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5+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37 浏览数:436

一、单选题

1.

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既有大小之别,又有姬姓和异姓的不同,姬姓之中又有嫡系和旁支之分。嫡系姬姓的大国,或封在商代原有王畿,或封在中原靠近夷狄的地方;旁系姬姓的大国则分封到较远的四方去;异姓则多为小国,多数封在更远的四方。这反映出(  )

A.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B.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基础C.分封制下的内外亲疏D.分封制稳定了西周统治

2.

有人说: 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 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B.奖励耕织C.推行县制D.奖励军功

3.

秦朝完成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往燕、齐之地,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此后又陆续建成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西南地区的五尺道、翻越五岭地区的新道。秦朝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巩固国家统一B.加强经济交流C.促进边疆开发D.提高行政效率

4.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统计当地户口, 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由此可见,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消除了北方的边患威胁B.表明西域已纳入汉朝版图C.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D.使汉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

5.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  )

A.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B.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C.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D.佛教传入,对外交往趋于活跃

6.

公元686年,武则天在朝堂上设置铜匦,鼓励群臣上书言事、告密,铜 分有四格,上面都有小洞,刚好投进表疏。此外,武则天还派遣 使者以六条察州县 。史称 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这反映出,武则天时期(  )

A.政治较为清明B.君权达到顶峰C.监察体系完备D.取士标准多样

7.

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8.

随着佛、道等新兴文化在中国纷起,传统儒学也多分枝杈,解读分歧甚重,面对这一局面,唐朝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场梳理和规范;除此之外,唐朝还将前朝制度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包含三省六部官制、科举制等核心制度的规整体系。由此可见,唐朝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源于(  )

A.对外交流B.整合创新C.兼收并蓄D.坚守传统

9.

元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施政既有因俗、因教的一面,又以强大的政权力量加以控制。在云南、海南、辽阳、广东等地,或是封王分民,或是派重兵驻守屯田,这一过程中, 北人则徙广海、南人则徙辽东 ,形成了民族大迁徙、大杂居的局面。元朝的这一做法(  )

A.推动了经济文化格局演变B.扩大了地方管理的自主权C.解决了边疆割据分裂隐患D.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

10.

宋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人们在职业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自由, 今民无以为生,去为商贾,事势当尔 耕织之民,以力不足,或入于工商 。这反映出宋朝(  )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B.社会控制较为松弛C.小农经济出现瓦解趋势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11.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 朱子高于孔子 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12.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曾对群臣说: 我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从清晨开始,直到太阳高高挂起才稍事休息,之后又工作到太阳落山。 朱元璋如此劳累的制度性原因在于(  )

A.宰相制度的废除B.内阁制度的建立C.八股取士的实施D.军机处的设置

13.

在清代的许多文献、书籍以及碑文中,常常可以看到满文、汉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并用的情况。此外,在紫禁城、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重要场所,在全国各地的碑刻、档案中,也可以看到众多的民族文字在同时使用。这可以用来证明,清朝(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民族政策因俗而治C.语言文字学发展速度快D.文化政策较为宽松

14.

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苏、杭、嘉、湖等地区丝织业或棉织业异常发达,其周边的农村则大量种植桑或染料作物,大有改种谷物为经济作物的趋势,有的地方种稻谷者仅占十之三四。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作物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C.江浙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5.

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 洞房花烛 模式、 金榜题名 模式和 衣锦还乡 模式,体现了一种 大团圆 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反映了人们的世俗追求C.冲破了理学对思想的束缚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发展

16.

鸦片战争后,广东佛山镇铁钉业因 洋铁输入……故制造日少 ,土针业因 洋针输入,销路渐减 ,而台茶 自开口以后,外商云集 而日益兴盛,上海的棉花也因 西人自为采售 而繁盛。这体现了(  )

A.列强入侵对中国具有双重性B.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C.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改变D.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舞台

17.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套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的礼制,诸王出行, 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士兵,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将士革命热情高涨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缺乏先进治国方略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18.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许多著名新式学堂,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这些新式学堂(  )

A.终结了科举选才制度B.类型单一很难实现预期C.立足培养实用性人才D.实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它们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征服了万千读者,时人将这些文章的写法称为 时务体 新民体 。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戊戌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B.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C.印证了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D.掀起了文学革命的热潮

20.

如图为1898年美国刊载的一幅名为《中国问题》的漫画。漫画中:一名头顶斗笠、手持烟锅的中国农夫在昏昏欲睡,而日本、法国、德国与俄国正在为争夺农夫筐里的果实打得不可开交,墙头上的英国和意大利也跃跃欲试。漫画中所反映的是(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B.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大举入侵D.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21.

有学者认为,北洋军阀集团的大小军阀早期由于大多出自农村,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对于近代工业,他们缺乏充分的了解,还不熟悉资本主义的剥削手段,所以多数军阀基本上仍是霸占土地的大小地主。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北洋军阀集团(  )

A.是团结各种反清力量的农民组织B.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社会基础C.阻碍了中国向资本主义过渡D.是中西杂陈过渡性社会的必然产物

22.

二十世纪20年代,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写道: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

A.民众政治参与热情高涨B.选择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国情C.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D.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

23.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力量曾多次举行北伐,但均未获得成功。而从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两个军阀集团,打败了北洋军阀政府,究其决定性因素是(  )

A.国共两党密切合作B.北洋军阀统治的腐朽C.人民群众广泛支持D.各派系间的军阀混战

24.

毛泽东善于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他最初想进攻长沙,当他发现原定计划无法实现时,立刻果断地改变原有部署,转入江西,沿罗霄山脉南行,到国民党当局控制力薄弱的乡村山区寻求立足点,保存力量,再图发展。 这一 改变 (  )

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B.制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C.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25.

某决议否定了博古的报告,认为博古的报告基本上是错误的。决议中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红军在主观上、客观上均具备粉碎第五次反 围剿 的条件,明确指出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 。此决议(  )

A.致使红军退出了中央苏区根据地B.有利于明确红军前进方向C.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进行了探索D.造成党内出现了严重分裂

26.

1938年,伪华北临时政府发行 联银券,实行联银券与日元等价的政策。伪华北临时政府财政部总长汪时璟指出,联银券对 产业之开发与振兴,民生之安定与利便均有直接关系 。在发行后的短短两年内,联银券的发行量就达到5亿元。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民族工业发展困境B.加紧对敌后根据地的封锁C.配合日本进行经济侵略D.确保沦陷地区的金融稳定

27.

1942年1月,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中国、苏联、美国、英国)之一,在《联合国家宣言》上领衔签字。据此可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B.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D.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8.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时期,各地群众将8.5亿斤粮食送到前线,支援了722256斤食油、868238斤食盐和大量的蔬菜;胶东、渤海、鲁中南三个行政区的妇女给部队做军鞋7622151双,军被1778855床等。这些数字反映出(  )

A.物资保障决定战争胜负B.解放区经济有较快发展C.民心向背影响战争走向D.山东地区率先得到解放

29.

孩子孩子好好睡,你娘今天去开会。开会干什么?斗争大恶霸。讲讲理,出出气,要回咱那宅子地;翻了身,抬起头,给你爹爹报冤仇。 这是记载在河北枣强县县志上的歌谣,此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可能是(  )

A.大跃进 运动B.人民公社化运动C.社会主义改造D.土地改革运动

30.

1959年,鞍钢炼铁厂因冷却水水量不足而影响高炉正常生产,全国劳模孟泰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了新方案。经过全厂人员联合攻关施工,改造后的炼铁厂高炉循环水节约总量达1/3,全厂每年可节约费用23万元,保证了高炉的正常生产。这反映出(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B.人民群众投身 一五 工业化建设C.工人阶级积极参与经济建设D.公私合营激发工人的主人翁精神

31.

如图为1972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 尼克松的中国长征 。这反映的是(  )

A.中美间关系由此走向正常化B.中国开始正式迈入国际舞台C.中国恢复联合国的一切权利D.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2.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了 东方红一号 卫星,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 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 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了新高度 。这说明 东方红一号 卫星发射成功(  )

A.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B.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C.体现中国科技处世界领先地位D.冲击了二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33.

1981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通讯,介绍了江苏省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于1978年9月将集体的土地切割成小田,分到30多户社员手中,实行分田到户,定产、定额承包的事件。这种 包产到户 反映了(  )

A.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C.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探索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建立

34.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让世界进入中国 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35.

香港回归中国之后,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中国的 一国两制 方针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表明 一国两制 方针(  )

A.消除了霸权主义B.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C.实现了世界和平D.为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

二、材料阅读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 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摘编自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三
1954—1955年采取的温和而缓慢的,但却是稳步的国内发展计划也反映在那时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周恩来开完会回国的时候,他因人们普遍赞扬中国在其第一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而受到鼓舞……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通过哪些条约 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的建交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的外交方针有哪些。(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参加的会议,并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取得的成就。(6分)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其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1949年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 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 ,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留学生情况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