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河南省濮阳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4 浏览数:346

一、单选题

1.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型墓地和祭坛,随葬品丰富,有大量制作精良的玉器;而出土的小型墓葬数量多,但随葬品只有日常生活用品陶器等。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家初始形态出现B.贫富分化现象明显C.社会经济较为繁荣D.定居生活开始形成

2.

西周宗法制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一制度旨在(  )

A.构建完整的祭祀体系B.适应周天子专制需要C.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D.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

3.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 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由此可见,当时(  )

A.各国混战冲击礼乐制度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C.新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D.中央集权体制遭到挑战

4.

下图为汉代丝绸之路线路图。据此可知汉代(  )

A.中欧建立直接贸易联系B.东西方贸易商品种类繁多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畅通D.北方匈奴威胁已彻底解除

5.

西晋前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大都分布于江淮地区或长江中下游沿岸。这一现象有利于(  )

A.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中原农业的恢复发展D.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

6.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如下图),因为加装了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曲辕犁的这一改进(  )

A.标志着传统耕犁基本定型B.使长直辕犁退出耕作领域C.实现了铁犁牛耕技术普及D.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变化

7.

宋代,棉花从东南沿海和西域传入内地种植。元代统治者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棉花种植覆盖了江南广大地区。这可以用来说明,宋元时期(  )

A.传统纺织业获得了发展B.奢侈性消费风尚日益盛行C.棉布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D.丝织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8.

《辽史·百官志一》记载: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由此可知,辽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因俗而治B.全面汉化C.民族自治D.加强集权

9.

据统计,元杂剧中涉及关羽的戏多达13种,元杂剧不仅把关羽塑造成了一位有勇有智、有胆有识、威武雄壮、气节忠贞的英雄形象,同时还把关羽塑造成一个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清官形象。这体现了元杂剧(  )

A.提升了艺人的政治地位B.承载着民众的愿望诉求C.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D.吸收了京剧的表演风格

10.

明代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 致良知 。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借外力的内在力量,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良知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践,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其意在(  )

A.强调自我的主观能动性B.提倡平等和叛逆的精神C.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1.

奏折是清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上行文书,始于康熙,而成型于雍正。乾隆时期,具折言事的人员范围及奏事内容都有了进一步的增加。乾隆帝还对臣下进折过少的现象加以批评,而处理奏折成了乾隆帝处理政务的重要内容。清代奏折制度(  )

A.消除了君臣之间的隔阂B.强化了皇帝对政务的控制C.提升了军机大臣的地位D.确保了朝廷决策的合理性

12.

1860年,俄国趁英法和中国签署条约的机会,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签订的《瑷珲条约》,侵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该条约的签订(  )

A.成为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的根据B.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C.反映俄国对华倾销商品的要求D.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3.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三十余所,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著作。这些举措(  )

A.开启了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B.培养了近代化实用技术人才C.唤醒了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D.突破了 中体西用 思想的羁绊

14.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道: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行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 拳民运动 中见之。 该言论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运动(  )

A.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B.彻底阻止了列强的对华侵略C.呈现出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D.彰显出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

15.

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山东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这一结论意在强调(  )

A.中央集权削弱助推清政府灭亡B.武昌起义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D.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16.

下面的示意图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积极发动全民族的团结抗战C.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D.实现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转变

17.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这一宣言(  )

A.确立了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B.得到社会各阶级的普遍认可C.适应了中国抗战形势的需要D.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8.

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从战争开始时的12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国民党军队从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为365万人,可用于一线的兵力仅198万人。基于此,人民解放军发起的重大军事行动是(  )

A.孟良崮战役B.挺进中原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

19.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手工业种类繁多、行业齐全,但规模小,分散于城乡之间,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针对这一状况,党中央采取的举措是(  )

A.鼓励手工业者投身国家建设B.制定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C.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提倡技术革新提升产品质量

20.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锡兰、柬埔寨、伊拉克、阿尔及利亚、苏丹和几内亚等一批亚非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与这一时期亚非国家同中国出现建交高潮相关的史实是(  )

A.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D.奉行 一边倒 外交方针

二、材料阅读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汉代,三公九卿的衙门在宫外,叫府或寺,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正规中央也叫外朝。皇帝为了方便处理政务,皇宫内部也有一些办公机构,叫台或阁,比较有名的是尚书台和兰台。汉武帝统治期间,朝廷还用加官的方式,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提拔一些资历浅、有能力的人,令其入宫办事。加官比较有名的有侍中、中常侍、给事中等。这些加官和台阁大权在握,形成事实上的决策中心,即中朝内朝。三公九卿离皇帝较远,主要是执行政策和管理事务。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武帝时期中朝和外朝的权限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职责分工,并简评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6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财政收支相抵且有盈余。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变法存在用人不当,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了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变法失败,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变法必然要向旧制度、旧秩序宣战,守旧势力也必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抵触和反对改革。此外,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寄希望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最终变法昙花一现,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颜炳圼《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的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相同之处。(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改革的认识。(4分)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束缚,实行民主政治。然而,袁世凯倒行逆施,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如何能够使得那个时代真正走出传统的思维框架,而不仅仅是推翻帝制,成为以陈独秀、鲁迅、胡适、吴虞等人为代表的那一代激进思想家们所思考的重心。他们以西方的 科学 民主 为旗帜,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材料二
五四 以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少数几个, 五四 以后,这类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五四 后一年中,新出版的刊物多达四百多种。1919年12月,《新青年》在《本志宣言》中提出了自己构制的新的社会蓝图。一些进步青年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2分)

三、开放性试题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下面四幅历史图片展示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相关历史事件或场景。
从以上图片中任选一幅,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关键词,并加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