的保证C.宣告了废除封建制度D.宣告废除了君主制

4.

(2007烟台中英文学校文综)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 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的主要意义在于(  )

A.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D.国王 统而不治 ,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5.

(澄海中学07—08期中考试)19世纪30年代以来,英国多次进行议会改革,不断降低选民资格的标准,减少人口缩减的农村在议会中的席位,增加曼切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的议员名额。对上述改革的正确评述应包括(  )
①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②工业资产阶级政治权利不断加强  ③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  ④对宪章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

(乳山三中07—08第一学期月考) 有人说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 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 。这实际表明(  )

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D.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7.

(宿迁08第三次调研)在香港回归时,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英国参加了香港政府权力交接仪式。这说明(  )

A.英国王室仍然行使外交权力B.英国王室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C.英国王室可以替代内阁和首相D.英国王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

8.

(2008普宁9月)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大宪章》的制定  ② 光荣革命  ③两党制逐渐形成  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

9.

(2007汕头高一)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  )

A.使国王失去了所有的权力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C.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D.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宪法原则

10.

(2007汕头高一)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英国首相(  )

A.是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B.实际上是由英国国王选择产生C.掌握着行政权和立法权D.是英国国家元首

11.

(2007淄博三模)《海国图志》中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日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

A.英国的议会制B.法国的共和制C.美国的三权分立制D.德国的立宪君主制

12.

(江西高一月考) 光荣革命 后,英国承担实际行政职责的机构是(  )

A.国王B.议会C.首相D.内阁

13.

(2007年梅州市高三测试卷)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三位一体的混合物,这是指 (  )
①君主制  ②内阁制  ③贵族制  ④民主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4.

(2007年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测试卷)《权利法案》载: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对上述条文理解正确的是(  )

A.国王与议会商讨国家大事成为一种制度B.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C.标志着国王统而不治D.国王可以制定法律

二、材料阅读

15.

(2008德州期中)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批准,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税,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8)议会之选举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材料二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材料三 “……国民议会在主宰面前在他的庇护之下确认并宣布下述的人与公民的权利: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人权宣言》

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三部文献都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三部文献分别出自哪个国家?并指出其斗争矛头分别指向什么?(6分)
(2)以上三个文献,都对权利问题作出了种种规定,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权利问题上,上述三段材料是如何逐步深化发展的。(3分)
(3)上述三部文献,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试指出促进这种认识不断深化的思想根源,这一过程说明了什么?(4分)

16.

(广东08模拟)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 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 下列是一组有关政治建筑的材料。请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这个建筑的基础上则形成了一个十分高大的挡土墙,它支撑着一个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二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座北朝南,充分
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历史上,故宫基本格局主要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建筑高大森严,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内廷建筑则庭院错落,自成体系,富于情趣。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材料三 它或许是英国通过建筑和特定样式来代表它自身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两排绿皮椅,坐席间距为两个半剑身……温斯顿·丘吉尔说道: 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特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 丘吉尔概括了议会下院最为重要的两大特征: 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 立场很容易改变,但是穿过发言席的行为则需要慎重的考虑……其次,它的会议厅不用大到同时容纳所有的议员……否则十分之九的讨论将在拥挤而迫切的氛围中进行。

——[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四 美国国会大厦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领袖患有极大的忧虑,……因此他们想法设法地约束总统的权力。不仅是司法、立法制度上的约束,甚至在宪法中加上了弹劾权,对犯有 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 的总统和其他行政官员进行弹劾,并予罢免。……在美国历史弹劾大多针对联邦法官,针对总统的只有3次。……虽然对总统的弹劾只有3次,而且除尼克松辞职外,无一人被罢免,但国会山上这座白色建筑让每一任总统的心头都悬着 达摩克利斯 之剑。

——《大国崛起·美国》

材料五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国事会议的地方。建于1958年,整体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它由中央部分的万人大礼堂、北部宴会厅和南部人大办公楼三部分组成。万人大礼堂是人民大会堂的主体建筑,平面呈扇形,所有的座位都可以看到主席台。一层座位为代表席,每个座位有电子表决器和12种语言的译意风。主席台600平米,设座300个,有声、光、电设备。礼堂顶部有500盏满天星灯和一个巨大的红五角星,放出70道光芒,周围以葵花环和三层水波形暗灯槽,一层大于一层。
请回答:
(1)雅典露天剧场是当时社会繁荣的重要见证。当时的政府采取了哪些与此相关的措施?目的怎样?(3分)
(2)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现代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 约束总统的权力 的?(3分)
(5)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说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活动原则是什么?地位如何?(4分)

17.

(2007烟台文综三)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 复辟解决 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光荣革命 确立了 议会主权 原则,这一原则由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两篇》中作了最充分的理论阐述。应当指出,洛克的这两篇文章几乎是与 光荣革命 同时完成的,这说明建立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早已成为许多英国人沉思良久的设想,而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恰恰反映了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的形成。
材料三 君主立宪制度从确立到完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君主的权力不断衰落,议会的权力不断上升,产生于议会的责任制政府也逐步确立起来。 光荣革命 为不断的变革打开了通道,这是英国最终能够引领世界潮流的最主要的因素。

——《大国崛起》

材料四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和人民掀起了一次要求议会改革的运动。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19世纪后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了半数,这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 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 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英国政治制度不断创新的表现。这些创新有什么作用? (11分)
(3)综合上述分析,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

三、简答题

18.

(2007年惠州市高三摸底考试卷) (10分)2007年5月10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在6月27日辞职,舆论公认为出兵伊拉克是其执政10年的最大 败笔 。布莱尔的思路是,在 日不落 帝国已成 昨日黄花 之后,跟胜者走是英国唯一的选择。2003年春天,虽然与法德所代表的欧洲大陆反战派只隔着一条窄窄的海峡,但他毅然站在了大西洋的另一边,选择了追随布什出兵伊拉克。
(1) 根据英国法律,布莱尔辞职其内阁成员是否随其一起辞职? (1分) 为什么? (2分)
(2) 如果女王伊丽莎白反对,布莱尔会不会因此撤兵? (1分)为什么? (2分)
(3) 如果2003年议会中大多数极力反对出兵伊拉克,布莱尔将面临怎样的处境?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