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河北省唐山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3 浏览数:195

一、单选题

1.

考古发现,山西陶寺遗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址,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区、祭祀区、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区、公共墓地和一般平民居住区。这可以佐证(  )

A.国家形态初步显现B.多元一体特征凸显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D.礼乐制度趋于完善

2.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重要礼节和重大典礼,都要在祭祀祖先的宗庙举行;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 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 。这反映了(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诸侯恪守宗法制度C.政治传统影响统治D.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3.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举孝和廉各一人以被擢用。直到公元前128年,各地仍未重视,甚至推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这说明(  )

A.察举选官不合时宜B.中央集权亟待加强C.门阀士族控制选官D.无为思想根深蒂固

4.

图1是公元4世纪我国南迁移民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方流民南下(  )

A.受到先进生产方式的吸引B.说明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C.使南北长期处于对峙状态D.促进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

5.

白居易在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中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在《新乐府·序》中宣称要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这体现了(  )

A.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B.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C.唐诗主体是现实主义D.文学是政治的附属物

6.

表1

王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以夺富民之利

 苏辙《栾城三集》

 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表1为不同时期文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这说明(  )

A.时代变迁决定历史解释B.人物评价没有确定标准C.主观立场影响历史评价D.后人结论难以还原真相

7.

内阁在明成祖初设时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明宣宗时获得票拟权,明神宗时内阁首辅权力膨胀, 部权尽归台阁 ;清朝虽仍设内阁,但权力已明显不如明代,所谓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实质上反映了(  )

A.中枢机构的日益完善B.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C.政治民主化趋势加强D.中央决策机构受冲击

8.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在编写《崇祯历书》时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地球的经度和纬度;在数学方面,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并提出了实用的 度数之学 的思想。这反映了(  )

A.东西方文化全面融合B.传统科技呈现总结性C.西学东渐为时代潮流D.包容开放的文明心态

9.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英法等西方国家获取了在长江各口岸及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直到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却是东三省、天津和北京一带。这最有可能是因为(  )

A.洋务运动新式军事工业建立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C.列强遵守 东南互保 协议D.传统的经济模式具有排他性

10.

1877年李鸿章在奏请开办开平矿务局时说: 勘得滦州所属距开平西南十八里之唐山,山南旧煤穴甚多……从此中国兵船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远购于外洋,一旦有事,庶不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 。据此可知,该企业的创建(  )

A.契合了洋务运动以富求强的目标B.主要目的是抵制外来的经济侵略C.表明洋务运动重心转移到重工业D.说明政府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11.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它的颁布(  )

A.适应了扩大科举的需要B.得益于清末新政的推动C.标志教育近代化的起步D.为戊戌变法培养了人才

12.

图2是发表于1912年上海《民权画报》上的一幅名为《北京人物之今昔观》的讽刺漫画,该漫画折射出(  )

图2

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B.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必要性C.中国民主宪政道路的艰难D.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13.

表2

时间

 大事

556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之事召开紧急会议,决心以实力赞助学生

57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爱国学生

519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65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表2是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这些现象反映了(  )

A.商人群体发挥了先锋作用B.社会各阶级结成统一战线C.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得力D.民族危机激发社会责任感

14.

表3

时间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GDP总值

248.58

257.11

266.26

276.21

285.70

时间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GDP总值

294.70

294.60

269.00

290.90

309.40

表3反映的是1927—1936年中国GDP的情况(单位:亿元)。由此可知,该时期的经济发展(  )

A.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上的基础B.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C.促成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D.表明民族经济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15.

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 亲爱的同胞们!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 这一宣言(  )

A.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确立了全面抗战的路线方针C.适应了民族抗战形势的需要D.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6.

毛泽东说: 我们虽然提出了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口号,但是如果没有三军挺进中原,没有刘邓的千里跃进,我们的12月会议是不敢开的,这个口号我们也是不敢提的。 此次军事行动(  )

A.增强了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B.揭开了伟大战略决战的序幕C.促使解放战争出现战略转折D.导致外线作战转到内线作战

1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进行了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这一胜利(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形成C.提高了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感D.标志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18.

图3是我国上世纪60年代的一项经济战略决策的宣传画。该项战略决策旨在(  )

图3

A.缓解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B.应对朝鲜战争后的紧张局面C.开发西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改善工业布局增强国防能力

19.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构建 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战略部署。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与时俱进实现工作重心转移B.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C.发展经济的手段具有灵活性D.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

20.

建国70多年来,我国从倡导 求同存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到提出 三个世界 理论和 和平与发展 两大时代主题,再到共建 一带一路 ,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表明中国(  )

A.不断丰富多边外交内涵B.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C.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D.努力构建睦邻友好关系

二、开放性试题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家士大夫为首,认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关于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 的原因主要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的设计有关?你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对其原因进行补充说明?(10分)

三、材料阅读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 官督商办 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制造,清政府不得不放开民间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后,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起来,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由此产生。

——引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的原因。并阐释其对当时中国的民主运动的重大影响。(8分)
材料二

图4为《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从政治角度说明其对当时我国民主革命转型产生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意义。(4分)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 傀儡 和忘恩负义的 侵略者 。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 中国观 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美关系改善的共同利益诉求。并阐释 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