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安徽省安庆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325

一、单选题

1.

夏商周三代,中原文明因其居中的地理位置,能够不断地汇聚、融合不同的族群和文化,不断迸发创造力,既能广泛吸收用边长处,又向四周辐射影响,这反映出中原文明(  )

A.是整合中华文明的主导力量B.属于更高的文明形态C.具有包容与开放的双重特征D.奠定华夏文明的根基

2.

使用数字切词技术,得出《论语》中按使用次数多少排列的前9个有效关键词,如图1。

论语

君子

219

114

111

108

89

76

66

50

49

图1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论语》(  )

A.以 天理 为核心思想B.以自然法则为基础构建纲常伦理C.强调对心性义理的探究D.是讲人对道德之理解的一部著作

3.

《史记》纳 四夷传 于《七十列传》之中,记载了环绕华夏的各少数民族多以藩臣的身份参与各个时期的政治事务,并起到拱卫中央大一统政权的作用。从编撰体例上看,这些 四夷传 与其它列传不存在主次之分。这说明,司马迁(  )

A.重视宣扬民族国家大一统的思想B.具备强烈的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C.重视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D.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方法

4.

先秦时期端午主要是通过沐浴等辟除毒气、邪气。而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端午节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恐怖的气氛有所减弱。 踏百草 竞渡 教鸲鹆作人语 等习俗已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这一变化反映了魏晋南北朝(  )

A.社会稳定和经济富足B.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C.门阀士族制度盛行阻碍社会发展和国家的统一D.苦难深重的人们通过节日的欢娱求得心理慰藉

5.

开元十七年(729年),弃隶缩赞赞普向唐玄宗上表说: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这说明唐朝(  )

A.民族政策的开明B.注重于选贤任能C.西藏治理的强化D.中央集权的加强

6.

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唐太宗赞叹的是(  )

A.三省六部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度D.租庸调制

7.

皇权虽然推动了佛教在南朝时期走向鼎盛期,然而皇权的强大使得佛教丧失了士大夫佛教时期的那种相对独立性,佛教在南朝时期越来越处于皇权的从属地位。这反映了(  )

A.魏晋时期三教相互借鉴和融合B.佛教传播主导南朝政治的走向C.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本土化趋势D.皇权专制对佛教影响的两面性

8.

王安石认为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为此,王安石(  )

A.改革科举制度B.颁方田均税法C.行农田水利法D.实施了青苗法

9.

辽宋夏金是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观察图2,与南宋并立的①②政权分别是(  )

A.北宋 突厥B.金 西夏C.西夏 突厥D.金 吐蕃

10.

辽人自称 北朝 ,称北宋为 南朝 ,认为 南朝 北朝 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 中原即中国 懂礼即中国 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体现了当时(  )

A.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B.民族交融的开始出现C.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1.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即病逝,内部发生争讧。清朝乘机派使者,企图说服郑成功之子郑经归降清朝。郑经坚持以比朝鲜,不削发“为投诚条件,康熙帝则坚称 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 ”,断然拒绝。这反映了(  )

A.台湾处在荷兰殖民者控制之下B.清政府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决心C.朝贡体系在清朝已经逐步瓦解D.清政府起初主张以武力收复台湾

12.

下面两幅图均出自清代徐洋的《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图卷》,图3描绘了乾隆年间,钦天监观测出 日月同升,五星联珠 的天文异象,是 海宇晏安,年谷顺成 的祥瑞征兆,图4描绘了官民奔走相告,胡同巷道车马游人络绎不绝的景象。这说明(  )

A.清朝科技高度发达B.社会民众思想修养提高C.商品经济高度繁荣D.繁荣盛世下存在着隐忧

13.

接舷战术是与冷兵器相适应的一种战术,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长期遵循。遗憾的是,整个鸦片战争,清朝水师没有一次接舷作战的机会。因为一艘一级英国战列舰 单舷火炮齐射,一次可射出半吨炮弹。 这表明(  )

A.清朝炮战战术的不精B.冷兵器战术的局限性C.鸦片战争战败的根源D.英国蓄谋已久的阴谋

14.

1878年,上海织布局筹建期间,总办彭汝宗在招股、购置机器、建厂等方面急于求成,购置机器800部,结果都是劣质机器,根本不能运转。郑观应向李鸿章揭发彭汝宗的劣行时说: 或独断而不相谋,或会商而不见纳。 由此可知洋务企业(  )

A.产品非商品化B.经营状况惨淡C.管理的封建性D.官商合办为主

15.

有识之士通过运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人民基本的权利,采用了合法的方式来参政议政,例如通过建立党派和创立报纸期刊,使得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和文化进入国内。材料体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A.强化了民众的民族意识B.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C.带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D.加快了民主体制的变革

16.

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指出: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人们追求思想的自由便被禁锢,致使许多优秀的思想都不为人知。正是思想的局限、视野的狭隘,导致中国在方方面面逐渐落后于西方。 李大钊意在(  )

A.剖析儒家学说的两面性B.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面D.宣扬思想解放的必要性

二、材料阅读

17.

服饰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周代佩玉 尊者玉色纯,公侯以下,玉色渐杂,而世子及士唯论玉质,不明玉色,则玉色不定也。瑜是玉之美者,故世子佩之。承上天子、诸侯,则世子,天子、诸侯之子也。瓀玟,石次玉者,贱,故士佩之。

——摘编自李岩《周代服饰制度研究)

材料二
秦始皇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颜色崇尚黑色。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秦始皇身着服饰上黑下红,代表上天下地,此意也是神化皇权和经天纬地之独尊权力的表达。

——摘编自崔琦《秦至南北朝服饰类名物词概念场研究》

材料三
汉唐时期频繁的商贸活动带来了异域的宗教,包含宗教特点的服饰也影响着礼仪服饰的发展方向。民族的互动促进了胡、汉服饰风格的交融。在融合的过程中,北方草原民族为了加强在农耕文明的土地上的统治,不得不学习较为先进的汉族礼仪制度。汉族也吸收胡族服饰轻便实用酌特点,并将之代入到礼仪服饰当中,袴褶服的礼仪化就是其中的典型。汉代凝动质朴,魏晋南北朝的浪漫奔放,唐代的包容华贵等时代特征都反映在各自时期的礼仪服饰。

——摘编自罗祎波《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佩玉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服饰的特点,并从思想文化和制度两个层面分析其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汉唐服饰发展变化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皖籍文人关于安徽区域内的太平天国活动等方面的记载,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与特点。1 860年洪仁玕在给李秀成的信中曾这样说过: 夫长江者,古号长蛇,湖北为头,安徽为中……倘安徽有失,则蛇既中折,其尾虽生不久 ,清晚期的官员曾国藩曾说过 中原腹地莫要于皖 。另外,自康熙六年(1 667年)设立安徽省以来,拥有安徽籍贯的科举状元一共有41名,在为国家提供大量人才的同时,也使得安徽尚文的风气得到极大地弘扬。据统计,近代皖籍文人对太平天国记载的数量在全国占有很大分量,仅居江苏、广西等地之后。其中,皖南与皖中文人记载共17篇,而皖北文人只有1篇。这些皖籍文人身份不仅仅局限于官员、秀才与将领,还有商人、地主等等,涵盖了除贫苦大众外的各个阶层。记载的方式多样,主要的形式体例是记事,再辅以大量杂诗,大多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经历而对历史的一种重塑。历史学家们要做的也是能够做到的是,从史料中试图全面地勾勒出历史。

——摘编自潘如军、陈金锋《近代皖籍文人对安徽地区太平天国运动的记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记载安徽区域内的太平天国活动方面,近代皖籍文人所具有的优势,分析其记载所呈现出的特点,并指出其对于史学研究的启示。(12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士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交成农业生产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 占山格 ,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3顷,直至 第九品及百姓一顷 ,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摘编自赵毅《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六朝时期城市大量兴起,其中很多由草市发展而来。这些新兴的城市也给南方的城市经济带来了某些新特征,如在南朝的市场中有了住家的出现和存在, 日中人已合,黄昏故未疏 ,黄昏时市场中依旧熙熙攘攘。

——摘自朱和平《试论六朝南方城市大量涌现的原因、表现及城市经济的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南方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0.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 合法 地剥夺榨取、管柬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摘编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的 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指的是什么?(4分)
(2)指出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因 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 而采取的探索分别是什么?并概括近代中国 西学东渐 的主要趋势。(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