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465

一、单选题

1.

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特点C.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D.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制

2.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革,如商鞅变法,推行 废井田,开阡陌 授田与百姓 ,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 食有劳而禄有功 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据此可知这些变革(  )

A.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C.使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解体D.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

3.

秦朝建立后,又征服南方越族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一代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设置了九原郡,修筑长城和 直道 。秦朝的这些措施(  )

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B.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C.推动了统一国家疆域的扩大D.反映了因地制宜的治国方略

4.

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农业生产领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同时,水利事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游牧民族的进入,北方畜牧业也有所发展。以至于呈现出 百姓殷阜,年登俗乐 的繁荣景象。此种变化(  )

A.延缓了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B.说明了游牧民族具有先进性C.违背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D.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

5.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这表明两税法的实行旨在(  )

A.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D.放松对农民人身控制

6.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明朝时,南北分卷逐渐演变成南北中三卷,且录取比例渐趋稳定。由此可知(  )

A.宋明商品经济繁荣B.分卷制度相对合理C.南北方的矛盾化解D.人才选拔标准提高

7.

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 南北面官 猛安谋克 四等人制 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8.

16世纪,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南部和北部。这反映出(  )

A.明朝海防出现新问题B.明朝政府主权意识淡薄C.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D.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

9.

1900年6月21日,清室向列强十一国宣战后,南方各省督抚不仅没有响应清政府的号召积极备战,反而与英、美等国洽商 东南互保 协议,这一做法(  )

A.反映清政府统治已经土崩瓦解B.使地方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C.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D.表明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10.

针对中华民国建立后的种种乱象,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也有人看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认为这是一个孕育着希望的时代 。以下表述最能体现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

A.民主与专制的较量B.文明与陋习的交织C.启蒙与保守的博弈D.新 与旧 的碰撞

11.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内各方力量反应强烈:中国共产党发表 八一宣言 ,提出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青年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成发动 西安事变 ;中间政派要求团结抗日……材料表明(  )

A.抗日救亡运动高涨B.中华民族已全面觉醒C.国共由对峙到合作D.共产党成为中流砥柱

12.

1948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 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 人民 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 人民 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与蒋介石政权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 二十大 报告中指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材料表明(  )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中国共产党能够与时俱进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D.中国共产党坚守为民初心

13.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展开了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根据下图信息可推知,这两场经济战役(  )

A.使政府蠃得全国人民信任B.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体现国民经济调整的成果D.标志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14.

孟泰,1926年进入鞍山制铁所当学徒工,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初期,孟泰组织全厂各方面人员进行联合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这体现了(  )

A.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B.历史是由英雄模范人物创造与推动的C.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D.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15.

下面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统计表。

年份

1988

1992

1996

1997

个体工商户万户

14527

15339

27037

28509

从业人员万人

23049

24677

51071

54419

——根据《中国经济史》整理

对表中数据变化,正确的解释是(  )

A.城乡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强B.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C.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D.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奉行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中共 十八大 以来,中国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据此可知(  )

A.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B.政府的外交政策取决于国际格局演变C.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D.中国实力增强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二、材料阅读

17.

大一统 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现得较为开明。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疆域 大一统 进入政治 大一统 ,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树立 大一统 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 大一统 理论中 华夷之辩 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 大一统 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 内患 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 大一统 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整理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 大一统 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清朝辽阔疆域的历史价值。(4分)

18.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在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就以 洪秀全第二 自居,自觉地承认自己是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这件事本身就深刻说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历史所具有的影响,说明这个伟大的农民战争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

——摘编自李时岳、赵矢元《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

材料二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相继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然而在其对大城市的进攻中都最终失败。湘赣边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了敌人在大城市敌强我弱的形势后,决定把队伍拉到农村进行斗争,途中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星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但由于王明、博古的 倾错误,红军在第五次反 围剿 中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在没有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红军召开了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存在方针路线分歧问题。

——摘编自王薇等《浅析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 太平天国革命事业 的继承,指出辛亥革命顺应时代的进步性。(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探索的变化,分析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探索的意义。(8分)

19.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中被迫开启的,经历了 师夷制夷 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予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

——摘编自张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自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 中国式现代化 给我们的启示。(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表是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提取的古代、近代部分历史现象。

经济现象

小农经济、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商品经济发展、雇佣制、资本主义萌芽、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短暂春天、土地革命、双减双交

政治现象

分封制瓦解、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社会控制松弛、荷兰占据台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红色政权三三制

文化现象

百家争呜焚书坑儒、尊崇儒术、门第观念淡化、工商皆本中体西用、思想启蒙、马克思主义、工农武装割据、延安整风

请在三类现象中选取相互关联的三个现象,据此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关联史实,逻辑清晰)